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蛮金路施工组织设计

云南蛮金路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
资源大小:1.74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1421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云南蛮金路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云南蛮金路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1.2.1.1本合同简介

本合同段工程起点位于金竹林,途经阿得博乡、金平县城及金水河口岸;止点为金水河口岸的金水河边防大桥,路线全长为47.97km。

本工程地势险峻,水系复杂,故结构物多采用桥梁、隧道、涵洞、抗滑桩、块片石挡墙、高边坡防护及拦砂坝等,其中大中桥梁71座、隧道1座、涵洞114道,土石方总计400万立方米,工程造价约7亿元。

1.2.1.2技术标准

输变电强制性条文-2016设计速度:60km/h(局部困难地段采用40km/h)

路基宽度:10m(8.5m)

桥梁标准宽度:10m(9m)

行车道宽度:2×3.5m

会车视距:150m(80m)

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200 m(100m),极限值125m(60m)

最大纵坡/坡长限制(%/m):6/600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0.15g

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小桥及其他构造物1/50

路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山区,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区内地形复杂,河谷切割强烈,高差悬殊,气候受地形影响,垂直变化较为明显,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区,气候炎热,红河河谷蛮耗镇夏季气温达36~40。C,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气候温和,海拔1900米以上,冬季有霜降。

区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577.3mm,但因受地形的影响,各地降水量有显著差别,降水量垂直变化明显,河谷地带降水量一般较低,河谷两侧随着地形高程增高,降水量逐渐增大,金平一带降水量为最多地区,多年平均为2478.68mm,区内蒸发量,蛮耗一带蒸发量大于降雨量,金平地区蒸发量低于降水量823.4mm,相对湿度较大,一般年平均相对湿度83.3%~86%,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经常大雾弥漫,空气湿度高。

区内路线通过区段区域上属红河水系流域,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径流强度、岩溶水等十分明显地随地形变化而产生规律性的演变。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本合同段的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土)类空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岩岩溶水三大类。

1.2.1.5地形地貌

路线处于哀牢山脉之中,区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山地面积占90%以上,地势呈中部高而南北低,其中路线中段金竹林山为路线途经最高点,海拔约2110米;路线起点的红河河谷为地势最低点,海拔不足150米;路线止点的金水河口岸海拔约为290米。

路线所处区域构造侵蚀堆积河谷区、主要为红河干流段,红河构造河谷褶皱山区、构造侵蚀褶皱断块山区及岩溶地貌区。

构造侵蚀堆积河谷区,主要为红河干流段,红河构造河谷受红河深大断裂的影响,与大断裂平行排列,河床宽100~200米,红河河谷为峡谷,水流急速,河床地层结构主要为漂石、砾卵石及砂土,结构疏松,分选性差,分布无规律。

构造侵蚀褶皱山区,主要分布于红河以南,以复式大背斜为主体的褶山,构造线与山体走向一致,为哀牢山群区域变质岩分布区,山坡多为凸形坡,坡度一般为30~60。,谷地中河流发育呈树枝状、放射状,切割较深,河谷狭窄,多呈“V”形,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分水岭较狭窄,多具猪背脊,尖棱角状。

1.2.1.6地层岩性

构造侵蚀褶皱断块山区,该区处金平县城南部至金水河口岸一带,地貌受那发涡轮状构造控制极为明显,各主要水系均沿涡轮状构造旋回而发育,以那发为轴心,向四周呈弧形放射,周围山地逐渐向那发一带降低,地形复杂,羽状、树枝状水系发育,为碳酸盐岩及闪长岩、花岗岩、玄武岩分布区。

岩溶地貌区,路线于金平一带穿越该区,属泥盆系中统的灰岩,被中酸性侵入岩及玄武岩分割,呈狭窄带状夹于非岩溶层之间,地表岩溶形态不发育。

1.2.1.7交通条件

本工程向南沿麻子河逆流而上,于麻子河二级电站转沙衣坡河,达三岔河拐弯,经高兴寨、期咱迷、棚上,以隧道方式翻越金竹林,经大瑶山、棉竹山、岔枯河、三家寨、哈尼田、金平县城、双金桥村,沿金水河左岸顺流而下,达金水河口岸。沿线虽有多条县、乡级水泥、碎石道路,少部分道路与施工道路相交,但均不能直接到达施工现场,绝大部分需新建施工便道。

路基工程:挖土方1271461m3,挖石方2060790m3,弃方运输5472348m3,填方951237m3,浆砌片石40132.77m3,混凝土18540.35m3,填方边坡防护207611.9 m2 ,挖方边坡防护329759 m2。

路面工程:级配碎(砾)石底基层387249m2,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387234 m2,沥青混凝土387864 m2 。

