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037-2019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

HJ 1037-2019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J 103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7.1K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7286
免费资源

HJ 103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1037-2019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简介:

《HJ 1037-2019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是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主要针对核动力厂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其取排水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管理提供指导。这是中国在核能领域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指南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范围和内容:明确了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取水口、排水口及相关的水环境系统,以及评价应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水文、水质、生态、社会经济等。

2. 评价方法和标准: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如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影响评估等,以及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生态影响评价标准等。

3. 防护措施和管理要求:指南中提出了防止和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包括优化取排水设计、实施环境监测、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等,并对环境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 评价报告编制: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要求,包括报告的内容结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等,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5. 试行和修订:由于是试行指南,鼓励在实际应用中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这个指南的实施,有助于确保核动力厂的取排水活动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核能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HJ 1037-2019 核动力厂取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试行)部分内容预览:

6.7.3热扩散区域内水质

在热扩散区域内水质有充许下降的程度。热扩散区域应避免: a)形成沉积物; b)漂浮的碎片、油、泡沫和其他物质; c)会产生颜色、臭气、异味或浑浊的物质: d)会产生有毒水生生物的物质、条件或浓度组合。 热扩散区域内水质不得导致RIS的急性死亡,即应确保穿过热扩散区域的RIS能够存 活。热扩散区域内水生生命准则见附录D。

鲁班奖工程复查工作要点培训讲义PPT(211页)6.7.4热扩散区域的形状

水体类型、排放口设计以及排放特性将确定热扩散区域的形状。形状应是一个简单的轮 郭,而易于在水体中定位,并且避免进入生物重要区域。 由于近岸区域一般是水体中生物生产力最高和最敏感的区域,而且这些区域常常被用作 娱乐用途。同时,温排水贴岸后,不易与受纳水体混合,稀释扩散能力差。所以,应尽可能 避免热扩散区贴岸

6.7.5多个热扩散区域的考虑

当没有累积效应且低于各类限值时,热扩散区域的重叠和叠加是允许的。 在大型河口或海湾,应根据水文过程线的变化、底质和当地温度和生物特性确定热扩散 区域的最大数量和范围。对于开放海域,周围无敏感区域,在考虑了鱼类的长短途迁徒,底

部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他因素后,可允许多个热扩散区域重叠和叠加

6.8温排水生物影响的判定准则

6.8.1生物类别分析说日

判定温排水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其他脊椎野生生物和典型生物群 落潜在影响小的判定准则分别见6.4.1.1、6.4.2.1、6.4.3.1、6.4.4.1、6.4.5.1和6.4.6.1

6.8.2 RIS分析说明

如果由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RIS信息不完整,而难以进行评价:或者RIS分析说明结 仑表明(或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关键物种和经济物种可能因为下列四类原因遭受明显 损害,则RIS信息及其分析说明中影响小的结论是不可接受的: a)高温存活因素; 热或冷冲击: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不适宜; d 上述变量在时空上的组合

6.8.3综合影响分析说明

6.9温排水环境影响后评价要求

核动力厂运行一定时期后,为对温排水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生态保护的有效性进行 眼踪,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坏境影响评价有效性,需进行温排水的坏境影响 后评价。 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流程图见图4。根据温排水的物理影响、生物影响的监测 结果和水生生物调查结果评价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当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大时需提出补救方案 和改进措施。

核动力厂运行后,应在5年内对温排水的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

6.9.2温排水物理影响

图4温排水环境影响后评价流程图

各核动力应设置冷却水取水及排水温度连续监测设备,以确保获得排放口处的小时平 匀温度值和温升值任何时间不超过审批通过的温度上限值和最大温升值。 可综合采用水体实际测量、遥感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温排水影响范围的观测,并说明温 非水影响范围与热扩散区和水体环境功能区划的相符性。同时,还应说明本底温度扣除方法 的合理性。 在进行水体实际测量时,应根据排放口处的水文条件合理布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的布 置应基本覆盖温升的包络范围,并着重考虑热扩散区。热扩散区的监测点位需综合考虑水体 上、中、下层水温,其它监测点位在综合考虑排放方式和扩散距离后,可以只监测上层水温 对于滨海厂址,温排水的监测时间应覆盖至少一个潮周期,监测时刻应抓住高潮、低潮 涨急、落急等特定水流条件。监测次数应能够满足温排水影响后评价所需。 在核动力厂运行后,至少开展一次(夏季大、中、小潮)大范围和全潮程的水温测量, 兑明温排水实际影响范围。同时,采用同期水文、气象、温排水温升和流量数据进行数值模 以,根据实测结果修止数值模拟参数,建立适合该厂址的温排水评价(预报)进行温升 影响范围的后评价,也可为后续机组温排水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6.9.3温排水生物影响

若温排水对水生生物影响不满足6.8节各生物类别准则,那么在核动力厂运行后应按照 6.4节中其他要求进行监测研究。除在主要分析区布置取样点外,还应在远场分析区设置恰 当的对照点,以使得两个区域的RIS监测结果能够进行比较,判定水生生物受温排水的实 际影响程度。

根据生物物种分布特点、取排水设施位置以及取水和温排水影响范围确定水生生物资源 的调查深度和范围。在核动力厂选址阶段,应充分收集历史数据和文献资料,对于潜在影响 的核动力厂,应开展详细而全面的生物调查,描述水生生物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在核动力 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在生物调查的基础上,对冷却水取水和温排水的RIS进行现场调 查和实验,获得主要分析区和远场分析区的背景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说明核动 厂取排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各类别海洋生物调查方法按照《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2763.6) 执行。本附录提供了一些针对取水和温排水影响的生物调查的原则性指导。

