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1.9K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179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简介: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工程,如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程项目。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技术要求:

1. 安全性:首要的要求是确保工程的实施不会对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产生安全隐患,不会影响到行人、车辆的正常通行。这涉及到精确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技术,以及严格的施工管理和监控。

2. 技术可行性:需要对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结构、使用状况等评估,确保穿越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可能需要进行地质勘探、结构分析,以确定穿越的最佳路径和方式。

3. 环保和噪音控制:穿越工程可能会对环境和周边居民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施工噪音和尘土,保护生态环境。

4. 经济效益:穿越工程需要考虑成本效益,既要保证工程的实施,也要控制成本,避免过度投资。

5. 施工管理:需要有严谨的施工计划和管理,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尽可能减少对交通的影响,缩短施工周期。

6. 后期维护:穿越后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有良好的维护体系,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7. 法规遵从:所有工程活动都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包括环保、建设、交通等相关法规。

总的来说,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工程技术要求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保障工程的安全、环保、经济和高效。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部分内容预览:

结合桥梁建造时期的桥梁设计规范与现行使用的桥梁设计规范的技术标准,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 状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桥梁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桥梁的抗震性能;桥梁的 久性。

1项目背景,评估目的。 2桥梁结构的保护类型和保护等级,评估项目和内容、。 3评估依据。 4既有桥梁结构的调查与鉴定。 1)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工作状态。 2)既有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3)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储备与耐久性能。 5安全性评估。 1)在检测结果、工程类比和分析计算基础上,对目前既有桥梁结构正常使用状况、抗震性能 时久性和其它潜在风险的安全性评估。 2)确定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各项控制指标:控制值、预警值、警戒值。 6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桥梁结构总体的安全性评价。 2)建议应包括:是否对既有交通设施进行前加固。如需加固,加固项目和措施;施工工法及措 施:对士体的加固措施:其它

依据前评估报告的前加固建议, 相天部组织专家论证会确定是否进行前加固 2依据前评估报告提出的前加固项目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确定加固项目

1必须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加固设计, 2应根据桥梁的现有技术状况,存在的病害,车辆通行的需要JB∕T 7838-1999电圆锯标准免费下载,以及将来交通发展的趋势,

5.5.2监测方案内容

1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及部位; 2穿越监测实施方案与技术保障措施; 3监测点布置; 4各监测阶段的任务及控制指标; 5特殊和关键部位监测技术指标; 6仪器设备精度与监测方法; 7监测时间和频率; 8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突发情况采取的监测措施和处置预案: 9监测与检测数据资料的采集、处理、统计、报送、审定程序与方法

1沉降变形监测。包括:地面沉降监测;地层土体沉降监测。 2桥跨结构监测。包括:变形及变形形态监测;应力状态监测。 3桥梁墩台结构监测。包括:墩台顶面标高的监测:墩台的倾斜监测。

4桥梁基础的监测。包括:基础的位移(竖向和水平)监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监测;基础的倾斜 监测;相邻基础沉降差的监测。 5桥梁地基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的监测。地下水位的监测;含水量的监测;涌水量的监测

5.5.4桥梁测点布置原则

1基准点必须选在穿越工程施工影响区域以外。基准点的布置还必须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长期性 和使用方便。 2监测点的布置必须考虑穿越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同时考虑既有桥梁设施的结构特点, 应力及变形关键部位,本着突出重点,掌握关键,把握全局,指导施工的原则进行布设。 3在监测范围内,具体监测点布置部位要求如下: 1)变形量较大、挠度较大的部位: 2)应力较大的部位; 3)变形曲线可能出现最大曲率和反弯部位; 4)对变形敏感及应力集中的部位。

5.5.5监测时间和频率

5. 5. 6 监测报告

1第三方监测数据经整理分析后,应提交以下成果: 1)监测日报,每日递交一次当日的监测报告及分析: 2)监测周报,每监测一周递交一次周监测报告及分析; 3)监测月报,每监测一月递交一次月监测报告及分析; 4)监测总结,第三方监测结束时递交第三方监测总结及分析报告。 2监测日报内容应包括:当日监测数值、日变形量、累积变形量、变形是否超限等。 3监测周报内容应包括:周变形量、累积变形量、周变形规律曲线、周平均变形速率、周最大变形

速率、变形是否超限、对下周穿越工程开展的建议等。 4监测月报内容应包括:月变形量、累积变形量、月变形规律曲线、月平均变形速率、月最大变形 速率、变形是否超限、对下月穿越工程开展的建议等。 5监测总结内容应包括:累积变形量、总变形规律曲线、平均变形速率、最大变形速率、变形是否 超限、是否需要后加固的建议等

表5.5.7第三方监测分级管理表

注:其中U为实测值,为U控制值

5. 6. 1 后评估条件

1在穿越工程峻工一年或变形稳定后,应根据桥梁结构保护要求和检测、监测结果认定是否进行后 评估。 2在穿越工程对既有桥梁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应在既有监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地补充检 测

5. 6. 2 后评估内容

1引起既有桥梁外观可识别变化和破坏环情况。 2桥梁结构混凝土外观及附属结构混凝土发生的明显开裂情况。 3桥梁结构缝、变形缝、防水材料的功能变化情况。 4桥梁支座使用状况发生变化情况 5分析以上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6评估桥梁整体及桥梁结构的承载力

