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

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34.8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8313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简介:

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针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施工项目管理文件。它主要是为了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下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和简介:

1. 项目概述:这部分会介绍项目的总体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地点、规模、工程内容等,以及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阐述。

2.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目标:明确施工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环保和水土保持目标,如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等。

3. 施工准备:包括施工前的环境评估、规划、技术准备、人员培训等,确保所有准备工作满足环保要求。

4. 施工过程控制:详细描述施工过程中如何实施环保措施,如施工方法的选择、废弃物的处理、噪声和尘埃的控制等。

5. 环保监测与管理:设立监测机制,定期检查环保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6. 应急处理: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和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和恢复计划。

7. 预算与资源配置:根据环保措施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

8. 附录:可能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环保监测数据等。

这个设计是指导性的,意味着它是一种参考文件,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当地环保法规进行调整。同时,它也需要与项目的施工计划、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其他方面紧密结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实现环保目标。

指导性环境保护(含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组合)部分内容预览:

⑴ 隧道明洞、洞门开挖前,按照设计先修建截水沟,避免雨水汇集,避免冲刷开挖坡面,导致坡面水土流失。

⑵ 隧道明洞、洞门开挖前要与地方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尽量保证在晴天开挖,分段、分片进行,分段分片的大小能保证若是在开挖过程中突然降雨,则采用准备好的防雨布覆盖开挖面,预防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⑶ 隧道明洞、洞门开挖前先完善积水坑、沉淀池进行泥水沉淀分离,合理排放。

⑷ 隧道明洞应分段开挖,边坡每次开挖到位5~10m,立即打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坚持“随开挖,随封闭”的原则。

⑸ 隧道洞门刷坡要分块进行,每完成10~15㎡,应立即打锚杆、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及时封闭开挖面GB∕T 12455-2010 宾馆饭店合理用电,保证雨水冲刷时隧道洞门边仰坡水土不流失。

⑹ 隧道明洞、洞门弃土必须弃到指定的弃渣场。

⑺ 隧道进洞之后,立即修建二级沉淀池,疏通排水系统。同时进行明洞衬砌,洞门修筑,尽快形成永久建筑布局。

2、黄土隧道洞身水土保持方案

⑴ 隧道开挖后,要立即封闭掌子面,防止渗水下流,带走泥土,增加污水处理工作量。

⑵ 隧道开挖时根据围岩含水量及时调整掘进方法,必要时采取提前预报的方法探明前方围岩储水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大量涌水等情况发生,保持水土稳定。

⑶ 隧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设计的防排水原则,采取以堵为主,堵排为住结合的方法,防止地下水因隧道施工而严重流失。

⑷ 隧道开挖之后,严格按照新奥法的原理加强围岩监控量测,及时进行二次衬砌支护,保证地表土因隧道围岩收敛、沉降而不下沉。

⑸ 隧道开挖弃土必须弃到指定弃渣场。

(二)隧道施工环境保护方案

(1)隧道施工污水主要来源于地层渗水和钻孔冷却用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石油类。根据以往隧道施工期污水实测数据,隧道施工期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与隧道涌水量和施工管理有很大关系,隧道实际排水水质及其对地表受纳水体有影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隧道施工污水中的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的跑冒滴漏,因此为减废水污染物的影响,应从石油类污染物的源头抓起,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养护维修及隧道内废油的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小排污量。

(3)隧道施工污水由洞口、斜井排出后,应经过如下污水处理工艺:污水→收集系统→沉淀池→沉淀净化处理→排放。

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工艺图

(4)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的隧道施工污水,应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沟排放至天然或人工排水沟渠,不得随意排放或漫流。施工期内对隧道施工排水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5)施工中隧道涌水中含有大量泥沙,也应设置沉淀池处理后排放。

(6)完善洞内外排水系统,加强生活和施工用水管理,确保污水引入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放。

(7)加强施工机械管理,注重日常保养,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防止油品存放和机械在使用、维修、停放时油料泄漏、渗漏,污染水体。钻孔机具进场前要进行检查、擦拭,防止机械漏油污染水源。

(8)挖掘机械进场前,要进行检修,确保不漏油。

(10)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两侧必须设置临时排水沟,把污水排到洞外,经过二级沉淀、净化后,按要求排放到指定的沟渠;若是下坡,则应在掌子面附近修建临时集水坑,用水泵把水抽到二级水仓,沉淀净化之后排到洞外。

⑵ 喷射混凝土必须采用湿喷混凝土,杜绝干喷产生灰尘对大气的污染。

⑶ 进洞机械应进行检修,确保尾气排放在允许排放的标准之内。

⑷ 加强通风,确保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规定范围之内害的气体。

⑸ 在有沼气或者瓦斯、毒气等有害气体地段,要加强检测、监控,加强通风,制定预案,备好实物以备不时之需。

⑴ 隧道的开挖爆破,必须采用光面爆破,减小噪声的冲击振动。另外,可以采用短进尺,弱爆破以减少震动和躁声的强度。

⑵ 隧道内大型机械作业,尽量轻起慢放,少装多跑,减少噪声产生源。

⑶ 洞口段施工,尽量把作业时间安排在居民晚上休息时间之外,减小对周围居民的噪声污染

(4)空压机站,发电机房,半和站等应远离居民、作业人员生活区。

⑴ 隧道弃渣尽量采用密封的运输车,防止泥土四处洒落污染周围的环境。

⑵ 隧道弃渣必须运送到指定的弃渣场,不得随意弃渣,不得堵塞河道、防洪通道或者良田。

⑶ 初期支护回弹的喷锚料应作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应弃到弃渣场。

⑷ 废钢筋、废拱架、二次衬砌后清理的废混凝土应作分类处理,钢筋回收利用或集中堆放,混凝土则弃到弃渣场。

隧道明洞、洞门的边仰坡在成型之后,应按照设计要求立即进行绿化处理,恢复原来生态环境。

1.及时实施设计提供的路基两侧、站段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花草等绿化工程,提出并落实保证绿化树种、草种成活率的措施。

