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2018年10月)

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2018年10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519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2018年10月)简介:

《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试行)》是由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2018年10月发布的一份重要文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湖南省域内的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工作,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活体验。

这份技术指南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总则:明确绿道的定义、规划原则、规划目标等基本概念。

2. 绿道体系规划:包括绿道的总体布局、等级划分、网络构建等,旨在形成连贯、便捷、多元的城市绿道网络。

3. 绿道设计:具体规定了绿道的线形设计、宽度、坡度等技术指标,以及绿化、设施、标识等设计要求。

4. 绿道建设与管理:提出绿道建设的实施步骤、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维护更新等策略。

5. 附则:包括指南的解释权、实施时间等。

这份技术指南充分考虑了湖南省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特色等因素,旨在通过绿道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它也为湖南省的城市规划师、设计师、建设者提供了明确的设计和实施准则。

湖南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2018年10月)部分内容预览:

3.1.1休闲健身功能:城市绿道串联城市绿色资源,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 健身的场所和途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1.2绿色出行功能: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为市民绿色出行 提供服务,丰富城市绿色出行方式。 3.1.3生态环保功能:城市绿道有助于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等,并为 生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徒廊道。 3.1.4社会与文化功能:城市绿道连接城市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 3.1.5旅游与经济功能:城市绿道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市内部互动,促 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

3.2.1城市绿道包括绿道游径系统、绿道绿化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详

4.1.1根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城市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 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绿道规划应与各级城市规划相衔接。 4.1.2区域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及休闲资 源,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风景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的绿道。 4.1.3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规划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 串联各类绿色开散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 4.1.4社区级绿道:指城市社区范围内,连接城市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散空间 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

4.2.1根据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 4.2.2城镇型绿道: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包括城市道路类、公园绿地类 都市滨水类三类,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 4.2.3郊野型绿道:在城市用地范围以内(与总规的红线保持一致),城市规划 建设用地范围外,包括森林山地类、滨水景观类及田园风光类三类,用于连接风 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街区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 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

GB 50661-2011 钢结构焊接规范5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发展, 衔接相关规划,整合区域各种自然、 人文资源,加强城市内部联系,引导形成绿色网络,发挥综合功能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市民休闲健身为重点,注重人性化设计,完善绿 道服务设施,保证城市居民安全、便捷、舒适的使用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应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机理,对原生环境和自然、水 文地质、地形地貌、历史人文资源最小干扰和影响,避免大拆大建。通过城市绿 道有机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强化生态连通和“海绵”功能,构建连通城市的生 态网络体系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周边环 竟相融合,与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排水防涝、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以及环境 冶理等相关工程相协调,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应充分结合不同的现状资源与环境特征,突出地域风貌, 展现多样化的景观与文化特色

5.1.6 经济性原则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规模, 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鼓励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

5.1.7 安全性原则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优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保护和改善重要 生态廊道及沿线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严禁选用有毒植物,少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 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的植物。

5.1.8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绿道依托现有的山体、水系、绿地和道路,将绿道网建设于基本生态控 制线保护、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各类公园结合起来,预留后续发展空间,实现可 持续发展。

5.2.3绿道设计应符合城市绿道网规划。绿道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与方

7城市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1..生态性原则: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修建慢行道, 不损害原有植被及景观,使用环保生态材料,避免因开设慢行道而破坏或干扰野 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安全性原则:游径道修建应配备医疗急救、应急避难等安全防护设施, 在危险地段设置相应的警告牌。 3.因地制宜原则:游径道修建应顺应现状地形和自然环境,避免大填大挖 使用乡土树种及地方材料,突出地域性特征 4.经济适用性原则:游径道建设需以因地制宜,禁止大型土方开挖

7.1.2绿道游径系统路面建设

绿道游径铺装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宜采用生态、经济的本地材料。现 伏路面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宜重新铺装。铺装材料宜透水防滑,与周边环境相协 调,具体数值参下表7一1。

表 7—1 绿道游径系统路面分类建设一览表

注:绿道不宜过度建设,路面总宽度宜控制到

7.1.3绿道游径系统竖向建设

1.步行道 横坡坡度不得低于4%,纵坡坡度宜低于12%,当纵坡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 梯步解决竖向交通。

2.自行车道 横坡坡度不得超过4%,纵坡坡度不得超过2.5%,最大不应超过8%。大于或等 于2.5%时,应按下表规定限制坡长。具体数值参下表7一2。

表7一2坡度与坡长限制一览表

7.1.4交通衔接系统

(2)立体交叉 绿道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绿道与国道、省 道等相交时,应采用立体交叉。立体交叉主要有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两种形式, 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尽量利用现有的涵洞和桥梁,并且在满足通行前提下,可进 行适当装饰。 (3)与水系相交 此外,绿道与水系相交时,应尽可能依托现有和规划的桥梁,在一些河道较

窄的河段,可架设人行景观桥。可以利用废旧的轮渡、古码头作为过河通道,既 可以解决绿道过河交通,又可以恢复古码头历史印记

7.2.1绿道绿化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生境,修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地域特 色植物群落,提高绿道生态效益。 2.尊重现状,改留结合的原则 不宜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改造JC∕T 2106-2012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芯模振动制管机,最大限度地保护并合理利用现有植被,维护区 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 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以适合粗管理的乡土植物种为主,以乡土树种为及特色景观树种搭配的种植 方式,根据场地土壤、光照、水份等条件合理选用植物。 4.安全性原则 植物种植考虑游人的安全性,在游径边缘、休息区、活动区及人流密集区, 严禁选用危及游人健康及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不宜选用落花落果会污染路面和 游人衣物的植物;不宜选用枝叶有硬刺或枝叶形状呈尖硬剑状、刺状的种类。 5.风格统一的原则 根据绿道类型,同种类型的绿道种植风格应表现为大统一,小变化,以增加 景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6.植物多样性原则 尽可能多地种植使用形态不同、习性各异的植物品种,形成多层复合的人工 植物群落

7.2.2树种选择原则

1.乡土树种优先原则 2.适地适树原则 3.乔灌草藤结合原则 4.速生慢生结合原则

目前城市绿道多是利用城市近郊的生态状况良好、森林郁闭度高的植物群 落,以乡土树种为主,包括乔木、灌木、藤本、竹类、草本花卉、地被植物、草 坪植物等。 根据绿道慢行道类别及周边环境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道路类、公用绿地 类、森林山地类、田园风光类及滨水景观类5种类型。植物配置应结合现状,保 留为主,以增植和改造相结合营造宜人的植物景观。具体数值参下表7一3

表7一3绿道绿化分类建设一览表

7.3.1服务设施系统建设原则

1.服务设施的配备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指引文件的规定 2.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建筑进行适当改造和提升,避免重复建设, 3.新增服务设施应尽量减小建设规模,限制开发强度和建筑体量。 4.服务设施应相对集中设置,以方便人群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5.应尽量结合绿道出入口、公交接驳点、景观节点等进行布局。 6.鼓励利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建设可移动、非永久性的服务设施 7.新增服务设施应美观、舒适、经济、实用,不与环境、景观相冲突 8.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凸显地域特

CJ∕T 5025-1997 垃圾容器五吨车用集装箱必须设置○可以设置-不做要求

表 7一6 公厕设置间距要求一览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