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砌体结构的一般构造措施砌体结构是一种以砖、石、混凝土块等为主要材料,通过砂浆连接而成的建筑结构形式。由于其具有施工简单、造价较低、耐火性好等特点,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砌体结构本身存在抗拉强度低、延性差等问题,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构造措施来提高其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一、设置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及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钢筋混凝土梁,主要作用是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和空间稳定性。在地震作用下,圈梁可以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发展,并防止墙体倒塌。根据规范要求,圈梁应设置在基础顶面、楼板层标高处以及檐口部位,且需与构造柱相连形成空间框架体系。
二、配置构造柱构造柱通常设置在外墙转角处、楼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等关键位置,它与圈梁共同构成“骨架”,显著提高了墙体的抗剪能力和延性。构造柱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jc∕t 2534-2019 建筑用人造石英石和岗石地板,施工时先砌墙后浇柱,确保两者紧密结合。
四、合理布置门窗洞口过大的门窗洞口会削弱墙体承载能力,因此必须限制洞口尺寸并增设钢筋混凝土过梁或钢木过梁来分散荷载。此外,洞口边缘宜设置边框加强带,以抵抗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五、加强地基处理地基不均匀沉降是导致砌体结构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可以通过换填法、夯实法、桩基等方式改善地基条件;同时,在软弱地基上修建多层建筑时,还应考虑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分成若干独立单元,各自适应地基变形而不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上述构造措施对于保障砌体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在实际工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优化设计,才能充分发挥砌体结构的优势。
©版权声明
资源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