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747.01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11494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针对遭受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影响后的重建工程,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实施策略。这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重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

以下是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1. 项目概述:包括项目的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地理位置、灾害类型、重建目标等。

2. 工程目标与任务:明确重建工程的具体目标,如恢复基础设施、修复房屋、重建社区设施等,以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和优先级。

3. 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的施工流程和组织架构,包括施工队伍的配置、施工阶段的划分、工种分工等。

4. 施工技术方案:选用适合灾后重建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考虑环境适应性和耐久性。

5. 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表,包括关键节点的时间节点,以确保工程按计划进行。

6. 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机械设备等的合理分配和管理。

7. 安全与质量管理:制定严格的安全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工程质量。

8. 环境保护与社区参与:考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沟通,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9. 风险评估与应对: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如天气、资金、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规划过程,旨在确保灾后重建工程的顺利进行,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

因灾重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根据本工程的外形特点,拟定建筑施工控制网为方格网,采用直角坐标法放线,以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为依据,根据设计对本工程平面坐标和高程的要求,准确地将建筑物的轴线与标高反映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控制点的加密和放样工作。

5.3.1主要测量人员及器具

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测量放线工作BS EN 12056-2-2000 Gravity drainage systems inside buildings - Sanitary pipework, layout and calcula,共配两名经验丰富的测量员来完成。主要测量器具配置见下表:

5.3.2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网

根据甲方提供的坐标控制点为测量放线依据,结合施工图,采用红外线全站仪进行施工测量定位放线,确定出测量控制主轴线。控制点的设置考虑在场内不易破坏和通视条件较好的位置,并设置永久标识。

5.3.3主轴线的定位与放线

1.基础施工时主要轴线的定位与放线

基础施工时,依据就近原则将方格网中的控制轴线用经纬仪投测至基坑底的施工区域内,基坑的轴线即从附近的控制轴线通过钢尺丈量。控制轴线的标定在施工前期采用50×100×1000mm木桩钉设,当一部分垫层施工完后可直接在垫层上弹墨线及标红三角。木桩钉设的控制轴线,每次使用前必须拉线校核木桩有无移动。

垫层施工完后地面上的方格控制网必须全部引测到基坑内以便检查底板边线和基坑的轴线位置。

2.地上结构施工时轴线的定位与放线

在地下结构部分浇筑到±0m层时,在±0m楼层面上根据平面控制网测定主要轴线点,组成一矩形控制网。

1.建立首级水准控制网

土方开挖时先根据业主移交的水准点在施工场区周围建立首级水准控制网。本工程首级水准控制网至少由六个以上的水准控制点组成。水准控制点标记在场区四周稳固的构筑物上,以方便使用。因土方工程中降水会引起基坑四周地面沉降,故应另行在场区外侧建筑物上设置两个永久性的水准点,以作为首级控制网的监测点。在基础施工全过程中应定期检测首级控制网,并根据沉降量对控制点的标高值进行调整,以确保准确。

基础施工阶段先根据首级水准控制网在基础四周的围墙上建立二级水准控制网,施工时依据就近原则,从施工区域附近的二级水准控制点引测施工控制标高并与相邻的二级水准点进行对照闭合。二级水准控制网用水准仪测设。

根据《城市测量规范》、《水准测量规范》及设计要求,为及时了解沉降变形情况,按设计要求在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及时设沉降观测点。所有沉降观测点埋设完后,及时将所有沉降观测点保护起来。沉降观测施工期由公司测量科监测,竣工后将由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监测完成。

土方回填在基础梁施工完毕后进行,回填前,清除基坑内的积水和杂物。回填时分层进行,层层取样,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大于300mm,每层须仔细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分层密实度采用环刀法检验。用打夯机夯实之前,回填土初步平整,打夯机依次夯打,不留间隙。

当土方开挖完毕即时派项目部专业队组进行验槽,几何尺寸应满足基础施工要求,标高无欠挖,边坡坡度符合规则,有基础施工工作面,基底土质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要求后,请示设计、监理、质检、建设、地勘单位验槽,满足设计要求并经签证后再作清坑和基础施工。

土方开挖后,由设计、甲方、监理、施工方共同进行验收,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后,由施工方编制详细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5.4.2混凝土垫层施工

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用拖拉机运至浇注地点。浇注时应随土方逐块施工,做到清完一块,验收一块,封闭一块。垫层浇混凝土时采用平板震动器振捣,木刮尺刮平,严格控制标高和混凝土表面质量。

钢筋进场时,现场材料员要检验钢筋出厂合格证、炉号和批量,要有相应资料,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有关资料归档。钢筋进现场后,现场试验室应根据规范要求,立即做钢筋复检工作。钢筋复检通过后,方能批准使用。

钢筋在翻样时要综合考虑钢筋的弯曲延伸量、对焊预留量、电弧焊的焊缝有效长度、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综合考虑到现场实际情况和钢筋相互穿插、避让关系,解决首要矛盾,做到在准确理解设计意图、执行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施工作业。

5.5.3钢筋的加工制作及堆放

钢筋在按设计成型之前,必须经过除锈、调直、切断、弯曲成型等加工过程。所有钢筋的半成品加工均在加工区统一进行。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本工程结构直径≥16的水平主筋接长采用闪光对焊,柱竖向主筋接长采用电渣压力焊,其余小直径钢筋采用搭接接长。

制作时先按料单放样,试制合格后才能成批生产,生产时严格按照钢筋配料单的尺寸、形式、数量进行。制作后,分门别类挂好标识牌,整齐堆放。

现场钢筋工长领用半成品时,钢筋加工车间负责人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办好发放交接手续,控制好领料数量,避免重复领料,造成钢材浪费。

