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主体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33.17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9282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主体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简介:

主体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文件,主要用于指导模板的制作、安装、使用和拆除等全过程。以下是其简介:

1. 项目名称及背景:首先,方案会明确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规模、结构类型等基本信息,以及施工的背景和目的。

2. 工程概况: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明确模板需要安装的结构部位和尺寸。

3. 模板设计:描述模板的选型、尺寸、材质、连接方式等,以及模板的支撑系统设计,包括立杆、横杆、剪刀撑等的布置。

4. 施工工艺流程:详细阐述模板的制作、安装、固定、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各个步骤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5. 安全措施:包括模板的稳定性措施、防火、防坠落、防漏电等安全防护措施。

6. 质量控制:针对模板的平整度、垂直度、尺寸精度等关键指标,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验收流程。

7. 时间进度安排:根据工程的总体进度,制定模板施工的详细日程表。

8. 应急预案:针对可能遇到的施工难题和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

主体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是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依据,需要由专业的施工团队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和执行。

主体模板工程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

T = 3Q/2bh < [T]

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 T=3×3792/(2×40×90)=1.580N/mm2

浙江某高层大厦雨季施工方案--.doc 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 [T]=1.30N/mm2

内龙骨的抗剪强度计算不满足要求!

(3)内龙骨挠度计算

最大变形 v =0.128mm

内龙骨的最大挠度小于500.0/250,满足要求!

五、墙模板外龙骨的计算

外龙骨承受内龙骨传递的荷载,按照集中荷载下连续梁计算。

外龙骨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横向支撑钢管传递力。

支撑钢管计算简图

支撑钢管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剪力图(kN)

变形的计算按照规范要求采用静荷载标准值,受力图与计算结果如下:

支撑钢管变形计算受力图

支撑钢管变形图(mm)

经过连续梁的计算得到

最大弯矩 Mmax=0.641kN.m

最大变形 vmax=0.181mm

最大支座力 Qmax=15.768kN

抗弯计算强度 f=0.641×106/8982.0=71.37N/mm2

支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205.0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5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计算公式:

N < [N] = fA

其中 N —— 对拉螺栓所受的拉力;

A —— 对拉螺栓有效面积 (mm2);

f —— 对拉螺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170N/mm2;

对拉螺栓的直径(mm): 14

对拉螺栓有效直径(mm): 12

对拉螺栓有效面积(mm2): A = 105.000

对拉螺栓最大容许拉力值(kN): [N] = 17.850

对拉螺栓所受的最大拉力(kN): N = 15.768

对拉螺栓强度验算满足要求!

梁模板 250*500计算书

模板支架搭设高度为2.6m,梁截面 B×D=250mm×500mm,立杆的纵距(跨度方向) l=1.00m,立杆的步距 h=1.60m,面板厚度14mm,剪切强度1.4N/mm2,抗弯强度12.0N/mm2,弹性模量4200.0N/mm2。木方40×90mm,剪切强度1.3N/mm2,抗弯强度13.0N/mm2,弹性模量9000.0N/mm2。

梁两侧立杆间距 1.50m。

梁底按照均匀布置承重杆2根计算。

模板自重0.50kN/m2,混凝土钢筋自重25.50kN/m3,施工活荷载2.00kN/m2。

扣件计算折减系数取1.00。

图1 梁模板支撑架立面简图

按照规范4.3.1条规定确定荷载组合分项系数如下: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1.2×(25.50×0.50+0.50)+1.402.00=18.700kN/m2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1.35×24.00×0.50+0.7×1.40×2.00=18.160kN/m2

由于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S最大,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取1.2,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取1.40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48×3.0。

面板为受弯结构,需要验算其抗弯强度和刚度。模板面板的按照多跨连续梁计算。

作用荷载包括梁与模板自重荷载,施工活荷载等。

(1)钢筋混凝土梁自重(kN/m):

q1 = 25.500×0.500×0.500=6.375kN/m

(2)模板的自重线荷载(kN/m):

q2 = 0.500×0.500×(2×0.500+0.250)/0.250=1.250kN/m

(3)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kN):

