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120-2015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完整清晰正版).pdf简介:
《GB 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是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技术规范》。该规范主要针对通信局(站)的防雷和接地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过程进行详细规定,适用于通信系统各类建筑物、通信设备、电源系统、信号传输设备等的防雷与接地工程。
该规范主要内容包括: 1. 防雷工程的基本要求:如防雷等级的确定,防雷装置的类型选择,防雷设计原则等。 2. 接地工程:包括接地体的选择、埋设、测试方法,以及接地电阻的要求等。 3. 防雷与接地设施的施工工艺与验收标准:对各类防雷与接地设施的安装、连接、测试和维护提出了明确的施工与验收标准。 4. 雷电防护系统的检测与维护:包括雷电保护等级的测定、雷电防护设备的维护与检查等。
规范的出台,旨在保障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雷击引发的事故,保护通信设备和人员安全,提高通信设施的防护性能。它是通信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指导文件。
GB 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完整清晰正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属竖井、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金属槽道、走线架等大尺寸的内 部导电物按设计要求就近接地时,金属构件与接地线的连接方式 宜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各段金属竖井、金属槽道、走线架间应电 气连通,室内走线架不得与室外走线架连通。当接地线与金属管 道焊接有困难时,可采用卡箍连接,但应电气连通。
.5建筑物顶部各种设备的金属外壳、榄杆、抱杆及室外走线 应通过扁钢与楼顶避雷带(网)可靠焊接,并应做好防腐措施
6.3.1接地线上靠近端子处应设置永久保留的标识,并应标明对 端位置。
2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
绕;接地线在线槽或走线架上绑扎间距应均匀合理,绑扎扣应整 齐DB61/T 1233-2019标准下载,绑扎扣刨头不宜外露
6.3.4接地线与设备或接地排连接时必须加装铜接线端子,且应
6.3.5接线端子尺寸应与接地线线径吻合;接线端子的平面接触 部分应平整、无锈蚀、无氧化;接线端子压(焊)接好后,宜套上黄绿 双色的热塑套管,也可缠绕黄绿双色绝缘塑料带
双色的热塑套管,也可缠绕黄绿双色绝缘塑料带。 6.3.6接线端子与接地排之间应采用镀锌螺栓连接,应一个螺栓 压接一根地线,连接应可靠、美观,接地排连接处应进行热塘锡
6.3.6接线端子与接地排之间应采用镀锌螺栓连接,应一个螺栓
压接一根地线,连接应可靠、美观,接地排连接处应进行热据锡 处理。
7.1.1天线馈线的金属外护层应按设计要求在塔顶、离塔处和机
7.1.1天线馈线的金属外护层应按设计要求在塔顶、离塔处和机 房外侧分别就近接地,机房外侧接地点应通过室外汇流排接地 高于60m的铁塔应在塔身中部按设计要求增加接地点。
7.1.2安装在榄杆或抱杆上的天线和馈线外护层宜直接利用梳
7.1.3馈线金属外护层与接地线的连接宜采用专用接地卡连接, 馈线破口处应做好防水处理
7.1.3馈线金属外护层与接地线的连接宜采用专用接地卡连接
变应符合设计要求。 7.2.2人局线缆宜具有金属护套,金属护套在人局处就近接地 无金属外护套的电缆入局应穿钢管,钢管两端应就近接地。 7.2.3保护钢管与接地线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卡箍连接,线缆的 金属外护套与接地线的连接宜采用专用接地卡连接。 7.2.4入局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与分线盒内或光配 线架上的专用接地端子可靠连通,分线盒内或光配线架上的专用 接地端子应采用设计规定的线缆就近引接到该楼层接地排或总接
7.2.3保护钢管与接地线的连接可采用焊接或卡箍连接,线缆的
线架上的专用接地端子可靠连通,分线盒内或光配线架上的专用 接地端子应采用设计规定的线缆就近引接到该楼层接地排或总接 地排上;也可就近从机房楼柱主钢筋引出接地端子作为光缆的接 地点,但应符合设计要求
7.2.5市话电缆的空余线对
的空余线对应按设计要求接地。
的空余线对应按设计要求接地
7.2.6移动通信基站的直流远供馈电线的电缆屏蔽层应按设计
求接地,机房侧的屏蔽层接地应在室外江流排上。
7.2.7出人通信局(站)建筑物的航空障碍灯、彩灯、监控设备及
其他室外设备的电源线,应采用铠装电力电缆或将电源线穿人钢 管内布放,其电缆铠装层或钢管应在进人机房的外侧就近接地 横向布设的电缆金属外护层或钢管应每隔5m~10m与避雷带或 接地线就近连通,上下向的电缆金属外护层或钢管至少应在上 下两端就近接地一次
7.2.8由屋顶进入机房的缆线和太阳能电池馈电线应采用铠装
.2.8由屋顶进人机房的缆统 阳能电池馈电线以木用铠装 电缆,其铠装层在进入机房入口处应就近与屋顶避雷带焊接连通
7.3.1缆线严禁系挂在避雷网、避雷带或引下线上。
7.3.1缆线严禁系挂在避雷网、避雷带或引下线上。
7.3.2弱电信号线缆应与电力电缆和其他管线分开布放,其!
