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61/T 5016-202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pdf简介:
"DB61/T 5016-2022" 是中国山西省的省级标准,全称为《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这个标准是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的规定。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建筑。
该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的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环保材料使用、室内环境质量等,鼓励创新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2. 绿色施工过程:规定绿色施工方法,如减少噪声污染、废弃物管理、绿色建材的使用等。
3. 绿色运营管理:包括建筑能效管理、水资源管理、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等,确保绿色理念在建筑使用寿命中的持续实施。
4. 评价体系:提供一套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指标,用于评估和衡量建筑的绿色性能。
这一技术指南的发布,旨在推动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提高建筑环境品质,推动建筑业的绿色发展。
DB61/T 5016-202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查阅峻工文件,还应查阅材料决算清单及材料采购文件、材料性能检测报告等耐久性证明 于已进行二次装修或更新改造的项目,还应查阅相关采购记录文件中材料及对应的检测报告。
5.1.1室内空气中的氮、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图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机
1对于非全装修项目,提供资料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坏境污染物控制标准》GB50325规定要求 的,视为达标。 2对于全装修项目,应对每栋单体建筑中典型房间室内空气中的氮、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 污亏染物浓度进行采样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 3对有禁烟要求的各个空间,应接照要求设置禁烟标识及采取禁烟措施方可达标。本条所指室内,是 指有顶部遮蔽并且有两面以上侧墙的任何空间,包括楼梯、走廊、地下通道、楼道间、电梯轿厢等。 查阅峻工文件、建筑及装修材料使用说明(种类、用量)、禁烟播施的设计及说明文件,污染物浓度预评 估分析报告,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禁烟措施现场影像资料及项目管理部门或业主制定的禁烟规章制度。 5.1.2应采取措施避免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 间;应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
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区域都是建筑室内的污染源空间。 1建筑室内易产生污染源空间宜设置于建筑单元(或户型)自然通风的负压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避免污染源和污 室内其他空间而影响其空气质量。 2对于污染源空间未设置在自然通风负压侧的建筑,其污染源空间应采取机械排风、室内其他空
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 1建筑室内易产生污染源空间宜设置于建筑单元(或户型)自然通风的负压侧,避免污染源和污染物 进人室内其他空间而影响其空气质量。 2对于污染源空间未设置在自然通风负压侧的建筑,其污染源空间应采取机械排风、室内其他空间正
压送风等技术措施,保证污染源空间负压,还应注意其取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避免短路或污染。 3污染源空间排风道应独立设置,不应与其他功能房间排风道共同使用。 4排烟道防倒灌措施包括安装止回排气阀、防倒灌风帽等。 5卫生间应设置集中排气道。住宅有外窗的卫生间可设置独立机械排气系统,且具有止回防倒灌措 施,如止回排气阀、防倒灌风帽等。 6无窗房间应设置通风设施 【评价要点】 1污染源空间具有保证负压措施; 2室外取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设置合理,避免短路或污染; 3地下车库排风口位置设置合理,且排放高度符合要求。 查阅相关工文件、相关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或质量合格证书,查看施工过程影像资料、取风口与排风口 之间距离。
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2应制定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定期清洗消毒计划并实施,且生活饮用水储水设施每半年清洗消毒不 少于1次; 3应使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且其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 4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久性标识。
【评价要点】 当建筑未设置储水设施,本条第2款直接达标。未设置非传统水源系统,本条第4款直接达标。 查阅峻工文件,包含生活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采用的自带水封便器的产品说明;项目生活饮用水的水质 检测报告,报告需至少包含水源(市政供水、自备井水等)、水处理设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的全部常规指标 及项目所在地实施的非常规指标;项目所在地生活饮用水非常规指标实施规定说明;非传统水源管道和设 备标识设置说明并核实设计落实情况;项目储水设施清洗消毒管理制度、储水设施清洗消毒工作记录(含清 洗委托合同、清洗后的水质检测报告)
1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2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 低限要求
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 2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0145规定的 无危险类照明产品; 3选用LED照明产品的光输出波形的波动深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 GB/T31831的规定,
表5.1.5波动深度要求
