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土建5标段工程深基坑施工方案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土建5标段工程深基坑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942.59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04908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土建5标段工程深基坑施工方案简介: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土建5标段深基坑施工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要点:

1. 项目背景与目标:深基坑施工是地铁工程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地铁线路的地下结构建设,如车站、隧道的开挖。5标段的施工方案主要目标是确保深基坑的稳定,同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效率。

2. 地质分析:首先,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查,了解土壤类型、地下水位、地层结构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支护和降水措施。

3. 设计与规划:施工方案会包括深基坑的开挖方式(如明挖法、盖挖法、盾构法等)、支撑结构(如桩基、地下连续墙、格构式支撑等)的设计,以及排水和防渗的设计。

4. 施工流程:包括基坑开挖、支撑结构的安装、基坑围护、降水控制、地下结构施工等步骤,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计划执行。

5. 安全与环保:施工方案会强调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立安全警示和防护措施,防止坍塌和滑坡。同时,也会考虑环保因素,比如噪音控制、尘土抑制和废水处理等。

6. 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会实施严格的监测和质量检查,确保深基坑的稳定和地下结构的精度。

7. 应急预案:会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基坑坍塌、地下水位骤升等,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土建5标段深基坑施工方案的简介,具体方案会根据工程实际条件和施工技术进行细化。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土建5标段工程深基坑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3、考虑雨天、特殊情况造成的工期滞后等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大弃土量按最大开挖出土量的84%计。

4、弃土场地按要求设置,并作好挡护、平整及夯实。

5、经对施工现场周围进行考察DB51∕T 5037-2017 四川省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弃土场位置设在前海填海区处进行弃土。

6、遵守广州市政府及市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1、基坑施工监测组织与流程

①负责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的制定。

②监测仪器的选择和调试、仪器保养维修工作。

③负责量测计划的安排与实施,包括量测断面选择、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

④按测点布设,量测和资料报告整理3个阶段进行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⑤负责及时进行量测值的计算和绘制图表。并快速、及时准确地将信息,量测结果反馈给现场施工,以指导施工。

⑥每次量测结束后,及时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当天将监测结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通知主管工程师,并协助主管工程师制定相应措施。并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汇报监测成果。

(2) 施工监测流程:

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2、基坑施工监测项目与相关要求

并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及《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站实际情况确定主要监测项目见下表:

(2)监测点布设及相关要求见下图

1) 地面、构筑物、管线监测点布设

② 边坡土体顶部的水平位移:距基坑边0.2H、0.5H、1.5H布置,相邻两组测点间距20m;

边坡土体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③ 地表沉降:每20m一断面;

④ 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围护结构上每10—15m选一个测点;

⑤ 地面建筑物监测点的布设:

b、建筑物监测按二等变形测量精度等级用精密水准,铟钢尺进行测量。与地面沉降共用高程监测控制网。

⑦ 地下水位:每25m一个;

⑧ 孔隙水压力:在典型断面上。

主要监测项目选择仪器见下表:

基坑监控量测控制标准表

3、基坑工程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法

1) 观察方法:每次开挖后技术人员对工作面地层进行肉眼观察,并记录结果。如果水文、地质情况没有变化,每10m做一次观测记录;如果水文,地质情况有变化,包括水位、水量、水质、地层性质、厚度等,根据地质情况变化及时记录。若渗漏的地下水中含有泥砂,立即报警。对已施做的边坡结构裂缝进行观察和记录描述,如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2)数据处理:将所有的记录当天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统一管理。

(2) 边坡土体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

1) 量测精度:±1mm。

2) 监测方法:利用土体水平位移测斜孔和水平观测孔,用高精度经纬仪进行量测。

3) 数据处理:监测结果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绘制水平位移曲线图统一管理,并进行回归分析,判断基坑开挖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1) 监测方法:在地表埋设测点,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地表沉降的量测。

2) 数据处理:沉降监测紧随开挖进行,沉降值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绘成沉降曲线图统一管理,并绘制报表。

(4)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

1)监测方法:利用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测斜孔,用测斜仪、水准仪、水准尺、

收敛仪等量测,在基坑开挖时跟踪量测。

2)数据处理:监测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变化情况,监测值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绘制围护结构变形曲线图统一管理。当某段土体位移过大时,查明原因采用加强措施,加强锚杆、支撑和改良、加固地层等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4、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所有的观测数据,都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变形量测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对监测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改正、平差计算、生成监测报表和变形过程曲线图、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计沉降量。量测数据分析与反馈,用于修正设计支护参数及指导施工、调整施工措施等。

(1) 监控量测结果的整理

每次测量后,将原始记录存入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及时以图表形式作直观的反映,对于位移、变形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自动预警,提出相应的参考措施、对策。

