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灌注桩施工方案

旋挖灌注桩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83.6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5315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旋挖灌注桩施工方案简介:

旋挖灌注桩施工方案是一种现代化的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的桩基施工,尤其在城市密集区和软土地基中应用广泛。以下是其基本施工流程简介:

1. 工程准备:首先,根据设计图纸确定桩位,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设置好施工标志和通道。

2. 旋挖作业:使用旋挖钻机进行开孔,钻机通过旋转钻头向下钻进,同时将钻出的土渣通过钻杆送到地面进行处理,形成桩孔。

3. 清孔:使用高压水或空气等方法对钻孔进行清孔处理,确保孔内无杂物,孔壁光滑。

4. 下钢筋笼:将设计好的钢筋笼放入孔内,钢筋笼内放置有钢筋笼、垫块等构造物,保证桩的承载力。

5. 灌注混凝土:在钢筋笼上安装好混凝土导管,通过导管将混凝土泵送至孔底,同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保证密实。

6. 固定和养护:混凝土灌注完成后,进行养护,保证其强度增长,同时对桩顶进行封口,防止雨水或其他杂物进入。

7. 检验验收:施工结束后,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确认桩的承载力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验收。

整个施工过程中,旋挖灌注桩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噪音低、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但也有对地层扰动较大、设备成本高等需要考虑的因素。

旋挖灌注桩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每台钻机配备机长2人,钻机操作手2人,焊工2人,吊车司机2人,杂工4人;项目部配备现场施工员2人,技术员2人,安全员1人,质检员1人,材料员1人,试验员1人。

每台钻机配备16T吊车1台,电焊机2台;2台钻机共用挖机1台用于平整场地,挖出的土方及时用汽车运出。

施工前应平整场地,清除杂物,换除表层耕植软土,保证钻机底座填土密实,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陷;在施工范围内不妨碍桩基施工的场地挖好泥浆池和沉淀池,用钢管围护并安装安全网,设警示标志综合管廊培训课件国内外综合管廊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_.pdf

同时做好作业场地排水工作,在施工范围内挖设好临时排水沟,确保施工场地不积水。

正式钻孔前根据设计图纸和计算坐标用全站仪精确放出墩台桩基中心并记录,自检合格后,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验。

泥浆采用优质粘土与水拌合而成并掺入一定比例的膨润土,制备的泥浆满足:含砂量≤4%,胶体率≥96%,泥浆比重≥1.2。钻孔施工时随着孔深的增加向孔内及时、连续地补浆,维持护筒内应有的水头,防止孔壁坍塌。桩孔砼灌注时,孔内溢出的泥浆引流至泥浆池内,用于下一根桩基钻孔护壁。

钻孔前设置坚固、不漏水的钢护筒,护筒高1.5m,直径比设计桩径大20cm,顶面高出施工平台约30cm。挖埋护筒时坑底应整平,然后通过定位的控制桩放样,把孔位中心位置标于坑底,再把护筒吊放进坑内,找出护筒的圆心位置,用十字线定在护筒顶部或底部,然后移动护筒使护筒中心与钻孔中心位置重合,同时用水平尺或锤球检查,使护筒竖直。此后即在护筒周围对称、均匀地回填粘土,并分层夯实,夯填时要防止护筒偏斜。

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cm,倾斜度不得大于1%。为便于泥浆循环,在护筒顶端留有高30cm,宽20cm的出浆口。

钻机就位前应对钻机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钻机安装后的底座和顶端应平稳,就位核对好中心后,连接泥浆循环系统,开动泥浆泵使泥浆循环2~3min,然后开始钻孔,在护筒底处应低压慢速钻进,钻至护筒底下1.0m左右后开始正常钻进。

在钻进过程中钻机不能产生位移或沉陷,否则应及时处理。在钻孔排渣、提钻除土或因故停钻时,应保持孔内具有规定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处理孔内事故或因故停钻时,必须将钻头提出孔外。钻孔进行前,司钻人员必须先熟悉地质状况,钻进过程中应定时测试泥浆指标,从而确定所处地层,调整钻进参数,钻孔作业应分班连续进行,填写的钻孔施工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事项。

旋挖钻机一般采用筒式钻头,施工时在孔内将钻头下降到预定深度后,转钻头并加压,旋起的土挤入钻筒内,泥土挤满钻筒后,反转钻头,钻头底部封闭并提出孔外,然后自动开启钻头底部开关,倒出弃土成孔,在钻进过程中或将钻头提出钻孔外后,向孔内注浆,泥浆液面不得低于护筒底部。

钻孔达到要求深度后,用检孔器进行检孔。孔径、孔垂直度、孔深检查合格后,立即填写终孔检查证,并经驻地监理工程师认可,方可进行孔底清理 ,否则重新进行扫孔。

清孔采用换浆法,钻孔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进尺,将钻头提出,然后注入净化泥浆置换孔内含碴的泥浆,清孔时孔内水位需保持在地下水位以上1.5~2.0m。严禁用增加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当从孔内取出泥浆(孔底、孔中、孔口)测试的平均值与注入的净化泥浆相近,测量孔底沉碴厚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及设计要求,即停止清孔作业,放入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的钢筋笼。

清孔结束后,孔底沉碴厚度:摩擦桩不得大于150mm,柱桩不得大于50mm。

7、钢筋笼骨架的制作安装

对于较短的桩基,钢筋笼宜制作成整体,一次吊装就位。对于孔深较大的桩基,钢筋笼需要现场焊接的,钢筋笼分段长度不宜少于5米,以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

