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629-2018 高速铁路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冻胀监测检测技术条件

Q/CR 629-2018 高速铁路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冻胀监测检测技术条件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CR 629-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99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31468
免费资源

Q/CR 629-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CR 629-2018 高速铁路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冻胀监测检测技术条件简介:

Q/CR 629-2018 高速铁路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冻胀监测检测技术条件部分内容预览: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总则 冻胀水准观测 冻胀自动监测 动态检测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 学研究院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国堂、叶阳升、蔡德钩、杨国涛、张先军、张千里、闫宏业、陈锋、程爱君 王仲锦、崔颖辉、刘秀波、冷景岩、吕菲、王毓春、唐亮、孙英潮、陈志新、李晓光、姚建平、蔡超勋、肖宏 马鹏。 本标准版权归中国铁路总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及转让

《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 第3部分:隔爆外壳型“d” GB 25286.3-2010》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冻胀监测检

本标准规定了高速铁路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冻胀监测检测的一般要求、仪器设备、测试要点和数据 处理等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铁路季节冻土地区路基的冻胀监测检测,其他铁路路基需进行冻胀监测检测 时可参照执行。

时,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TB/T3355—2014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及评定 TB10601一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3总则 3.1路基冻胀监测检测包括水准观测、自动监测、动态检测等方法,宜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方式进行。 3.2监测检测前应收集气象、水文、工程地质等相关资料,制定技术方案,明确监测检测的内容、部位、 范围和频率等。 3.3监测检测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对填料、地下水位等进行核查。 3.4建设期间主要采用水准观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掌握路基冻胀的水平和分布,为施工验 收、动态设计及冻害整治提供依据。 3.5运营期间冻胀检测主要采用综合检测列车和自动监测技术,掌握路基冻胀情况和轨道几何变化 情况,适时安排线路维修,必要时采取工程措施对冻胀处所进行综合整治。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TB/T3355—2014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及评定 TB10601一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范围和频率等。 3.3监测检测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对填料、地下水位等进行核查。 3.4建设期间主要采用水准观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掌握路基冻胀的水平和分布,为施工验 收、动态设计及冻害整治提供依据。 3.5运营期间冻胀检测主要采用综合检测列车和自动监测技术,掌握路基冻胀情况和轨道几何变化 情况,适时安排线路维修,必要时采取工程措施对冻胀处所进行综合整治

4.1.1冻胀水准观测基准网建立

1.2冻胀水准观测等级与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

表1冻胀水准观测等级与精度要求

4.1.3每周期冻胀水准观测时宜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同一套测量仪器设备,采用固定的基准点和工作 基点,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 4.1.4冻胀水准观测基准点可采用扩大基础或锥形桩等形式以消除冻胀的影响,在冻胀观测前应进 行基准点的复测。

1水准观测应采用DS,型水准仪、钢瓦水准尺,并在其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进行测量,必要时对 采取保温措施。 2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应符合GB50026一2007中4.2.2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a)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不应超过15"; b)钢瓦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不应超过0.15mm。

4.2.1水准观测应采用DS,型水准仪、钢瓦水准尺,并在其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进行测量,必要时对水 准仪采取保温措施。

4.3.1冻胀变形监测基准网技术要求

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并应符合TB10601一2009中8.2.2关于 监测网的规定。

表2冻胀变形监测基准网主要技术要习

冻胀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其布设要求如下: a)基准点: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 b)工作基点:应选择稳定区域,作为高程的传递点; 观测点:应采用稳定的变形监测桩,宜采用设置预制混凝土短桩或钻孔植人钢桩的方法。采用 预制混凝土短桩时,直径为300mm,高为100mm,短桩顶面应与路基面平行。观测标志采用直径 15mm~20mm的不锈钢桩,且标头平滑。观测标志深人混凝土50mm,地表外露10mm,参见图1。

4.3.3冻胀水准观测范围

路基冻胀水准观测范围包括路堤、路堑地段以及路桥、路涵、路隧等过渡段的冻胀观测。

路基冻胀水准观测断面布设应根据地质、水文条件、不同冻结深度以及路基结构形式等具体情况 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冻胀变形监测断面间距不宜大于100m,连续路基冻胀观测段落不应少于3个观测断面,重点 观测段落应适当加密; b) 路涵(框构)过渡段应布设不小于3个断面,其中涵洞顶布设1个断面,涵洞中心两侧各布设 1个断面;

c)路桥和路隧过渡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断面。

c)路桥和路隧过渡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断面 4. 3. 5 观测点布设位置要求