A.2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取样时间取决于重要饵料物种、危物种以及经济物种的已知信息,应选取物种生活史 脆弱的阶段进行取样。如果每季度一次的取样不能说明这些物种的季节性以及生活史变化, 或者工程水域存在未知生活史的物种,应适当增加取样频率。需评价的底栖生物参数包括: a)现存量。对于主要的研究区域以及远场研究区域,评估各种物种的现存量,以单位 面积的生物密度和生物量表示。 b)群落结构。群落结构应按照每个样品中物种的数量、每个样品中每种物种的个体数 量、在研究区域内物种总的数量 告构进行评价

在生物分布均匀的海区,可以在特定取样点进行重复拖网,并将结果应用于其他站点; 在近岸海域或者取水口附近,建议每个取样点进行重复拖网(不低于3次),并进行统计分 沂。鱼类产卵期间以及产卵之后的阶段,应加密采样, 基于幼体损失数据评估成体损失时,需要通过实测或收集文献的方式获得自然死亡率,

A.5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

对于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除实地调查外,也可获取文献数据,并将获得信息与取排水 口附近区域关联。不同发育期鱼类的分布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季节、潮流、光照、密度和 食物来源等。对于一些进行昼夜洄游的鱼类,需要实施连续观测调查,获得生物种类组成变 化数据。并基于现场分析数据,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种群进行评价。 对于RIS,要求如下信息: a)繁殖。给出主要物种产卵习性以及繁殖特点; b)洄游习性和路径。分析各个生命阶段的栖息地以及出现在不同类型栖息地中的季节 生时间,说明物种的迁徙行为和路径; c)生存条件因素。给出主要研究区域以及远场研究区域中主要物种的生存条件并进行

比牧; d)体长和体重。分析物种的种群结构和生长趋势。 对于群落,要求如下信息: a)RIS的丰度。在主要的研究区域以及远场研究区域中的RIS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信息 提供最易受到温排水影响物种的信息; b)各物种的相对丰度,一般以总捕获量的百分比表示。说明相对丰度的季节性和昼夜 变化; c)主要的关联。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物种间的关系。一个物种的出现和消失直接或间接 取决于样品中其他物种的 丁能改变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公司宿舍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B.1生物群落响应参数

B.2.1生物损失预测

冷却水取水潜在影响的区域随着生物种类、季节而变化,但其核心是确定影响区域卷载 的概率,得到卷载概率等值线。卷载的概率图有利于通过合理的分析方法得到的潜在影响区 或。可单独采用数值或物理实验,也可两者结合。通过水动力学模拟漂流物的 运动,通过水质计算浓度的扩散,可采用浮标或染色示踪进行验证。对于要研究的水生 主物,漂流物、浮标或者染色物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对照物。因此,这种模拟必须要经过论证, 兑明水生生物和对照物在行为上的不同。 采用水动力学模拟漂流物运动获得卷载概率图时,首先在某一点位上释放若干浮标 用水动力学进行模拟直到所有浮标被卷载或穿过边界并离开区域,此时被卷载浮标 占总浮标数的比值就是该点位的卷载概率。在其他点位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该区域的卷载概 率分布。采用水质计算浓度扩散得到卷载概率图时,被取水口卷载的浓度与释放的总浓 度的比值就是卷载的概率,该方法可以通过染色示踪来验证。卷载概率等值线可以与生物价 直区域(见B.3生物价值)进行比较,以确保取水不从高生产力区域吸取高百分比的卷 载生物,考虑对不同取水口位置进行模拟来减少生物影响。由于这种水动力条件模拟需对大 范围水域进行模拟,实践中计算取水设施的卷载概率等值线是比较昂贵的。 在通过水动力学计算卷载概率等值线时,需要注意的有: a)对于给定的关键水生生物,可以用水动力学去评估每年生物幼体被卷载造成的 充量损失(减少的百分比)。水域动物卵和幼虫的密度和分布可由生物调查得到,据此可 计算取水损失导致的补充量的减少量。 b)卷载死亡率要与自然死亡率分开。自然死亡率一般与密度相关,如果不将卷载死亡 率和自然死亡率分开,那么卷载的影响可能被高估。 c)普遍情况下,一些动物卵和幼虫会随水体扩散到模拟区域范围外,这种情况则需额 外的假设。

1)如果假定一旦动物卵和幼虫随水体扩散到模拟区域范围外,它们就不会成长为 模拟区域范围内的成年群体。那么,需对一段时间内考虑取水和不考虑取水分别进行模 拟,通过比较模拟区域范围内剩余的生物数量,来估算取水造成的生物补充量的减少量。 这种假设忽略了在研究区域范围以外生物体的数量减少的影响,以及其他支撑性种 群的影响。 2)如果假定模拟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卵和幼虫随水体扩散至模拟区域外的同时, 还需要考虑模拟区域外通过边界进入模拟区域的生物体的影响。那么,可以从文献 或实地调查中得到边界处的生物体浓度作为的输入条件。也可以对一段时间内考虑 取水和不考虑取水分别进行模拟,通过比较模拟区域范围内剩余的生物数量,来估算取 水造成的生物补充量的减少量。生物的补充量随着模拟区域群体减少而减少,并且越来 越依赖于从边界外进入的生物体。 水动力学不能预测卷塞的死亡率,卷塞死亡率可根据相似取水设施运行后的监测结 算。

B.2.2群落损失预测

SJG 90-2021 市政道路工程信息设计交付标准B.3生物价值概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