2.对弃土场、取土场的保护除按照设计要求作好挡墙等加固设施外,弃土完毕后还应平整场地,覆盖熟土,种植树木,撒播草籽。绿化应考虑当地的风景特点,注意结合周围环境,征求当地村民和政府意见,做到协调一致。既保护了水土又能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协调。

3.为保持工程沿线较好的景观效果,工程设置的取、弃土等破坏地表地形、植被的场地、工程尽量位于乘客的可视范围之外。

(1)施工场地包括铺轨基地、制梁场、材料场、拌合站及其他施工临时占用的场地。

(2)材料场、拌合站等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场地应选择在远离人口密集区(直线距离应大于300米),并最好位于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

(3)铺轨基地、制梁场、拌合站等产生较大噪声污染的施工场地应尽量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施工场界距敏感区的距离应大于200米,并将噪声级较高的施工机械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区的一侧。

(4)施工场地的修建应避免长时间、大面积地暴露松散土面,场地开挖或填筑后,应及时压实、硬化,暂时不宜硬化的闲置场地应撒草籽绿化。

(5)对修建施工场而地形成的土质边坡,应对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可以采取浆砌片石、干砌片石等工程措施,也可以采取撒草籽、铺草皮等植物措施。

(6)修建施工场地应对场地内的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地形等条件合理将降水引流至天然排水沟渠,避免降水漫流、汇集对场地周围产生冲刷。

(7)施工场地可能因工艺原因会产生部分生产污水,这些污水主要是机械、模具冲洗产生的高悬浮物污水,这部分污水排放前应设沉淀池进行处理,经沉淀后也可以循环使用,有利于节约用水量。处理工艺如下图所示,沉淀池规格可根据污水量酌情选择。

施工场地污水处理工艺图

(8)对于砂、石和石灰等散装建筑材料装、卸时尽量降低落差,并提前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10)对于水泥、粉煤灰、石灰、矿渣等细颗粒散体材料的运输、储存要遮盖或封闭,防止和减少飞扬。

(11)进出场地的运输车辆经常清洁,装料量要适宜,基本做到不带泥进入场地、不洒料,不扬尘。

(12)场内锅炉采用消烟节能性能好的锅炉,使烟尘降至最低限度。

(14)存放油料的库房地面采用混凝土地面进行防渗处理,机械车辆和设备维修地点采用铺油毡进行防渗处理。

(15)场内临时食堂的污水排放时,设置简易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16)场内临时厕所,设置化粪池,化粪池采取防渗漏措施。

(17)场地清理所剥离的表层土,对需要复耕的应予以保存,对不需复耕的及时清运出场。

(18)对于发电机等噪音较大的机械,进行定期保养,严格操作规程,以降低噪音污染。

(19)在施工场地禁止焚烧废弃物品,防止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

(20)混凝土外加剂妥善保管,库内存放,防止污染环境。

(21)混凝土运输车等车辆应在指定地点清洗,清洗产生的污水经沉淀后,排入排水系统。

(1)施工营地内临时食堂产生的污水,应设置简易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

(2)营地内设置的临时厕所,应设置化粪池,并对化粪池采取防渗漏措施。

(3)营地内设置的临时锅炉、炉灶等产生大气污染的设施应选用高效低耗的环保型设备,排烟设施应具有一定的高度,以利于污染物扩散。

临时施工道路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噪声、水土流失及扬尘等污染。

(1)严格规划临时施工道路的路线走向,以节约用地,少占农田,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破坏文物古迹,减少植被破坏为首要原则,尽量利用现有道路,若无现成道路可利用,则应严格控制施工道路修筑边界。施工结束后,恢复临时占用土地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2)施工便道的修建应尽量绕避水源、文物遗址、旅游区、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 CJJ/T137-2010》,无法绕避时应采取道路硬化、洒水等措施,以控制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施工便道土石方工程本着移挖作填、充分利用的原则进行合理调配,以节约用地,减少弃土(渣)和地表植被破坏,避免水土流失。

(4)施工中避免形成高陡边坡,弃土(渣)场选择低洼地、不易受河流、沟渠等地表流经冲刷的荒地。

(5)对于不再使用的便道,占用农田的在施工结束后要复垦,恢复其使用功能;对于占用荒坡、荒地的要通过植物措施恢复其植被。

(6)在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特殊地质路段,尽量避免雨季施工;路基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挡防护,以防止边坡坍塌、水土流失。

(7)施工便道应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专职人员,即时洒水清洁保持运行状态良好,减少扬尘污染。

(8)运输车辆经过村庄、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时,应降低速度,控制鸣笛,以减少噪声污染。夜间在居民区附近禁止施工便道的作业QB/T 1222-2022 普通陶器.pdf,无法避免时应找当地政府或居委会、村委会协调,出安民告示,求得群众谅解。

(9)新建或改建施工便道时,均应修筑路侧排水系统,保证地面径流的畅通,减少边坡冲刷,防止水土流失。

(10)对低山丘陵区、黄土沟壑区的新建或改建施工便道,应修筑路侧排水系统,将山坡汇水引至天然排水沟渠,防止因修建临时便道引起的水土流失,其形式如“施工便道路侧排水沟断面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