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无碓轨道线路铺设前宜在路肩、路基中心等位置设置,铺设后宜在支承层、轨道结构等位置 设观测点; b)有谁轨道宜在路肩、路基中心设置观测点

4. 3. 6观测频率

每个冻融周期观测次数不应少于4次,每个观测期次应尽快完成。应根据当地气象条 冻结前观测1次,当地最冷月观测1次,开始融化前观测1次,完全融化后观测1次。 4.4数据处理 4.4.1路基冻胀水准观测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A。 4.4.2观测过程中应及时统计、汇总、分析冻胀观测资料,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冻结前观测1次,当地最冷月观测1次,开始融化前观测1次,完全融化后观测1次。

5.1.1冻胀自动监测主要包括变形、地温、含水率等参数,宜进行分层监测,必要时可进行

1.1冻胀自动监测主要包括变形、地温、含水率等参数,宜进行分层监测,必要时可进行环境条件监测 1.2冻胀自动监测系统由传感器、供电模块、采集模块、传输模块等部分组成。 1.3变形监测应采用冻胀计,主要由法兰盘、锚固头、电测位移传感器及测杆等部件组成,参见图2。

仪器设备工作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冻胀计测量精度为0.1mm,量程宜为冻胀变形预估量的1.5~2.0倍,应适应被测区环境 条件; b) 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为0.1℃; c 水分传感器测量精度为2%; d) 采集、传输、供电模块应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 e)护管应具有随冻胀伸缩变形的能力。

5.3.1冻胀自动监测断面设置要求

冻胀自动监测断面可根据冻胀水准观测结果和工程实际情况设置,并符合下列规定: a 断面间距不宜大于50km,冻胀严重地段应适当加密,每个自动监测单元不少于2个监测 断面; b 冻胀自动监测点可设置于路肩、路基中心等位置; c)埋设时回填土性状应与周围土体保持一致,分层夯实,传感器接触面应与路基土体接触紧密。

5. 3. 2监测要求

式中: 冻结深度,单位为毫米(mm); H,H;+1 冻结深度上下两相邻温度传感器的埋设深度,单位为毫米(mm); T.,T +1 冻结深度上下两相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 填料冻结温度,针对粗粒土填料,一般取0℃,单位为摄氏度(℃) 5.4.2 冻胀自动监测结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观测日期、测点编号、测点位置、气象条件; b) 冻胀变形、含水率、地温和冻深的时程曲线; c) 地温变化曲线; d) 分层冻胀变形情况; 不同阶段冻胀速率

6.1.1铺轨后,冬季应采用轨道动态检测手段对全线冻胀情况进行检测。 6.1.2检测内容包括高低、轨向、轨距、水平、三角坑(扭曲)、复合不平顺、轨距变化率、车体 度、车体横向加速度等检测项目

GB∕T 5223-1995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6.2.1检测速度按线路实际运营速度进行检测。

6.3.1检测过程中,由于天气以及其他干扰等原因,产生的不能真实反映实际轨道几何状态的检测结

6.3.1检测过程中,由于天气以及其他干扰等原因,产生的不能真实反映实际轨道几何状态的检测结 果,应予以剔除,不应纳入评价结果。 6.3.2路基冻胀引起的轨道几何状态变化按TB/T3355一2014中相关规定进行评定。 6.3.3数据输出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以波形图的方式显示和存 史波形对比;可通过波形图测量幅值大小;可连续实时显示所有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包括 不限于检测波形、统计图表等: b 应能对轨道几何偏差进行编辑和统计分析。根据用户输人条件,提供自动查询、统计计算 印以及显示各种报表等功能

6.3.4数据报表应满足下列要求

《室外装配冷库设计规范 SBJ17-2009》a) 轨道几何偏差报告:包括偏差的位置、峰值、长度、轨道类型(圆/缓/直)、当时车速等; b) TQI报告:按指定的区段对轨道几何单项标准差和TQI进行统计汇总; c) 曲线报告:包括曲线特征点位置、曲线长度、平均半径、平均加宽、平均超高等; d) 公里小结报告:以公里为单元的统计报表(包括偏差类型、等级和长度等); e) 区段汇总报告:轨道区段的汇总统计报告表(包括偏差类型、等级的个数统计、扣分统计和 TQI统计)。

a)进行静态复核; b)建立超限处所履历,包括历史检测数据、维护措施、维护调整量历史,以进行跟踪监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