T/CECS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T/CECS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809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T/CECS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是一个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发布的工程技术规程。该规程主要针对矩形顶管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安全管理等环节,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规范。"T"代表技术标准,CECS是China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Association(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的缩写。

这个规程可能包括了矩形顶管的施工方法、设备选择、质量控制、安全操作规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旨在确保矩形顶管工程的高效、安全和质量可靠。它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文件,对于矩形顶管项目的实施者、设计者、监管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T/CECS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中:F 矩形管节在某点处所受侧向土压力标准值(kN) m?); Osat 按土的饱和重度计算的某点处竖向土压力(kN m²); Ceff 按土的有效重度计算的某点处竖向土压力(kN) m²); 力 地面附加竖向应力(kN/m²); 土的黏聚力(kN/m²); ua 水压力; K。 静止土压力系数; K. 主动土压力系数

5.4.1管节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阶段的设计要求。 5.4.2管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对持久 设计状况或短暂设计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对偶然设计 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偶然组合。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 算时,应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作用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 永久组合

塑料线槽安装施工工艺标准5.4.3顶管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取1.1, 级时取1.0; Sd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一 管道结构的抗力强度设计值。

5.4.4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5.4.4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S(*) 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1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YGi 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 YQl 第1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Qi 第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L1 第1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YLj 第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山 第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5.4.5各种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作用分项系数(c)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取1.3; 2)当作用对承载力有利时应小于或等于1.0。 2可变作用分项系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取1.5: 2)当作用对承载力有利时应取0。 3可变作用组合值系数(山s)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值不应大于1.0,宜取0.7: 2)当可变荷载可能持续时间比较长时应适当加大 4荷载使用年限调整系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年限为5年时,应取0.9; 2)使用年限为50年时,应取1.0; 3)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应取1.1; 4)当设计使用年限不是5年、50年或100年数值时,

按线性内插确定; 5)对于荷载标准值可控制的活荷载,设计使用年限调整 系数应取1.0。 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5.4.6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5.4.6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Sd=S(ZGik+P+Ad+nQik+Za,Qk)(5.4.6) i1 式中:P 预应力; Ad 偶然作用的设计值: 第1个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 中ai 第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5.4.7 顶管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规定:

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的有关规定采用。 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作用效应 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 5)应按下式计算

5.4.8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

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 值(S.)应按下式计算:

S(ZGik+Qik + d,Qik) (标准组合) > ji>1 S(ZGk+Qik+Z,Qk) (频遇组合) Sd= S(Gik+Zd,Qk) (准永久组合)

9裂缝宽度mx可按下列公式

Zn;d? deq = Znivid, A. Pte V

5.5.1管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50,管节混凝土抗渗等

级不宜低于P10。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根据安 全等级和不同环境下管节耐久性要求确定,并宜符合表5.5.1的 规定

5.5.1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n

5.5.2管节钢筋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纵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 钢筋; 2 箍筋宜采用HPB300、HRB400、HRB500、HRBF400、 HRBF500钢筋;

5.5.3管节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低于0.2%:间

大于150mm。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最小配筋 加0.1%

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50%

5.5.5混凝土管节传力面允

p,pzp3 Fde = 0. 5 Krd oA

管节充许项力设计值(N); 昆凝土受压强度折减系数,取0.9: 偏心受压强度提高系数,取1.05; 材料脆性系数,取0.85; 混凝土强度标准调整系数,取0.79; 安全系数,取1.3~1.4; 昆凝土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管节的有效传力面积(mm)。

5.6.1中继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间的结构形状和管节接头应一致; 2中继间应带有木质的传压环和钢制的刚性均压环,端面 的尺寸应和顶进力相适应; 3中继间数量大于1个时,可对中继间进行计算机编组 操控。 5.6.2中继间的加设及数量,应按顶进总顶力及管壁的承受能 力确定。 5.6.3在管节外壁形成完整泥浆套的条件下,中继间间距可按 下式计算:

式中:S 中继间间距(m); K 顶力系数,取0.5~0.6; P。 控制顶力(kN); Py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u 顶管外轮廓周长(m): 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kPa),结合地区经验 按表5.6.3取值。

