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350-2019-T: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

GB 51350-2019-T: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067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1350-2019-T: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简介:

《GB 51350-2019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又称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是中国关于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指南。该标准是在2019年出台的,它是我国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最新规范,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实现建筑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

GB 51350-2019-T标准规定了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原则、性能要求、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它涵盖了建筑设计、材料选择、能源系统、节水、废物管理、室内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旨在使建筑在满足舒适度和使用功能的同时,能源消耗达到极低,接近或达到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能源自给自足。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建筑行业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建筑设计者和建设者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就充分考虑能源效率,通过优化设计和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GB 51350-2019-T: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无水印,带书签)部分内容预览:

7. 1. 37 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的控制及拖动系统,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当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 2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湘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 应自动关闭轿湘照明及风扇: 3宜采用变频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 量回馈装置。

7.1.38应设置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建筑室内 环境关键参数和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公共建筑应按用能核算单位和用能系统,以及用冷、用 热、用电等不同用能形式: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居住建筑应对公 共部分的主要用能系统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并宜对典型户的供暖 共冷、生活热水、照明及插座的能耗进行分项计量,计量户数不 宜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2%,且不少于5户。 2应对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对于公共 建筑,宜分层、分朝向、分类型进行监测;对于居住建筑,宜对 典型户的室内环境进行监测,计量户数不宜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 2%,且不少于5户。

3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计量。 4应对数据中心、食堂、开水间等特殊用能单位进行独立 计量。 5应对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系统等关键用能设备或系 统能耗进行重点计量。 6宜对室外温湿度、太阳辐照度等气象参数进行监测。 7宜对公共建筑使用人数进行统计。 7.1.39应设置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应根据末端用冷 用热、用水等使用需求,自动调节主要供应设备和系统的运行 工况。 7.1.40建筑照明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7.1.41节能控制宜以主要房间或功能区域为控制单元,实现暖 通空调、照明和遮阳的整体集成和优化控制,并宜具有下列 功能: 1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照度 人体在室信息等与室内环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 2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 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优化联动控制; 3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需求的前提下,以降低房间综合能 耗为目的,自动确定房间控制模式,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 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 7.1.42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等因素进行 优化控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7.1.43新风机组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启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 2宜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3宜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烩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或联动外窗开后进行自然通风: 4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冻保护功能

3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计量。 4 应对数据中心、食堂、开水间等特殊用能单位进行独立 计量。 5应对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系统等关键用能设备或系 统能耗进行重点计量。 6宜对室外温湿度、太阳辐照度等气象参数进行监测。 7宜对公共建筑使用人数进行统计。 7.1.39应设置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应根据末端用冷 用热、用水等使用需求XJJ 001-2021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自动调节主要供应设备和系统的运行 工况

7.1.41节能控制宜以主要房间或功能区域为控制单元,实

切能: 1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照度, 人体在室信息等与室内环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 2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 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优化联动控制; 3在满足室内环境参数需求的前提下,以降低房间综合能 耗为目的,自动确定房间控制模式,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 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 7.1.42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等因素进行 优化控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7.1.43新风机组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启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 2宜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3宜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熔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后进行自然通风; 一一亚宝和塞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连化功能。

宜根据室内一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实现相应的设备后停、 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调节: 2宜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压差变化: 3宜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焰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 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 4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冻保护功能:

7.2.1建筑施.工单位应针对热桥处理、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 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示范。 7.2.2建筑围护结构保温丁程施工时,应选用配套供应的保温 系统材料和专业化施工工艺。对外保温结构体系:其型式检验报 告中应包括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验项目

1保温施工应在基层处理、结构预埋件安装完成且验收合 格后进行。外墙保温施工前,外门窗应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2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其固定方式不应产生热桥: 采用君棉带薄抹灰外保温系统时,岩棉带的宽度不宜小 于200mm。 3围护结构上的悬挑构件、穿墙和出屋面的管线及套管等 部位应进行热桥处理。 4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板的竖缝和横缝均应做热桥处理。 7.2.4外窗(包括大窗)应整窗进场。外门窗安装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安装前结构工程应已验收合格且门窗结构洞口应平整。 2 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莲接件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3门窗洞口与窗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 4窗底应安装窗台板散水,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与保温层之 间的缝隙应做密封处理:门洞窗洞方应安装滴水线条, 7.2.5当设计有外遮阳时:应在外窗安装完成后且外保温尚未 施下时确定外遮阳的固定位置:并安装连接件。连接件与基层墙 体之间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7.2.6围护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密性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是否需 要抹灰盖气密性材料进行选择:

1气密性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是否需 要抹灰覆盖气密性材料进行选择:

2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 3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 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 4气密性施工应在热桥处理之后进行: 7.2.7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士 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密封。 2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性 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进行气密性处理。 3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处夹心保温层表面宜先设置防水透汽 材料,再丛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大于缝宽的通长聚之烯棒。板缝口 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进行封堵。 4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在 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处理。 7.2.8施工过程中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 气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应及时修补。 7.2.9机电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机电系统安装应避免产生热桥和破坏气密层: 2风系统所有敲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 3机组安装及管道施工过程中应做消声隔振处理。 7.2.10 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并符 合设计要求。主要材料及设备宜包括下列内容: 保温材料; 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及外遮阳设施: 3 防水透汽材料、气密性材料: 4 供暖与空调系统设备; 照明设备; 6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等。

行下道工序,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 材缝隙填充情况;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 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 2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 度和板材缝隙填充质量;防水层(隔汽、透汽)设置;雨水口部 立、出屋面管道、穿地面管道的处理等。 3门窗、遮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 外理:窗框周边气密性处理,连接件与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 施等。 4女儿墙、窗框周边、封闭阳台、出挑构件、预埋支架等 重点部位的施工做法。 7.2.12在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完成 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进行建筑气 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满足本标准气密性指标要求。 7.2.13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DB51∕T 2602-2019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并应

.2.12在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 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进行建 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满足本标准气密性指标要求

7.2.13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

.3.1建筑运行管理单位应针对高性能围护结构、新风热 系统以及建筑用能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制定专项运行管理方案 应编制相应运行管理手册

1应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 控制调节; 2应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 策略调整

7.3.3 建筑正式投人使用的第一个年度,应进行建筑能源系统 调适。系 系统调适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2 应覆盖中控系统及所有联动工作的用能系统和建筑构件; 3 系统调适宜从正式投人使用开始延续至第三个完整年度 结束; 4建筑使用过程中,当建筑使用功能发生重大改变或对用 能系统进行改造后,应在建筑恢复使用的第一个年度重新进行系 统调适。

保障等关键部位进行维护和检验多层框架结构商业综合体施工组织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免在外墙或屋面上固定物体,保护保温系统完整性 如确需固定,则必须采取防止产生热桥的措施。 2应意外墙内表面的抹灰层、屋面防水隔汽层及外窗密 封条是否完好,气密层是否遭到破坏。若发生气密层破坏,应及 时修补或更换密封条。 3应定期检查外门窗关闭是否严密,中空玻璃是否漏气, 锁扣等五金部件是否松动及其磨损情况。每年应对门窗活动部件 和易磨损部分进行保养。 4当建筑的门窗洞口或其他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施工时 工后应对建筑气密性重新进行测定 5宜定期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验,对于热工性能减 退明显的部位应及时进行整改。 7.3.5建筑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 情况记录和气象数据,调整运行策略或使用方式。必要时,应对 建筑用能系统进行再调适, 7.3.6过渡李宜关闭新风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新风机组 的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

应根据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 应每两年检查一次热回收装置的性能,必要时及时更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