注:当380V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即两个不同 线槽或在间·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H平行长度小于等于10m时,最小间距可 以是10mm
注:线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按S≥0.05H计 算,H为交叉处防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S为交叉净距(mm)。
整齐、松紧适宜,绑扎扣刨头不宜外露
7.3.4线缆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处应套管保护,当用金属管 应将金属管两端就近接地。套管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4.2.6 的规定。
7.3.5弱电信号线缆金属护层和金属构件的接地点不应在作为
雷电引下线的柱子附近设立或引人
7.3.6非屏蔽弱电信号线缆不宜布放在外墙上。当需要布放在
当需要布放在 外墙上时,应按设计要求将电缆全部穿入屏蔽金属管内,并应将金 属管两端就近接地
7.3.7弱电信号线缆敷设在通信塔、抱杆或增高架等金属构架
7.3.8监控缆线的布放应符合下死
1宜远离铁塔等可能遭受直击雷的结构物,不应沿建筑物的 墙角布线。 2不应紧靠建筑物的立柱或横梁,当需紧靠建筑物的立柱或 横梁时,应减小沿立柱或横梁的布线长度。
3宜采用屏蔽电缆,非屏蔽电缆应按设计要求穿金属管或布 放于屏蔽槽内;屏蔽层、屏蔽套管、屏蔽槽等屏蔽体应保持全程电 气连通,两端应可靠接地,中间应按设计要求就近接地。 4室内各种监控线缆的布放宜集中在建筑物的中部,应避开 雷电浪涌集中的雷电流分布通道
8.0.1防雷器及其连接导线的型号、规格和安装位置应符合工程
防雷器的标识应完整和清晰,状态指示应正确。 8.0.3电源防雷器应安装牢固,其引接线和接地线的敷设应短 直、美观、牢固、可靠,多余的线缆应截断,不得盘绕。对于模块式 防雷器,引接线长度应小于1m,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1.5m;对于 箱式防雷器,引接线和接地线长度均应小干15m
8.0.4防雷器的引接线和接地线应通过接线端子连接牢固,接
8.0.5电源第一级防雷器应具备下列功能,
1电源用第一级模块式防雷器应具有劣化指示、损环告警 热熔保护、过流保护、遥信等功能,并可选配雷电记数功能。 2电源用第一级箱式防雷器应具有劣化指示、损坏告警、热 熔保护、过流保护、保险跳闸告警、遥信等功能,并可选配雷电记数 功能。
8.0.6电源防雷器保护模式应依据通信局(站)供电方式按设计
8.0.6电源防雷器保护模式应依据通信局(站)供电方式按设 要求进行选择,对于TT系统供电方式应选用3十1模式的 雷器。
8.0.7移动通信基站、接入网站等中小型站点所使用的交流防雷
于5m的退耦距离或增设退耦器件。
电流不宜大于前级供电线路空气开关或保险丝的1:1.6。 8.0.10信号防雷器应串接在被保护设备与信号通道之间,且应 紧靠被保护设备安装。信号防雷器接地线长度应小于0.5m。
9.1.1隐蔽工程部分应在覆盖前会同建设单位(业主)或监理单
9.1.1隐蔽工程部分应在覆盖前会同建设单位(业主)或监理单 位做好随工检验及验收记录
包括接地网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和安装方 法,接地体的材质、连接方法和防腐处理,接地引人线、暗敷的引下 线和等电位连接线的规格、连接方法和防腐处理
9.1.3隐蔽工程部分应在竣工图上标明实际位置。
9.2.1防雷与接地工程项自竣工验收时,隐蔽工程部分不应再重 复检验,验收项目宜符合表9.2.1规定的内容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竣工验收项
建设单位(业主)提供一式三份的经监理单位审核后的竣工文件 竣工文件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 开工报告; 3 建筑安装工程量总表; 4 已安装的设备或设施明细表; 5 工程设计变更单或洽商记录; 6 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单; 7 停(复)工通知; 随工检验及验收记录表; 完工报告; 10 交接书; 11 测试记录; 12 竣工图纸。 9.2.3 测试记录应包括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和接地网的接地电阻 (地网面积)。 9.2.4立 竣工图纸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防雷装置安装竣工图; 2 接地装置安装竣工图; 3等电位连接安装竣工图。 9.2.5竣工文件应内容齐全,资料完整,版面整洁,数据准确,字 迹清楚,规格一致,符合归档要求;竣工文件不得用金属或塑料等 州
9.2.5竣工文件应内容齐全,资料完整,版面整洁,数排
迹清楚,规格一致,符合归档要求;竣工文件不得用金属或塑料等 材料装订。
A.0.1接地电阻值应采用三极法的原理或三角法的原理进行测 试,测试时应采用儿个方向的测量值互相比较、互相校核,也可采 用三角法和三级法对比互校。 A.0.2采用三极法的原理(图A.0.2)测试接地电阻时,电流极 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d13应取接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D的4 倍~5倍,电压极到接地网的距离d12宜为电流极到接地网的距离 的50%~60%。测量时,宜将电压级沿接地网和电流极的连线移 动三次,每次宜移动d的5%
图A.0.2三极法的原理接线图
G一被测接地装置:P一测量用的电压极;C 测量的电流极: 测重片 锁电源:
A1.0.3采用三极法的原理测试接地电阻,当d13取接地网最大对 角线长度D的4倍~5倍有困难时,在土壤电阻率较均匀的地区: d13可取2D【徐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3年),d12取D;在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地区或城区,d13可取 3D,d12 取 1. 7 D
d13可取2Dd12取D;在土壤电阻率不均匀的地区或城区,dj3可取 3D,di2取 1.7D。 A.0.4采用三角法的原理(图A.0.4)测试接地电阻时,电流极 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和电压极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 d,应相等,且d,和dz的值应大于等于接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D
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d,和电压极与接地网边缘之间的距离 d,应相等,且d,和d,的值应大于等于接地网最大对角线长度L
的2倍DB41/T 2018-2020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规范.pdf,夹角应为30°
图A.0.4三角法的原理接线图
附录B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随工检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