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621-20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pdf

DL/T 5621-20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2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14107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5621-20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pdf简介:

"DL/T 5621-2021"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全称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这个规范是专门针对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的集热系统设计制定的一套规则和指导性文件。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大面积的反射镜将太阳光聚焦到集热器上,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终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一种技术。

该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设计原则:规定了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包括系统布局、集热器选型、热传输系统设计、热储系统设计、以及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

2. 集热器设计:详细阐述了集热器的尺寸、形状、材料选择、热效率计算方法以及与发电系统的协调匹配等。

3. 热储系统设计:针对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的间歇性特点,规定了热储系统的类型、容量计算、储存和释放方式等。

4. 系统控制与优化:提出了集热系统与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5. 安全与环保:强调了集热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对环境影响的控制和减缓。

总的来说,这个规范为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的集热系统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理、可行的技术依据,对于推动我国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L/T 5621-202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能源局 2021年11月16日

寇建玉尚亚龙陈永辉孙政 郑哲李文凯胡桥张玉霞 方全喜韩莹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刘欣赵晓辉 方联林磊 刘学军毕建惠张加蓉赵红艳 全伯仲闫斌张乐群吕平洋 阎占良杨金芳张秀廷吴桂香

T/CAGHP 005-2018标准下载总 则 (工) 术语 基本规定 (3 主要集热工艺系统及设备 (4) 4.1一般规定 +++ (4) 4.2集热场 (4) 4.3导热油集热循环系统 4.4 熔融盐集热循环系统 (10) 辅助系统 (12) 5.1 防凝系统 ·(12) 5.2 导热油净化及再生系统 (12) 5.3 注油系统 (13) 5.4 氮封系统 (13) 5.5 疏放系统 (14) 5.6 传热介质事故应急处理 (14) 5.7集热器清洗 ··.(14) 集热系统布置 其他技术要求 (17) 7.1仪表与控制 (17) 7.2 电气系统 7.3 土建结构 (19) 7.4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9) 7.5 消防 (20) 7.6 安全防护要求· (20)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7.6Safetyprotection (2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21 Listofquotedstandards (22) Addition:Explanation ofprovisions

1.0.1为指导和规范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统设计,满足安 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及扩建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厂集热系 统设计,也适用于其他热利用方式的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 1.0.3本规范适用于以导热油、熔融盐作为传热介质的槽式集热 系统设计。

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0.1集热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集热场、传热介质循环系统及 相关辅助系统等。 3.0.2集热系统设计应充分合理利用厂址资源条件,统筹规划本 期和远期工程。 3.0.3厂址处应设置太阳辐射观测站,收集不少于一个完整年的 实测连续数据。 3.0.4集热系统设计应满足发电、储热防凝及其他组合工况的

3.0.4、集热系统设计应满足发电、储热、防凝及其他组合工况的 运行要求。

3.0.4、集热系统设计应满足发电、储热、防凝及其他组合工况的

3.0.5集热系统设计应积极应用经过运行实践或工业试验验证

3.0.6集热系统标识系统宜与全厂标识系统统一设计

4主要集热工艺系统及设备

4.1.1集热场设计点参数应以现场观测站和参考气象站记录的 太阳直接辐射、环境温度、环境风速等为依据来确定。 4.1.2集热场规模应根据太阳直接辐射数据、厂址条件、集热器 性能参数、汽轮发电机组容量、储热系统容量、年发电量等,通过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

4.1.3集热器轴线布置应结合厂址条件及热利用场景和需求情

4.1.4集热器选型应根据设备技术成熟性、太阳直接辐射数据、

4.1.6当采用导热油作传热介质时,传热介质总质量估算宜考虑 集热场回路数、相关管道和设备传热介质侧的总容积,采用导热油 初始注入温度下介质的热物性参数来计算,应计入损耗率。当采 用熔融盐为传热介质时,传热介质总质量宜基于热熔融盐罐的罐 体容积来估算,采用熔融盐初始注人温度下介质的热物性参数来 计算,应计人损耗率。

4.1.7集热系统设计应进行传热介质水力计算和流量分配的软

4.1.8集热系统设计工况应与集热场设计点条件参数相一致。

1集热器及其附件选型; 2集热器组合之间的连接管道及其附件、阀门、支吊架、保温 油漆等; 3集热回路与传热介质母管连接的管道及其附件、阀门、支 吊架、保温油漆等。

4.2.2集热场设计范围内的管道材质选择和管径选择应根据传

2.3集热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热器选型应根据传热介质、场地条件、资源条件等确定; .2集热器的设计运行风速、保护风速、生存风速应结合厂址 气象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处于保护状态时,在50年一遇最大风速情况下集热器不 发生破坏。