2照明计算书中灯具的型号参数与设备材料表是否一致,照度的计算参数与图纸是否一致,计算结果 是否准确。全装修项目所有功能房间均需满足,非全装修项目仪考察设计到位的场所,其余场所应提出设 计要求。 3电气专业设计说明中对灯具光生物安全和LED灯具照明频闪的指标要求。 4由于房间类型和灯具布局导致照度值无法满足标准值±10%时,照度设计值应控制在标准值的土 20%~30%范围内 查阅峻工文件,查阅照明计算书、现场检测报告(主要功能场所的照度实测值)、产品说明书及产品型式 检验报告(包括灯具光度、色度、光生物安全及频闪等指标)
,1.0 量等设计 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采用非集中供 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具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
1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GB50736要求。 2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设计到位(包含多联式空调系统),对于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 筑,应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并提出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如分体空调预留合理的室外 机安装条件等
1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规范》GB50736要求。 2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设计到位(包含多联式空调系统),对于非集中供暖空 筑,应有保障室内热环境的措施或预留条件,并提出室内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如分体空调预留 机安装条件等。
5.1.7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2供暖建筑的屋面、外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 3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1当建筑没有采暖需求JCT2126.6-2012标准下载,本条第1、2款不参评,直接通过。 2当外墙完全按照国家或地方的节能标准和节能构造图集进行设计时,第3款判定达标。 查阅建筑竣工文件、节点大样图、节能计算书、建筑围护结构结露验算计算书、建筑围护结 算计算书、建筑围护结构隔热计算书
1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根据房间、 式的不同分别设置室温目 动调节装置。 2公共建筑应以主要功能房间为控制单元,住宅建筑可以户为控制单元。 3现场独立控制包含末端开启、温度、风速等独立调节功能, 【评价要点】 1项目仅设置多联机、分体空调、吊扇等装置直接判定达标。
1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根据房间 的不同分别设置室温目 动调节装置。 2公共建筑应以主要功能房间为控制单元,住宅建筑可以户为控制单元。 3现场独立控制包含末端开启、温度、风速等独立调节功能,
1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住宅建筑应在每个防烟分区至少设置 个一氧化碳传感器,公共建筑宜按每300~500m²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 2参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对非高原地区工 场所空气中的一氧化碳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高于20mg/m";短时间接触容许 衣度不高于30mg/m。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0mg/m时,应启动地下车库排风设备, 3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安装在靠近人员活动区的上部,距地面2.0~2.2m高的位置,不应设置在汽车尾 无直接喷到的地方,同时尽量避免设于送排风口附近气流直吹的位置。 4暖通施工图中应提出设计要求,完成设备选型及平面布点并提出控制要求:电气或智能化施工图中
完成设备布线及控制系统图。 【评价要点】 未设置地下车库的项目《交流电气化铁道对电信线路杂音干扰影响的计算规程 CECS67:94》,本条直接通过。 查阅竣工文件、物业单位提供的运行记录,并现场检验一氧化碳传感器与排风设备的联动情况,
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染物浓度降低比例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 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达到20%,得6分; 2室内PMzs年均浓度不高于25mg/m²,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mg/m²,得6分
5.2.1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架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开累计: 1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染物浓度降低比例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达到20%,得6分; 2室内PMz.s年均浓度不高于25mg/m,且室内PM10年均浓度不高于50mg/m²,得6分, 【技术要点】 1第1款:要求在标准限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具体技术措施可见本《技术指南》第5.1.1条内容。 2第2款:对可吸人颗粒物的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可通过以下措施对室内颗粒物浓度进行控制: (1)增强围护结构气密性从而降低颗粒物向室内的渗透,围护结构气密性的提高对于冬季供暖能耗的 降低同时起到重要作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选取节能型门窗附框、提高外门、窗气密性等措施降低颗粒物向 室内的渗透。 (2)对于公共厨房等颗粒物散发源的空间可通过设置门或隔断与其隔开,同时应安装油烟净化处理装 置,在烹饪时保证该空间负压。 (3)对于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应对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装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包括过滤器过滤 效率,送排风口位置)和选型,并使室内保证一定的正压。如全空气系统设粗效+中效过滤器,风机盘管回 风口设置静电式空气过滤器等。 (4)对于无集中通风空调的建筑,可采用室内空气净化器或具备过滤功能的户式新风系统控制室内颗 粒物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