经计算得到,活荷载标准值 P1 = (0.000+2.000)×0.250×0.500=0.250kN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均布荷载 q = 0.9×(1.20×6.375+1.20×1.250)=8.235kN/m

考虑0.9的结构重要系数,集中荷载 P = 0.9×1.40×0.250=0.315kN

面板的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50.00×1.40×1.40/6 = 16.33cm3;

I = 50.00×1.40×1.40×1.40/12 = 11.43cm4;

弯矩图(kN.m)

变形的计算按照规范要求采用静荷载标准值,受力图与计算结果如下:

经过计算得到从左到右各支座力分别为

最大弯矩 M = 0.084kN.m

最大变形 V = 0.795mm

经计算得到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 f = 0.084×1000×1000/16333=5.143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设计值 [f],取12.00N/mm2;

面板的抗弯强度验算 f < [f],满足要求!

面板最大挠度计算值 v = 0.795mm

面板的最大挠度小于250.0/250,满足要求!

二、梁底支撑木方的计算

按照三跨连续梁计算,最大弯矩考虑为静荷载与活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计算公式如下:

均布荷载 q = 1.187/0.500=2.374kN/m

最大弯矩 M = 0.1ql2=0.1×2.37×0.50×0.50=0.059kN.m

最大剪力 Q=0.6×0.500×2.374=0.712kN

最大支座力 N=1.1×0.500×2.374=1.306kN

本算例中,截面惯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别为:

W = 4.00×9.00×9.00/6 = 54.00cm3;

I = 4.00×9.00×9.00×9.00/12 = 243.00cm4;

(1)木方抗弯强度计算

抗弯计算强度 f=0.059×106/54000.0=1.10N/mm2

木方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13.0N/mm2,满足要求!

(2)木方抗剪计算 [可以不计算]

最大剪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Q = 0.6ql

截面抗剪强度必须满足:

T = 3Q/2bh < [T]

截面抗剪强度计算值 T=3×712/(2×40×90)=0.297N/mm2

截面抗剪强度设计值 [T]=1.30N/mm2

木方的抗剪强度计算满足要求!

均布荷载通过上面变形受力图计算的最大支座力除以跨度得到1.906kN/m

最大变形 v =0.677×1.906×500.04/(100×9000.00×2430000.0)=0.037mm

木方的最大挠度小于500.0/250,满足要求!

(一) 梁底支撑横向钢管计算

横向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木方支撑传递力。

支撑钢管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剪力图(kN)

变形的计算按照规范要求采用静荷载标准值,受力图与计算结果如下:

支撑钢管变形计算受力图

支撑钢管变形图(mm)

最大弯矩 Mmax=0.742kN.m

最大变形 vmax=5.751mm

最大支座力 Qmax=1.187kN

抗弯计算强度 f=0.742×106/4491.0=165.17N/mm2

支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205.0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15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二) 梁底支撑纵向钢管计算

纵向支撑钢管按照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连续梁计算。

集中荷载P取横向支撑钢管传递力。

支撑钢管弯矩图(kN.m)

支撑钢管剪力图(kN)

变形的计算按照规范要求采用静荷载标准值,受力图与计算结果如下:

支撑钢管变形计算受力图

支撑钢管变形图(mm)

JGJ/T 490-2021 钢框架内填墙板结构技术标准准(完整清晰正版).pdf最大弯矩 Mmax=0.208kN.m

最大变形 vmax=0.497mm

最大支座力 Qmax=2.552kN

抗弯计算强度 f=0.208×106/4491.0=46.25N/mm2

支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205.0N/mm2,满足要求!

支撑钢管的最大挠度小于1000.0/150与10mm,满足要求!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银行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oc,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按照下式计算:

其中 Rc —— 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取8.00kN;

R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