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MH5004T-2010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pdf简介:
MH5004T-2010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是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的一份专门针对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的行业标准。该规范规定了机场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等混凝土道面的设计、施工、检验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确保道面的耐久性、安全性以及满足航空器运行的需要。
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概要:
1. 设计要求:包括道面的承载能力、抗滑性能、排水设计、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都需符合该规范的标准。
2. 材料选用:规定了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配合比、施工工艺等,强调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以确保道面的强度和耐久性。
3. 施工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基层处理、混凝土浇筑、养护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检测方法。
4. 维护管理:规定了道面的日常检查、维护周期、损伤修复、老化评价等管理要求。
5. 安全要求:从飞机运行安全的角度出发,对道面的平整度、边坡、接缝等关键部位的安全性能有严格规定。
这份规范对于保障民用机场的正常运行,提高机场道面的使用寿命,以及确保航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MH5004T-2010民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op—板边计算应力(MPa); β应力折减系数,企口缝、假缝及传力杆平缝可采用0.25
5.0.3飞机的容许作用次数
GB∕T 30707-2014 精细陶瓷涂层结合力试验方法 划痕法式中Ne—飞机的容许作用次数。
当有多种(m种)飞机作用时,应分别计算出每种飞机的累计作用次数与容许作用次数,并 代入(5.0.4)。如所估混凝土板厚度h满足该式的要求,则可将此初估厚度h作为设计板厚,否 则,应重估混凝土板厚度进行计算,直至符合要求,
Zne=0.80~1.1
式中ne—某种(第i种)飞机的累计作用次数;
5.0.5跑道混凝土板的减测
跑道端部、平行滑行道以及其它主要滑行道可来用相同的混凝土板厚度。 跑道宽度不小于45m并且设有平行滑行道时,跑道中段(距跑道两端入口的距离不小于 800m的范围)的混凝土板可减薄至跑道端部混凝土板厚度的0.9倍。 跑道宽度不小于45m并且设有平行滑行道时,跑道横断面两侧的混凝土板经技术经济比 较可适当减薄,并满足以下要求: 一距跑道中心线0.3倍跑道宽度范围内不应减薄:
一一在有滑行道或者规划滑行道穿越处,减薄后的混凝土板厚度不应小于相连接的滑行道 混凝土板厚度; 一两侧混凝土板减薄后的厚度不应小于同一横断面处中部混凝土板厚度的0.8倍; 一两侧混凝土板的减薄应采用一块或两块过渡板,不应突变,并且减薄后基层项面应有 坡向跑道外侧的横坡。
水泥混凝士板宣采用矩形。矩形板的平面尺寸变化宜尽量少。位于边、角及弯道处的非矩 形板,其短边长不宜小于1m,板角不宜呈锐角或大于180°的角。 分块接缝不应错缝,在道面交接、交叉处出现错缝时,应采用胀缝或平缝隔开。 滑行道的分块宜使主要飞机的主起落架在板的中部通过。
6.0.2板的平面尺寸
板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当地气温、板厚、所采用的集料和施工工艺确定。矩形板板宽宜取 4~5m,板宽与板长之比以1:1~1:1.25为宜。板长不宜小于3m。厚度小于250mm的板,板长 不宜超过5m;厚度等于或大于250mm的板,板长不宜超过6m。 钢筋混凝土板的平面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8.1.4条的规定。
当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作道肩面层时,其分块应视道肩宽度以及相邻道面板的分块尺寸而 定,尺寸以1.5~3m为宜。分块宜接近或为正方形,
纵向施工缝可采用企口缝,其构造如图7.1.1(a)所示。飞行区指标Ⅱ为C、D、E的机场, 其跑道中间的三条纵向施工缝以及滑行道中间的三条纵向施工缝,飞行区指标Ⅱ为F的机场 跑道宽度为60m),其跑道中间的五条纵向施工缝以及滑行道中间的三条纵向施工缝,宜在板 厚中央设置拉杆,其构造如图7.1.1(b)所示。纵向施工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 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垫条可采用泡沫塑料或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其它材料。
图7.1.1纵向施工缝构造
注:1——填缝料:2——半径10mm的圆弧;3
演回箱缝可米用假缝, 具松如图 杆: 一未设胀缝跑道及平行滑行道两端各100m范围内的假缝; 邻近道面自由端的三条假缝; 一 一紧邻胀缝的三条假缝; 钢筋混凝土板的假缝。 假缝加传力杆型横向缩缝的构造如图7.1.2(b)所示。 假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
图7.1.2横向缩缝构造
可设置胀缝。 胀缝宜采用滑动传力杆型,其构造如图7.1.3(a)所示。在不适宜设置滑动传力杆的部位,可 采用边缘钢筋型,其构造如图7.1.3(b)所示,其中钢筋布置可按本规范第8.2.4条的规定采用
图7.1.3胀缝构造
图7.1.3胀缝构造
浇筑混凝土道面中断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设在缩缝或胀缝处。如设在胀缝 处,其构造如图7.1.3所示。设在缩缝处的横向施工缝,宜采用平缝加传力杆型,其构造如图 7.1.4所示。横向施工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 条。
图7.1.4横向施工缝构造
传力杆涂沥青端:2填缝料:3传力杆
在道面交接、交叉及弯道处不设置胀缝时,应设置交接平缩缝。其构造如图7.1.5所示, 其中钢筋布置可按本规范第8.2.4条的规定采用。交接平缩缝先浇混凝土板的侧面应平滑,并 且粘贴油毡或其它防水隔离材料。交接平缩缝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下部应设置 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
图7.1.5交接平缩缝构造
注:1主筋:2箍筋:3填缝料
道面的胀缝、交接平缩缝宜设置倒角。有条件时,纵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施工缝 可设置倒角。接缝倒角可采用135°斜角型或者圆弧型,如图7.1.6所示。
图7.1.6接缝倒角
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作道肩面层时,其接缝有纵向施工缝、横向缩缝及胀缝三种。道肩面 层的纵向施工缝应采用平缝,其构造如图7.1.7(a)所示。道肩面层的横向缩缝应采用假缝,其 构造如图7.1.7(b)所示。道肩面层纵向施工缝、横向缩缝的填缝料缝槽宽度可采用8mm,缝槽 下部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的垫条。道肩面层应设置胀缝。道肩胀缝宜与相邻道面板的接缝 对齐,其间距宜为10~15m,构造如图7.1.7(c)所示。
图7.1.7道肩接纷
距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可采用250~350mm。 拉杆钢筋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一 每块混凝土板纵缝处拉杆钅 筋面积(mm): b—拉杆纵缝到最近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m): l—混凝土板长度(m): h混凝土板厚(mm); α。—拉杆钢筋容许应力(MPa),按附录F选月 拉杆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l。拉杆长度(mm);
doa+50 a= 2Z.