(2) 监控量测结果的分析反馈

随着施工的进度,监测工作在工程期间穿插进行。为了能够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做到监控能时时指导施工,应及时将处理数据反馈给技术人员,制定报表制度。监控量测资料按照图表格式进行整理,凡在当天监测得到的数据,应当天处理完毕,并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采取预警控制法结合变形速率进行安全信息反馈,凡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超过规范时,监测人员应在当天的报表中标注出来,及时向技术主管部门进行汇报。每周将本周的报表进行处理,进行一次汇总,做成成果表进行周报。

每次测量后对量测面内的每个量测点分别作回归分析,求出各自精度最高的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应力)变化规律,并由此判断施工方法的合理与安全性。

对每项量测,总变形量应在允许范围之内,且不大于预留变形量,否则采取必要措施(如注浆、加密支撑间距等),以减小变形量。

(3) 量测数据分析与反馈,用于修正设计支护参数及指导施工、调整施工措施等。

1)量测数据散点图和曲线

现场量测数据处理,即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或散点图),一般选用这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位移(u)—时间(t)关系曲线的时间横坐标下应注明施工工序和开挖工作面距离量测断面的距离。

将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成u—t时态曲线(或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

① 当位移—时间关系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② 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地层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地层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立即暂停开挖,采取停工加固并进行支护处理。

③ 根据位移—时间曲线的形态来判断地层稳定性的标准。

a、基本稳定区段:主要标志是变形速率不断下降,即d2u/d2t<0,为一次蠕变区,表示地层趋于稳定,其支护结构是安全的;

b、过渡区段:变形速率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即d2u/d2t=0,为二次蠕变区,应发出警告,及时调整施工程序,加强支护系统的刚度和强度;

c、破坏区段:变形速率逐渐增加,即d2u/d2t>0,为三次蠕变区,曲线出现反弯点,表示地层已达到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工加固。

地层稳定性判别标准比较复杂,在评定地层稳定程度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上述三种标准综合分析法与反馈于设计与施工应用。

2)沉降及周边位移数据分析

3)收敛量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① 收敛量测数据的整理

包括数据计算、列表或绘制关系曲线图。

D0—首次数显读数(mm);

L0—首次钢尺长度(mm);

Dn—第n次数显读数(mm);

L0—第n次钢尺长度(mm)。

Ln‘—温度修正后钢尺长度;

tn—第n次量测时的环境温度;

t0—首次量测时的环境温度;

c、收敛量测记录表中有:测点编号、埋点的情况、观测日期、温度修正(温度、温差、修正值)、初始读数、钢尺孔位读数、百分表3次读数及平均值、修正后R值、差值、总收敛量等内容。

d、及时计算出各测线相对位移速率,及时与时间和开挖断面距离之间建立关系,并列表或绘图。

② 收敛量测数据分析及应用

a、数据分析的方法一般采用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法,用以推算围周岩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的变化规律。

对数函数:u=alg(1+t) u=a+b/lg(1+t)

式中:a、b—回归常数;t—初读数后的时间(d);u—位移值(mm)。

c、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推算最终位移值,与控制标准对照分析判断。

d、当位移速度无明显下降或初衬表面出现裂缝时,立即采取补强措施,改变施工方法或设计参数。

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组织

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方案概述

地下水位埋深0.0~4.0m,水位高程1.44~5.36m,水位变幅0.5~2.0m。

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为由东南向西北。

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主要是蒸发。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

周边环境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基坑开挖充分运用时空效应理论,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施工,控制基坑位移,确保施工安全,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控制基坑变形和位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可靠地排水、降水。挖土和降水是两项不可分离的工作,挖土的成败取决于排水、降水的施工,降、排水得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挖土的进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基坑开挖抓住“分层、分步、对称、平衡、限时”的要点,遵循“竖向分层,纵向分区分段、先支后挖、随挖随撑、快速封底”的原则。结合开挖区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施工场地情况,综合考虑工期要求、施工总体安排等各种因素,确定基坑主要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施工中配备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1、Ⅰ区工期2007年8月30日~2007年12月30日,共计120天。

2、Ⅱ、Ⅲ、Ⅳ区工期2007年9月25日~2008年1月30日GB 10238-2005 油井水泥,共计145天。

1、主动协调,争取早开工以保障工期

(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接口协调管理小组,做好与前海湾填海单位、相关车站、区间的其它施工单位、设计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工作。

(2)积极与业主和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协商,解决施工场地、人员住宿场地及驻地用水、用电和通信等问题,争取提早进场。

2、确保工期关键线路实现保障工期

制定周密的网络计划,抓住灌注桩、基坑支撑体系及开挖施工等关键线路,选择最佳方案,保证工期。

针对车站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制定详细的分段进度计划DB37T 5183-2021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pdf,以及为实现这些分段计划的具体、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并分解落实到各工区和班组,确保各分段进度计划的按期实现。针对困难地质段,制定周密的施工技术措施和应急预备方案。

3、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工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