钢筋笼主筋接头采用单面搭接焊,每一截面上接头数量不超过50%,接头应错开50cm以上。加强箍筋与主筋连接全部焊接。钢筋笼的材料、加工、接头和安装,符合要求。钢筋骨架的保护层厚度可用焊接钢筋“耳朵”见下图。设置密度按竖向每隔2m设一道,每一道沿圆周布置4个。

钢筋笼制作完成后,使用特制加长平板车运输至现场,采用汽车吊安装。为了保证骨架起吊时不变形,对于长骨架,起吊前应在加强骨架内焊接十字撑,以加强其刚度。采用两点吊装时,第一吊点小钩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点大钩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到上三分点之间。对于长骨架,起吊前应在骨架内部临时绑扎两根杉木杆以加强其刚度。起吊时,先提第一点,使骨架稍提起,再与第二吊点同时起吊。待骨架离开地面后,第一吊点停吊,继续提升第二吊点。随着第二吊点不断上升,慢慢放松第一吊点,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停止起吊。解除第一吊点,检查骨架是否顺直,如有弯曲应调直。当骨架进入孔口后,应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严禁摆动碰撞孔壁。然后,由下而上地逐个解去绑扎杉木杆的绑扎点及钢筋十字支撑。当骨架下降到第二吊点附近的加强箍接近孔口,可用木棍或型钢(视骨架轻重而定)等穿过加强箍筋的下方,将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孔口临时支撑应满足强度要求。将吊钩移到骨架上端,取出临时支承,将骨架徐徐下降,骨架降至设计标高为止。将骨架临时支撑于护筒口,再起吊第二节骨架,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直线上进行焊接,全部接头焊好后就可以下沉入孔,直至所有骨架安装完毕。并在孔口牢固定位,以免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浮笼现象。

骨架最上端定位,必须由测定的孔口标高来计算定位筋的长度,并反复核对无误后再焊接定位吊环或固定杆。在钢筋笼上拉上十字线,找出钢筋笼中心,钢筋笼定位时使钢筋笼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其平面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底面高程偏差不大于±10cm。

然后在定位钢筋骨架顶端的顶吊环下面插入两根平行的工字钢或槽钢,在护筒两侧放两根平行的枕木(高出护筒5cm左右),并将整个定位骨架支托于枕木上。

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装的允许偏差

 钻孔桩钢筋骨架允许偏差

式中:p为导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内压力(kPa);

rc为砼拌和物的重度(24kN/m3);

hc为导管内砼柱最大高度(m),以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

r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m3);

H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深度(m)。

导管安装接头一律采用丝扣连接,并采用橡胶垫圈增强密封。导管底标高按实际孔底悬空250 ~ 400mm控制。

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查沉渣厚度,沉渣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柱桩不大于5cm;摩擦桩不大于15cm。如沉渣厚度超出规范要求,则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

桩基混凝土采用为C30水下混凝土,为地方搅拌站提供,罐车运输至现场。首批封底混凝土下落时有一定的冲击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灌注后泥浆从导管中排出,要保证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不小于1m深。

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应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致使测探不准确;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导管的埋置深度应控制在2~4m。同时应经常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即时调整导管埋深。

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如导管法兰卡挂钢筋骨架,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骨架后,再移到钻孔中心。

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min。要防止螺栓、橡胶垫和工具等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节要立即清洗干净,堆放整齐。循环使用导管4~8次后应重新进行水密性试验。

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

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设计标高时,要计算还需要的混凝土数量(计算时应将导管内及混凝土输送泵内的混凝土数量估计在内),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数拌制,以免造成浪费。

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因为耐久性混凝土粉煤灰掺量较大,粉煤灰可能上浮堆积在桩头,加灌高度应考虑此因素。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100cm以上,以便灌注结束后将此段混凝土清除。

在混凝土灌注前应进行坍落度、含气量、入模温度等检测并记录,在灌注混凝土时,每根桩留取三组试件。灌注时间、混凝土面的深度、导管埋深、导管拆除以及发生的异常现象等某节制闸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指定专人进行记录。

八、 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导致导管进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产生:

①、首批砼储备不足,或虽然砼储备已够,但导管底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砼下落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

预防和处理方法:如有发现导管进水,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砼拌和物用反循环钻机的钻杆通过泥石泵吸出,或者用空气吸泥机、水力吸泥机以及抓斗清出,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复钻清除。然后重新放下骨架、导管并投入足够储备的首批砼,重新灌注。

②、导管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压气囊挤开,或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流入。

③、导管提升过猛,或探测出错,导管底口超出原砼面,底口涌入泥水。

针对②、③两中原因引起的事故,应视具体情况,拔换原导管重下新管;或用原导管插入续灌,但灌注前均应将进入导管内的水和沉淀土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吸出。如系重新下管,必须用潜水泵将管内的水抽干,才可继续灌注砼。为防止抽水后导管外的泥水穿透原灌砼从导管底口翻入,导管插入砼内应有足够深度,一般宜大于200cm。由于潜水泵不可能将导管内的水全部抽干,续灌的砼应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后灌入导管内,灌入前将导管进行小幅度抖动或挂振捣器予以振动片刻,使原砼损失的流动性得以弥补。以后灌注的砼可恢复正常的配合比。

若砼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为初凝时,可于导管底部设置防水塞(应使用砼特制),将导管重新插入砼内(导管侧面再加重力《卷烟厂设计规范 YC/T 9-2006》(已作废),以克服水的浮力)。导管内装灌砼后稍提导管,利用新砼自重将底塞压出,然后继续灌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