桥梁、涵洞工程:涵洞116道,均长14米;桥梁71座;隧道1座。

本工程自2009年9月26日开工,工期历时18个月,预计于2011年6月竣工。

1.2.4工程施工总体目标

1.2.4.1质量目标

达到工程整体优良标准,达到质量评定验收标准。

1.2.4.2安全目标

实现人身死亡事故“零目标”,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无重大机械设和设备损坏事故;

无重大火灾事故,特大交通事故;

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垮塌事故;

无大面积传染病和集体食物中毒事故。

1.2.4.3工期目标

本标段施工于2009年9月26日开工,总工期18个月,于2011年4月26日全部完工。

1.2.4.4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

以“均衡生产、文明施工、科学管理”为指导思想,在合同实施的同时,同步实施相应的环保、水保措施,使现场各项环保、水保目标达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满足合同要求。

1.2.4.5文明施工目标

做到“一通、二无、三整齐、四清洁、五不漏”的标准。现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物流有序,标识醒目,标牌规范,创建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1.3.1施工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

组建“蛮耗至金平至金水河二级公路B标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设在金平县城八一中学门口原幼儿园处。项目经理部下设技术质量部、安全生产部、材设部、测量试验部、合同预算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共七个职能部门,项目组织机构各部门及相应管理人员职责参照集团公司有关项目管理职责执行,此不作阐述。

1.3.2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

针对B标段工程的特点和工期进度要求及现场实际状况,组织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方面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并有过类似施工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专业化施工队伍担负本工程相应项目施工,确保优质、高效、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对于B标段(K44+000~K93.776),拟采取分成4个工区进行施工作业(详见工区分工明细表),工区内各构筑物及沿线交通设施等构筑物一并合入施工区区域内进行管理,并在每一工区内相应设置桥梁、隧道、防护、路基、路面及沿线交通设施施工队伍。施工前期准备须对水、电、路、料场、渣场等进行综合规划和沟通协调及处理,根据工程总体进度安排,我部拟定了前期准备阶段施工进度总体计划;

B标段施工队伍部署及任务划分表

1.4.1项目部及施工营地布置

为加强集团项目部与州交通局、金平县政府在工程各方面协调管理,项目管理部设在金平县城八一中学门口原幼儿园处,租用或自建房屋2000m2,用于项目经理部办公及食宿;另在此沿线内根据工区的划分设置相对永久性队伍驻地设施,并结合现场的实际需要,在沿线桥、隧等构筑物附近布设一些临时性的设施。

1.4.2施工临时道路

B标主线从K50+820基本与原有国道S212线道路平行并多次交叉,因此K50+820~K93+766.47段以原有国道S212线道路为依托,充分利用已修建的乡村道路,可直接接入主线,局部的根据需要修建临时施工进场便道。K50+820~K44+000段则利用三家寨往金竹林的已建道路修建临时施工进场便道。便道道路基宽4.5m,其中行车道3.5M,道路两侧均为土路肩,15CM厚碎石基层,20CM厚泥结碎石面层,每200M设一会车道。

1.4.3 沿线施工宣传

为便于公司在项目上的管理,接受社分各方面的监督,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集团公司项目部拟对沿线进行施工生产宣传,根据B标现状,拟在B标多处位置,采取以宣传工程施工为契机,沿途布置门架、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工程施工及公司形象的宣传力度,以争取当地政府、居民对施工生产的支持,同时便于社会监督。

1.5.施工供排水及污水处理

1.5.1供水项目、规划及系统

本工程地处云贵高原,山峦重叠、原始植被丰富、溪谷众多、水资源丰富,故施工及生活用水不存在问题,通过各工区将水送检满足相应检测要求后,均可就地解决。沿途根据具体情况,靠近河流的地方可采用抽水设备就近取水,高山地区可就近寻找水源修蓄水池。

对施工期产生的生活、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规定要求后排放。

排水沟将生活污水集中至建筑物附近的沉淀池或化粪池处理后排放。施工产生的污水,排放到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排放。

吉林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评价导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主编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2020年12月21日).pdf1.5.3施工供电及通讯系统

1.5.3.1供电系统

B标用电接入点的具体位置主满足要桥梁、隧道、拌合场、料石场及大型预制场等用电量的要求,为急需满足现场施工需要,根据工程现状,拟对K44+000~K93+766.47(B标段)沿线桥梁、隧道及沿线挡防结构物及交通设施工程用电量进行位置确定,对于拌合站、大型石料场、预制场等部位用电,我部根据现场实际施工需要另行报送方案。

各用电点施工用电量主要见下表(25处),现场确定变压器的安装位置。

1.5.3.2通讯系统

1.6主要施工辅助设施

TCECS 769-2020 沥青路面装配式基层技术规程.pdf1.6.1混凝土拌和系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