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并设置在板厚中央。其长度的一半再加50mm,应涂以薄层沥青或 加塑料套。胀缝处的传力杆,尚应在涂沥青一端加套筒,内留空隙,填以泡沫塑料、纱头等。 套筒端应在相邻板中交错布置。 传力杆尺寸及间距可参照表7.1.9选用。板最外边的传力杆距接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可采用 150~200mm
胀缝板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板的膨胀和收缩,施工时不变形、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可采用 的材料有聚乙烯泡沫塑料板、泡沫橡胶板、泡沫树脂板等。
填缝料应选用与混凝土表面粘结率固、回弹性好、能适应混凝土板的胀缩、不落于水、不 透水、高温时不溢出、低温时不脆裂的耐久性材料,可采用的材料有聚氨酯类、改性聚硫类、 硅酮类等。在高原地区,填缝料宜选用硅酮类或改性聚硫类。设有倒角的接缝以及刻槽道面与 槽相垂直的接缝,其填缝料表面宜低于道面表面6~8mm,其余接缝的填缝料表面宜低于道面 表面2~5mm。道面、道肩缩缝(含纵向施工缝)的填缝料有效深度,聚氨酯类可采用12~ 15mm,改性聚硫类、硅酮类可采用6~10mm。
8特殊部位混凝土板的处理
8.1钢筋混凝土板设计
遇到下列情况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板: 板的平面尺寸超过本规范第6.0.2条的规定尺寸; 板下埋有排水管沟或其它设施,使板内可能产生应力集中而造成板的破坏: 预计基础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陷或在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
8.1.2钢筋混凝土板厚度
8.1.3配筋量及钢筋布置
每延米板的钢筋用量,可按式(8.1.3)计算确定。
式中A,每延米板所需的钢筋面积(mm²); D。一计算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计算横向钢筋时,为板宽(m); Ga钢筋的容许应力(MPa),按附录F选用。 纵、横向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如不相同,其相差不应大于4mm。钢筋最小净距不应小 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 在满足钢筋间距要求的条件下,宜采用直径较小的钢筋。钢筋的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应 符合表8.1.3的规定。
钢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
钢筋应设在板面下1/3~1/2板厚范围内或采用双层钢筋网布置,外侧钢筋中心距接缝或自 由边的距离可采用100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横缝间距,根据需要可采用5~15m,最大不应超过20m,横向缩缝内宜设置传力杆,传 力杆的直径、长度和间距,可按本规范第7.1.9条的规定采用。纵、横向施工缝和胀缝的设置 及构造要求与普通混凝土道面相同
应按下列规定,对混凝土板进行局部补强: 一道面上设有灯座及各种井等设施时,在孔口周围的混凝土板,应采用钢筋补强。 一道面上设有排水明沟时,沿沟两侧的板边,或相邻的接缝错位时,沿相邻板缝两侧的 板边,应采用钢筋补强。 一道面交接,交叉及弯道处的非规格板,其锐角及大于180°板角处,宜采用钢筋补强。 一板边角下的基础有可能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时,可采用钢筋补强。 一旧道面板边、角有严重裂缝的加铺层板,可采用钢筋补强。
板的角隅补强,可采用单层或双层钢筋,单层钢筋应布置在板的上部,采用直径12~ 14mm的螺纹钢筋;双层钢筋可采用直径10~12mm的螺纹钢筋;大于180°板角处的补强钢 筋,宜设直径为6mm的双肢箍筋。钢筋布置如图8.2.2所示。板厚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
注:1——主筋,2—摘筋
注:1——主筋,2—摘筋
图8.2.2角隅补强钢筋布置
板中孔口处的补强钢筋,主筋直径可采用12~14mm的螺纹钢筋,箍筋直径可采用6~ 8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钢筋布置如图8.2.3所示,
图8.2.3孔口补强钢筋布置
板边缘部分的补强,主筋可采用8根螺纹钢筋,直径可根据板厚参照表8.2.4选用。设双 肢箍筋CNCA-CURC-03:2019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特定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制动系统,直径可采用6~8mm,间距为200300mm。钢筋布置如图8.2.4所示。钢筋保护层
厚度不应小于50mm。
:1—主筋,2—摘筋
8.3.1不同厚度混凝土板相接
图8.2.4板边补强钢筋布置
8.3道面相接处及管沟上混凝土板的处理
在不同厚度混凝土板相接处,可将较薄的板与较厚板分别做成等厚,再渐变至薄板的厚 度,如图8.3.1所示
8.3.2与柔性道面相接
GBT22589-2017 镁碳砖图8.3.1不同厚度混凝土板相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