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29-2022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附条文说明).pdf

DB61/T 5029-2022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附条文说明).pdf
标准编号:DB61/T 5029-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2126
免费资源

DB61/T 5029-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61/T 5029-2022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附条文说明).pdf简介:

"DB61/T 5029-2022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是陕西省地方标准,全称为“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这个标准旨在为陕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以确保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其历史、文化、生态和景观价值,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该导则可能包括的内容有:传统村落的识别与分类,保护目标和原则,规划内容如村落布局、建筑风貌、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规划要求,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以及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程序和要求等。附条文说明部分可能对标准中的各项技术规定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以便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总的来说,这个技术导则是为了加强对陕西省传统村落的系统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推动传统村落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DB61/T 5029-2022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附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 设置和旅游线路组织等。 3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 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措施,安排防灾设施。 4在历史资源遗存的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选择其有地方代 表性的地段(如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公共空间等)进 行设计,用重点地段设计引导的形式展示详细村庄保护和利用的 方案,引导多方参与、跟踪村庄规划的实施。

1利用传统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充 分采用最新的运营模式和参与体验式的旅游模式,积极发展文化 床闲旅游,形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2利用传统民居发展旅游民宿,打造绿色产品,积极发展具 有地域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模式,避免同质化 3利用传统村落特殊的历史背景,为游客提供了解学习先 哲乡贤智慧的途径,并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4利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控制游客流 量、容量,避免游客拥挤导致传统村落遭到破环。 5制定传统村落旅游管理制度,引导游客遵守传统村落及 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

对于保存较好、区域集中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区, 可结合周边环境,打造学习、摄影、写生等教学基地,提升区域文 化旅游品位和知名度

7.1.1 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 护机制。 7.1.2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专家审查制度SY/T 5742-2019 石油与天然气井井控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pdf,提高规划编制 的质量。

7.1.3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成果应长期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力

7.1.5建立传统村落驻村专家、村级联络员、乡村规划师、乡利

7.1.5建立传统村落驻村专家、村级联络员、乡村规划师、乡村 规划督查员制度。

7.1.6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传统村落的宣传、研究和保护

程管理、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规范建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机 制。

7.2.1应积极运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展示传统村落价值内 涵,提高社会公众对传统村落的认知,增强全民保护传统村落的 自觉性。

层十部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自爱 与自保意识,调动村民积极性,

层下部直传传统利落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利民的化自信自发 与自保意识,调动村民积极性。 7.2.3应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队伍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可 设立保护研究中心、博物馆、传习所、陈列室等设施和机构,通过 授徒、展示、巡演等传承活动,多渠道培养民间技艺专门人才。

7.2.3应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队伍的建设和专业人才

设立保护研究中心、博物馆、传习所、陈列室等设施和机构,通运 授徒、展示、巡演等传承活动,多渠道培养民间技艺专门人才。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技术导则

25 3 保护调查 26 3.1 调查对象 26 3.2 调查方法 26 3.3 调查内容 27 4 保护规划 29 4.1 一般要求 29 4.2 保护规划 29 5 保护措施 5.1 一般要求 31 5.2 村落整体保护 32 5.3 建筑单体保护 33 5.4 非物质文件遗产保护 . 34 6 合理利用 35 6.1 一般要求 35 6.2 发展规划 35 6.3 利用形式 35 7 保护管理 37 7.2 加强宣传 37

1.0.1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 源,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髓,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 馆”。陕西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见证了数千年的农 耕文明发展历史,境内文物分布密集,传统村落与文物保护单位 密切融合,与自然环境唇齿相依,逐渐形成了富有一定地方特色 的人文风貌与传统文化。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 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建村【201461号)《关于在城乡建设中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和精神,在乡村振兴 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建立健全针对 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的规范体系,科学指导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 划,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条规定本导则的适用范围

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等各类传统资源的村庄,在村庄 护过程中需要制定保护规划,可参照本导则的要求开展编制二 作,更好地为村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3.1.1 调查对象原则上为行政村,鉴于村庄合并变迁、保护对参

3.1.1调查对象原则上为行政村,鉴于村庄合并变迁

3.1.1调查对象原则上为行政村,鉴于村庄合并变迁、保护对象 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亦可为自然村或为县志及有关文献描述 记载的相对完整的村落

3.2.1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各个阶段应进行不同深度的现状调 查,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踏勘、问卷访谈等方式,充分掌握村落自 然资源、历史人文、产业发展、村庄用地、各类设施及发展诉求等 资料,具体分为调查准备、初步调查、深人调查和补充调查四个阶 段。 1)调查准备:在现状调查之前,应收集好测绘地形图、传统 村落申报表、村庄基本情况说明、相关规划等基础资料 初步确定调查方向并设计好调查问卷。 2)初步调查:进行现场踏勘和村民访谈。现场踏勘着重调 查村域环境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用地类型、建 筑状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灾害发生情况等方面 内容。村民访谈应组织乡镇十部、村十部和村民代表进 行座谈,了解发展诉求,并入户调查填写调查问卷。 3)深入调查: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重点

问题和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 4)补充调查:在传统落保护初步成果征求意见后,结合 相关意见及建议进行补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多 次补充调查。

3.3.2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传说和故事、口

3.3.3保护与发展基础资料调查内容包括:既有保护管理机构、

保护与发展塞资科查内容包:既有保护管理机构 规章制度、行政管理文件、乡规民等;既有保护工程实施情况 保护资金等情况;已公布的村庄规划、保护发展规划、产业规划、 旅游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的规划成果:人口及其 构成、用地性质、交通状况、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等社会经济环境情况。

4.1.1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 重要部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是特定类型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国土空间利用 的法定依据。

4.1.1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白

4.1.4传统村落同属历史文化名村的,应按国家、陕西省有关

史文化名村编制审批要求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并按本导 则要求深化规划内容

4.2.2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

4.2.2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 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 正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 或)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 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 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4.2.3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

4.2.3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

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范 围应为传统村落中传统格局与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根据传 统资源分布特征JC901-2002 水泥混凝土养护剂.pdf,保护范围可与规划范围重合;有条件的传统村 落可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相对集中的区 29

域,划定为传统建筑组群保护范围

5.1.3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合理控制商业开发面积比 例,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 护和村民改善生活意愿之间的关系,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 下,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积 极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改善居住条件 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史环境相协调,将传统防灾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重视历史上 防灾减灾设施的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 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传统村落的 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公 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本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防 火安全保障方案。完善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制定相应的 避险方案。应对布置在保护范围内的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 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提出迁移方案。

5.1.6对传统村落内的建筑物、构筑物,根据对历史风

程度,分别提出保留、改造、拆除等措施DB2101/T 0012.8-2020标准下载,使其符合整体传统风 要求。对传统村落的结构肌理、整体风貌、街巷空间和历史环 要素,提出保护与整治措施。

5.2.1本条明确了传统村落分区保护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