表5.6.3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kPa

4中继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

5.6.4中继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间应具有足够刚度、卸装方便,在使用中应具有良 好的连接性、密封性; 2中继间的止水橡胶密封圈应耐磨,保养时应易于更换: 3液压油缸应满足顶进与纠偏的需要; 4中继间设备应简洁、体积小,液压设备与始发并进设 备宜集中控制; 5中继间宜采用组合式密封形式,长距离、超深或砂性士 层中的顶管工程应采用组合式密封形式; 6顶进结束后应从顶管机向工作并方向逐环拆除中继间 设计应满足强度与耐久性要求。

设计,中继间应满足强度和防腐的要求。

7.1矩形顶管总顶力应由顶管机迎面阻力和总摩阻力组成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一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Fr一一矩形顶管总摩阻力(kN)。 5.7.2矩形土压、泥水平衡式顶管机的迎面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P=H.K,B, XH

式中: 土的重度(kN/m); Ho 管顶至原状土地面覆土层厚度(m); 矩形管节外边高(m); Bi 一 矩形管节外边宽(m)。

F=2f(B+H)XLd

式中: 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kPa),结合地区经验 按表5.6.3取值; Ld一午 矩形顶管顶进长度(m)。 5.7.4矩形顶管液压缸总顶力不应小于顶管总顶力的1.5倍

1工作井除应进行水土压力和地面荷载作用效应分析外, 始发井尚应进行顶力作用效应分析; 2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和现行协会标准《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CECS137的有关规定,采用作用效应最不利组合进行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始发并尚应进行顶力作用效应分析; 2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和现行协会标准《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CECS137的有关规定,采用作用效应最不利组合进行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5.8.2工作井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质条件、管道埋深、施工工 艺及环境条件等因素选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井应满足安装反力墙、液压缸、顶铁、穿墙止水和 操作空间的要求,应取安装顶管机长度和安放管材节段长度的大 者,宽度应满足止退装置、安装设备的需要; 2接收井应满足顶管机吊出的要求; 3始发井深度应为管底埋深、导轨高度、支垫厚度之和, 管节间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时应预留焊接坑,焊接坑深度不应小 于1m,宽度不应小于0.8m

4钢板桩、地下连续墙、排桩等工作井设计应按平面杆系 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并应进行整体稳定、抗滑移、抗倾覆、抗隆 起、抗管涌等验算; 5当工作井位于岸边或水中时农业部关于印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数据库规范(试行)》的通知-,应进行抗冲刷、整体稳定、 抗滑移及抗倾覆等验算: 6始发井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底板,接收井可根据具体情况 设置; 7工作并内需设置的内支撑或内衬不得对顶管施工造成 障碍; 8挖深大于6m且有地下水时,工作井宜采用地下连续墙、 排桩、沉井等方法。 5.8.3工作井防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现场防淹需要调整工作顶部标高: 2井底的角部或两侧应设置集水坑,深度不宜小于0.4m, 且不应与顶进轴线重叠; 3当井周边存在河涌、鱼塘等水体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可设置止水惟幕等。 5.8.4工作井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洞口止水设计; 反力墙设计; 3 竖向交通设施的设计; 4 承压水的抗浮验算。

1 洞口止水设计: 2 反力墙设计; 3 竖向交通设施的设计; 4 承压水的抗浮验算。 5.8.5 整体式矩形始发并在顶力作用下(图5.8.5),后背土体

式中:Pmax 后背土体充许的最大顶力(kN); Eep.k 始发井前壁上主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kN)

Epk 始发井后壁上被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kN); S 合力作用点可能不一致的折减系数; hf 总顶力距刃脚底的距离(m): hp 被动土压力距刃脚底的距离(m)

5.8.6始发井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5.8.6 始发并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始发井的最小净长度按顶管机长度确定时,宜满足下 要求:

L≥Li+L3+L+Si+S2+S

式中:L 始发井最小净长度(m); L 顶管机长度(m); L3 液压缸长度(m); L4 后座及扩散段厚度(m); S1 顶入管节留在导轨上的最小长度(m),取0.5m; S2 顶铁厚度(m); S3 顶进管节回缩及便于安装管节所留附加间隙(m) 取0.2m。 2始发井的最小净长度按管节长度确定时,宜满足下式 要求:

GB∕T 50811-2012 燃气系统运行安全评价标准L≥L2+3+L4+S+S2+S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