7评估桥梁的抗震能力,安全储备及耐久性

.6.3后评估依据和标准

1既有桥梁工程结构的设计和维护养护文件,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2相关桥梁设计、养护规范和《新建地下工程穿越地铁既有设施安全后评估方法》 3一切检测、监测、加固资料和前评估报告。 4自然环境的改变对既有交通设施工程结构现状使用状态影响的调查报告,

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背景。 2评估目的及意义。 3评估依据 4评估等级 5评估范围 6现状调查成果 7评估项目和内容 1)既有桥梁在穿越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损伤情况; 2)既有桥梁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评估; 3)既有桥梁的抗震性评估; 4)既有桥梁的耐久性评估; 5)如果评估结论为既有桥梁存在安全隐患,评估报告应提出隐患存在原因和发展趋势 8评估结论 对既有桥梁正常使用状态的安全性、抗震性、耐久性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结论。 9建议 1)是否需要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后加固,提出措施及建议: 2)是否需要对土体的进行后加固,提出措施及建议; 3)针对隐惠发展趋势的加固处理建议,

5. 7. 1 条件与对象

2依据后评估报告对既有结构后加固项目的建议,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确定后加固项目。 3后加固对象为既有桥梁结构、附属设施以及对桥梁安全造成影响的周围地基地层范围

1必须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后加固设计。 2应根据桥梁的现有技术状况、存在的问题、车辆通行的需要以及将来交通发展的趋势,对加固改 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对各种加固改造方法的技术经济效益进行比较,选择合理的后 加固方案。 3通过后加固,必须保证既有交通设施在穿越工程竣工后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须保证既有桥梁恢 复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承载力水平和变形要求。

6.1.1穿越工程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影响主要考虑: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耐久性 的影响;隧道断面的限界要求以及隧道内轨道结构平顺性、承载力以及耐久性的影响;对隧道内附属设 施使用功能的影响。

6.1.2不同影响范围的特征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见表6.1.2

6.1.2不同影响范围的特征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见表6.1.2

表6.1.2影响范围特征及相应措施

既有区间隧道现状评估应调查以下资料: 建造年代。 2 隧道位置、埋深及周围的水文、地质、气象和地震等资料。 3 主要工程材料。 4 设计标准。隧道功能、隧道设计限界,隧道内线路技术等级,设计列车车速,隧道设计荷载等 级,抗震设防水平,基本风速,温度与湿度环境等。 5 隧道内通过的列车类型,列车运行间隔。 区间隧道技术资料。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技术档案主要包括建造、大修和加固的设计文 件,施工记录,设计变更及隐蔽工程检验,施工总结,监理总结,竣工资料,预制构件的出场合格 证书,材料试验及抽检资料,日常养护维修资料,定期检测及有关资料等

应采取必要的检测方法对区间隧道结构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应包括: 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2 隧道衬砌结构、盾构连接方式与连接构件以及变形缝等; 3 各部位防水措施及防水等级; 4 混凝土剥落、裂缝及碎裂情况; 5 隧道结构漏水情况; O 混凝士强度、衬砌厚度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1依据调查和检测结果,确定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行时变形缝允许的差异沉降量; 2依据对混凝土外观及裂缝的调查和检测DB65/T 4192-2019 生态绿化工程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判断破坏成因,评估隧道洞体变形可能对裂缝产生的影 响; 3依据检测,评估隧道结构当前混凝土强度等级; 4依据检测结果,判断衬砌厚度、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评估既有区间隧道结构的 实际应力状态、隧道周围(岩)土体稳定性及抗变形能力。 5依据检测和计算结果,评估穿越工程对既有区间隧道抗震性能的影响。 6结合计算分析,综合确定既有区间隧道变形控制值。

按照前评估内容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单位情况: 2 既有轨道交通区间隧道概况及评估目的: 3现状评价或鉴定。对既有区间隧道结构现状进行总体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穿越施工可能弓 的变化趋势; 评估既有隧道结构的承载安全度,预测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的变形,并根据允许变化 确定隧道结构的充许变形及差异沉降

依据前评估报告结论,对既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进行相应的前加固与防护。

1根据既有区间隧道结构的变形裂缝、漏水情况及承载能力等进行隧道结构加固 2前加固对象为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隧道内设施以及周围地层。 3根据加固对象,宜选用相应适用规范中的加固技术或经论证可行的加固技术进行加固

监测项目应包括:隧道结构上浮或沉降以及变形缝差异沉降。依据实际情况,可选择增加其他监测 项目。

1基准点的布置除需要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长期性、使用方便的特点外,还应选在穿越工程施工 影响范围以外的区域。 2测点应以穿越既有隧道结构的中心位置为中心由密到疏布置,测点间距一般可取5m10m。穿 越中心区域以及变形缝部位应适当加密。 3测点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 4在监测范围内,既有区间隧道结构的以下部位必须布置监测点: 1)既有隧道距离新建工程边线最近的顶部、底部或侧部等部位; 2)隧道结构变形缝两侧; 3)前评估报告中给出的变形量、挠度、弯矩较大的部位: 4)前评估报告中给出的既有隧道结构变形敏感及应力集中的部位

DB43/T 1131-2015标准下载6.4.3监测方法、频率和

1隧道结构的上浮或沉降变形以及变形缝差异沉降等的监测,可采用实时监测方法,穿越施工期间 数据采集频率应不少于20分钟。 2其他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参照《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