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pdf

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B/T 888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72155
免费资源

JB/T 8881-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pdf简介:

JB/T 8881-2020 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颁布的一份滚动轴承用渗碳轴承钢零件的热处理技术条件标准。这份标准主要规范了渗碳轴承钢零件的热处理过程,以确保其性能和质量。

渗碳轴承钢是一种通过渗碳处理增强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钢材,常用于制作滚动轴承的内外圈、滚子等关键部位。热处理技术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渗碳:通过将零件放入含有碳的介质中加热,使碳原子渗透到零件表面。这一步骤旨在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同时保持核心部分的韧性和强度。

2. 回火:渗碳后,进行回火处理以减小钢的内应力,稳定组织,提高零件的尺寸稳定性。

3. 淬火:有时在渗碳后还会进行淬火,以进一步增强表面硬度。

4. 低温回火:淬火后通常进行低温回火,以降低内应力并改善耐磨性。

5. 表面处理:根据需要,可能会进行表面处理,如高频淬火、氮化、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渗碳等。

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每一步热处理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冷却方式等,以保证渗碳轴承钢零件的最终性能满足滚动轴承的使用要求。

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pdf部分内容预览:

JB/T88812020

滚动轴承渗碳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符合GB/T3203—2016和GB/T33161—2016规定的G15CrMo、G20CrMo、G20CrNiMo G20CrNi2Mo、G20Cr2Ni4、G10CrNi3Mo、G20Cr2Mn2Mo、G23Cr2Ni2Si1Mo等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 承零件渗碳前预备热处理、渗碳一次淬回火和高温回火、二次淬回火、贝氏体等温淬火后的技术要求和 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以下简称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pdf,也适 用于低碳合金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

4.1渗碳前预备热处理技术要求

4.1.1轴承零件渗碳前应预备热处理,经预备热处理后的硬度不应大于229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 4mm);G20Cr2Ni4钢制零件预备热处理后硬度不应大于241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3.9mm)。 4.1.2渗碳前轴承零件的平均晶粒度应符合GB/T6394一2017规定的5级或更细的晶粒度级别。

4.1.1轴承零件渗碳前应预备热处理,经预备热处理后的硬度不应大于229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图2第一级别图(渗碳表层粗大碳化物)

.2.3.3轴承成品零件渗碳层的网状碳化物应符合第二级别图规定的第1级~第3级,如图3所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4.2.4显微组织及硬度

4.1渗碳一次淬火+高温回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

图3第二级别图(渗碳层网状碳化物)

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火+高温回火后的渗碳层显微组织应为细小、均匀分布的珠光体类型 寸允许存在少量残留奥氏体和一定数量断续状细小针状碳化物,应符合第三级别图规定的第1 3级,如图4所示。渗碳淬火后不进行高温回火的零件,可不做此要求。

JB/T8881—2020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图4第三级别图(渗碳一次淬火+高温回火后的渗碳层显微组织)

图4第三级别图(渗碳一次淬火+高温回火后的渗碳层显微组织)

JB/T88812020

4.2.4.2渗碳泽回火后的表面硬度和表层显微组织

第四级别图(渗碳一次淬回火后的渗碳表层显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JB/T88812020

图5第四级别图(渗碳一次淬回火后的渗碳表层显微组织)(续)

零件经渗碳二次淬回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由隐晶、细小针状或细针状马氏体、一定量的二次 残留奥氏体组成,如图6所示。G20Cr2Ni4钢制及淬硬层深度≥2.5mm的轴承成品零件,允 一定程度的细针状马氏体和少量断续状的残余针状碳化物。

第1级 第2级 图6第五级别图(渗碳二次淬回火后的渗碳表层显微组织)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五级别图(渗碳二次淬回火后的渗碳表层显微组

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淬回火或二次淬回火后表面硬度和表层显微组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面硬度和表层显微组

表2表面硬度和表层显微组织(续)

4.2.4.3心部显微组织及心部硬度

碳一次泽回火或二次率回火后 激组织应为板条状马氏体、贝氏体,并充许存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图7第六级别图(心部显微组织)

JB/T88812020

表3心部硬度和心部显微组织

4.2.4.4表面硬度差

当淬硬层深度<2.5mm时,经渗碳热处理的同一零件的表面硬度差不应大于2HRC。

经渗碳热处理后的轴承零件脱碳层深度或表面软点不应超过单边加工余量的2/3,成品零件不允 有脱碳或软点。

经渗碳热处理后的轴承零件不允许有裂纹。

里后的轴承套圈允许的变形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

CH∕T 2018-2018标准下载表4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后充许的变形量

4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后允许的变形量(续)

当套圈外径>400mm时,滚道工作表面的单边加工余量不应少于0.5mm,成品零件的淬硬层深度应符合表2 的规定。

当淬硬层深度<2.5mm时,经回火稳定性试验的渗碳轴承零件相应点的硬度差不应大于1H

检验方法按表5的规定。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率硬层深度的测量方法

按照GB/T9450一2005的规定测量淬码 当淬硬层深度≥2.5mm时T∕CHTS 10031-2021 稳定型天然沥青改性沥青路面技术指南,表面至淬硬层深度的40%处,其硬度值不低于58HRC。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