钢筋要堆放在现场指定的场地内,钢筋堆放要进行挂牌标识,标识要注明使用部位、规格、数量、尺寸等内容。钢筋标识牌要统一一致。

钢筋要分类进行堆放,如:直条钢筋堆放在一起,箍筋堆放在一起。钢筋下面一定要垫木架空,以防止钢筋浸在水中生锈或油污污染。生锈的钢筋一定要除锈后由现场钢筋责任工程师批准后再使用。

钢筋绑扎安装顺序为:检查、校正柱的竖向钢筋→竖向钢筋接长→柱箍筋绑扎→梁钢筋绑扎→板筋绑扎。

钢筋绑扎应严格按施工图进行,要做到横平竖直、整齐美观,数量间距都要严格符合图纸和规范的要求,绑扎形式复杂的结构部位时,应先考虑钢筋穿插就位顺序,以减少绑扎困难。要垫好垫块或撑铁,保证柱、梁、板的保护层厚度,并注意成品保护,特别是现浇板的钢筋。

5.5.5 受力钢筋的接头位置控制

1)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位置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2)各层楼板的下部钢筋应在支座内搭接,上部钢筋应在跨中1/3 净跨范围内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和图纸要求;

3)柱内的钢筋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规定的搭接长度的任一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接头数量比例不得超过如下规定:绑扎骨架和绑扎网受拉区为25%,受压区为50%。

5.5.6 钢筋的定位和间距控制:

柱子在底板中插筋的定位措施:

(1)柱插筋与底板筋交接处要设Φ12 定位筋,并与底板筋点焊牢固,防止根部位移。

柱插筋与底板上铁网片之间设Φ12 的拉结筋,以确保插筋不位移。

(2)按照构造柱及现浇板平筋按照保护层的要求与板上层钢筋焊接牢固定位,然后绑扎插筋。

(3)构造柱的钢筋采用定距梯,保证构造柱主筋间距位置的准确。构造柱钢筋保护层采用预制水泥垫块;

(4)钢筋绑扎时,应上下层钢筋网片对齐,以利于混凝土的浇筑。现浇板钢筋网片的交叉点应每点绑扎,且钢丝扣成八字形,绑扣应正反对应,以增加钢筋绑扎的牢固性。

5.5.7 梁、板钢筋的定位措施:

(1)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同直径(双层钢筋直径不同时,以较大钢筋为准)的短钢筋,以保证其设计间距。

(2)梁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受力钢筋方向上。

(3)为确保底板上下层钢筋之间距离,在上下层钢筋之间梅花型布置马凳铁(Ф10 钢筋制成)固定,间距500 mm。在浇筑混凝土时,在底板上层钢筋上铺设跳板,以保证施工荷载通过跳板作用在钢筋网上,禁止直接作用在钢筋上。

5.5.8 施工缝的钢筋处理

施工缝处应将钢筋预埋甩出,甩出的钢筋最小长度不应小于一个搭接长度。同时保证接头位置错开应大于50%,并应符合构造要求。

5.5.9 钢筋的保护层控制

柱、梁侧面钢筋保护层控制采用预制垫块,墙体结构放在外侧的水平钢筋上,梁、柱结构放在箍筋上。基础底板垫块间距控制在600mm×600 mm,呈梅花形布置。结构各部位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垫块使用铁码。

5.5.10 钢筋清理:

钢筋堆放时,会不可避免的淋到雨水。因此,在钢筋使用前,应检查钢筋是否生锈,生锈的钢筋要做除锈处理,以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浇筑混凝土时,竖向钢筋会受到混凝土浆体的污染。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使用湿布将竖向钢筋上的水泥浆擦掉,以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5.5.11 钢筋验收标准:

(1)进场热轧光圆钢筋必须符合《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的规定;进场热轧带肋钢筋必须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

(2)进场钢筋表面必须清洁无损伤,不得带有颗粒状或片状铁锈、裂纹、结疤、折叠、油渍和漆污等。堆放时,钢筋下面要垫以垫木,离地面不宜少于20 cm,以防钢筋锈蚀和污染。

配料时,在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本方案的前提下,要有利于保证加工安装质量,要考虑附加筋。配料相关参数选择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3、钢筋绑扎安装质量标准

(1)钢筋绑扎安装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的要求。

(2)保证项目和基本项目

钢筋品种、质量、机械性能必须符合设计、施工规范、有关标准规定;钢筋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位置必须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规定;气压焊接头机械性能、接头位置的留设必须符合焊接及验收专门规定。

考虑结构形式及工程实际情况,分别配模如下:

基础、圈梁、柱子:采用拼装钢模板;

其他:采用拼装钢模板。

5.6.2 模板设计:

(1)条形基础采用拼装钢模板。

(2)独立基础采用拼装钢模板;

YB 9082-2006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3)圈梁采用300mm宽钢模板;

(4)构造柱采用木板用50mm×100mm 木方拼装成的木模。

(5)屋面板采用大平面模板,下用50mm×100mm 木方拼装;

5.6.3 模板施工:

(1)模板拼缝及模板下口处采用海绵条进行塞缝,保证不漏浆。

(2)夏季模板采用乳化油性脱模剂。脱模剂使用前必须经项目技术负责人认可。

GTCC-018-2018标准下载5.6.4 模板拆除:

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常温下墙体模板要求拆除时强度不小于1.2 MPa,即混凝土浇筑完毕12h 左右。顶板模板拆除必须待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达到设计强度的75%~100%(根据结构跨度确定,并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拆除)。

模板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