4.2.5反射镜选型应满足当地气象条件要求,并应满足集热器使 用期内的性能要求

4.2.6集热器支架设计应满足当地气象条件要求,并符合下列

1支架结构计算荷载应包含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永久荷载 包括:反射镜、集热管、连接接头、集热管支架、集热器支架自重等; 可变荷载包括:机械驱动带来的荷载、传热介质重量、风荷载、冰荷 载、雪荷载及地震作用、集热管高温热膨胀作用、安装检修等产生 的附加荷载,并应进行最不利工况条件的荷载组合计算; 2支架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满足各类运行工况下集热器的性能要求,应考虑集热管热 膨胀影响,必要时应进行风洞试验; 3支架结构材质的选择应根据工艺要求、结构形式、连接方 式、厂址气象条件等确定,钢材机械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等 的规定;应根据当地的腐蚀环境确定支架的防腐设计标准。

1柔性连接部件可采用旋转接头组合或波纹管(金属软管) 组合旋转接头形式,连接部件的选型应与所采用传热介质的特性 相适应; 2柔性连接部件的设计温度和设计压力应与传热介质的设 计温度和设计压力相匹配; 3柔性连接部件应满足集热器旋转范围及集热管热膨胀的 要求,并应进行不同旋转角度下的连接管段热位移计算。 4.2.8驱动装置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驱动装置可采用液压驱动或其他机械驱动方式; 2驱动装置与跟踪系统设备应满足室外布置的要求,应考虑 相应的防晒、防风沙、防冻等防护措施; 3集热器处于设计保护风速下时,集热器回转至保护状态的 时间不宜大于20min; 4就地控制器应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模式,自动模式下应满 足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及紧急保护工况的要求,手动模式下应满足 调试、检修及清洗等要求; 5驱动装置应设置备用动力以满足集热场失电时集热器散 焦的要求。

1柔性连接部件可采用旋转接头组合或波纹管(金属软管) 组合旋转接头形式,连接部件的选型应与所采用传热介质的特性 相适应; 2柔性连接部件的设计温度和设计压力应与传热介质的设 计温度和设计压力相匹配; 3柔性连接部件应满足集热器旋转范围及集热管热膨胀的 要求,并应进行不同旋转角度下的连接管段热位移计算。

4.3导热油集热循环系统

4.3.1导热油集热循环系统的设计范围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从导热油循环泵出口至集热回路人口导热油管道第一道 关断阀; 2集热回路出口导热油管道最后一道关断阀至蒸汽发生系 统和储热系统换热器导热油人口关断阀范围内的导热油管道、阀 门及附件;

3蒸汽发生系统和储热系统换热器导热油出口关断阀至导 热油循环泵人口母管范围内的导热油管道、阀门及附件; 4导热油膨胀系统范围内的导热油管道、阀门及附件; 5相关主要设备有:导热油循环泵、膨胀罐、溢流罐、溢流回 油泵等。

4.3.2导热油循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导热油宜采用由73.5%联苯醚和26.5%联苯组成的共熔 混合物,其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机热载体》GB23971 的规定; 2每台导热油循环泵人口应设置过滤器,泵人口过滤器宜设 置自下游旁路过滤器至过滤器上游的闭式排放安全阀; 3每台导热油循环泵出口应设置再循环管道及调节装置,再 循环管道应接至膨胀罐; 4导热油循环泵的人口和出口母管之间宜设置带止回阀的 旁通管,流量宜与单台导热油循环泵设计流量一致; 5导热油循环泵人口母管与膨胀罐之间的连接管道上应设 置带动力操作的关断阀; 6每个集热场分区人口导热油母管上应设置流量测量装置 及流量调节阀组; 7每个集热器回路入口管道上应设置两道关断阀,其中一个 宜带调节功能,每个集热器回路出口管道上应设置两道关断阀和 泄压阀; 8.导热油循环泵出口母管、膨胀罐、导热油再生装置出人口 等位置宜设置导热油取样点

1膨胀罐至导热油循环泵入口之间的管道青海省委办公楼维修工程投标书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压力取用膨 胀罐最高液位与导热油循环泵中心线之间的静压差与膨胀罐工作 压力之和; 2膨胀罐工作压力不应低于各工况下系统内导热油最高温

度所对应的饱和压力与膨胀油箱液位静压之和,并留有50kPa的 裕量; 3导热油循环泵出口管道中,从循环泵出口至第一个关断阀 的管道,设计压力应取泵在额定转速特性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压力 与泵进口侧压力之和;泵出口第一个关断阀之后至膨胀罐人口的 管道,应取泵在额定转速及设计流量下泵提升压力的1.1倍与泵 进口侧压力之和; 4本条第1款、第2款所列的管道压力应考虑传热介质温度 对压力的修正。

4.3.4导热油循环系统主要管道的设计温度取用各运行工况下

4.3.5导热油循环泵的配置应符合下列

1导热油循环泵的数量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 2·导热油循环泵的出口总流量;除备用泵以外,其余泵的出 口流量之和应满足集热场设计点热负荷对应流量的110%; 3导热油循环泵宜采用调速泵

4.3.7溢流回油泵配置数量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宜采

DB32/T 3941-2020 建筑工程物证司法鉴定技术规程.pdf4.3.8膨胀罐、溢流罐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