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3055-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全两册).pdf

DB62/T 3055-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全两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0.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711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2/T 3055-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全两册).pdf简介:

"DB62/T 3055-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是指由中国甘肃省建设行业标准(DB)发布的一项关于建筑抗震设计的规范。这个标准的全称可能包括"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它是在2020年发布的,用于指导和规范甘肃省内的建筑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该规程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选型、抗震计算、施工方法、抗震性能检验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伤害。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抗震概念、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抗震构造措施等。

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标准,建议在具体使用时咨询专业的建筑工程师或相关机构,以确保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DB62/T 3055-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全两册).pdf部分内容预览:

3.7.1结构选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建筑高度、 建筑功能、材料性能、场地条件、地基及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

适用条件综合比较,按现行《抗规》、《高规》选择安全可靠 理的结构体系。

3.7.2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整体刚度、抗倾覆能力、整体

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指标,不宜超

3.7.3建筑和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JTG∕T 3911-08-2021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钢桥六车道3x60m通用图,避免设置各类结构缝(防震

3.7.3建筑和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避免设置各类结构缝(防震 缝、伸缩缝、沉降缝)。当必须设缝时,各类结构缝宜合并设置,并 应符合《抗规》关于防震缝的要求,

3.7.4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要求的基础上,应合理布置结

3.7.4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要求的基础上,应合理布置结 构竖向和水平构件,使结构质心和刚心尽量重合或接近,以减少二 者偏心所产生的地震扭转效应。

3.7.58、9度区的乙类多层建筑应优先采用隔震技术。其他多月

建筑和较低高层建筑宜采用隔震技术。位于抗震设防8度及以上 的高烈度地区及地震灾后重建的4层~12层学校教学楼、学生宿 舍、医院医疗用房、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应采用基础隔震 技术。

的诊疗建筑,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架一剪力墙等抗震 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砖砌体结构

3.7.8底部空旷的多层商住楼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

架一剪力墙结构,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或底部框架一剪力墙、上部砖 砌体的底框结构。

3.7.9多层砖砌体房屋不应采用砖砌体墙和混凝土墙混合承重

3.7.10复杂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及超限高层建筑结构

的关键构件和薄弱部位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或钢管混凝

3.7.12单跨钢框架

多层钢框架结构的两个方尚或桌个方向存在单跨钢框架时, 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单跨框架部分承担的地 震剪力与该方向结构总地震剪力的比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 1单跨钢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剪力 的30%时,按普通钢框架结构设计。 2单跨钢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大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 30%但不大于50%时,所有钢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比《抗规》的规定 提高一级。 3单跨钢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大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 50%时,属于单跨钢框架结构,按下述规定设计。 1)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高度小于24m 的丙类建筑和高度小于12m且层数不超过3层的乙类 建筑,可采用单跨钢框架结构,超出上述范围时不宜 米用单跨钢框架结构 2)单跨钢框架应设计为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框架梁与 柱应双向刚接,并采取梁端塑性铰外移的措施,应采 用刚接柱脚。 3)框架柱应优先选用箱形柱或圆管柱,也可采用钢管混 凝土柱或其他形式的能保证梁柱双向刚接的钢柱 4)一般情况下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应采用柱贯通型,对于 冷成型箱形柱.应采用水平隔板贯通型。焊接柱在梁

翼缘上下各500mm的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 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5) 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比《抗规》提高一级,当为一级时,应 允许不再提高。 6)宜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7)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300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80。 8) 填充墙应采用轻质材料,不宜采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土 砌块等自重和刚度较大的材料

翼缘上下各500mm的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 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 5) 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比《抗规》提高一级,当为一级时,应 允许不再提高。 6)宜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7) 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300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1/80。 8) 填充墙应采用轻质材料,不宜采用空心砖、加气混凝士 砌块等自重和刚度较大的材料

表4.1.1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省内其他地区的场地划分应按本规程第4.1.1条的原则,参照 上述城市的划分标准,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方法,确定场地抗震性能 归属。特殊情况下需做详细的研究后进行判断。 4.1.3建设场地类别的划分,应以十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 层的厚度为准,剪切波速测量应符合《抗规》中第4.1.3、4.1.4条的 有关要求。建设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抗规》中第4.1.6条的要求 井行。山区建设场地,场地土类型与分布厚度变化较大的大、中型 建设场地,缺之波速测试资料的城镇外围建设场地应加密波速测 试点。层数大于10层、高度大于24m的高层建筑.岩十工程勘察 应遵照《抗规》4.1.34.1.6条的要求,在不同地质单元布置波速测 试点,根据波速测试结果,对建设场地类别作出分区评价。 4.1.4甘肃省活动断裂分布参考图4.1.4(见附录D),活动断裂与 镇位置关系表见附录B。位于全新世活动断裂避让带内的一般 建设工程应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

4.1.4甘肃省活动断裂分布参考图4.1.4(见附录D),活动断裂与

4.1.5建设场地及其邻近场地遇有断裂通过时,工程勘察应根拥

区域构造和地震地质资料,对断裂的时代、规模、产状、覆盖层厚

度、活动性、断裂带位置、与建筑物的距离以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进行调查分析。必要时提出建筑物位置调整或断裂详细探测和精 确定位的建议。

度店物任、表市位 凡易奇发,生发 进行调查分析。必要时提出建筑物位置调整或断裂详细探测和精 确定位的建议。 4.1.6全新世断裂(发震断裂)两侧各15m范围内严禁工程建设: 未经详细探测和精确定位的全新世断裂的避让应当执行《抗规》规 定。经过专门详细探测和精确定位的全新世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参照表4.1.6

在全新世断裂两侧各15m禁建区外、最小避让距离之内,必须 建设时,可建低于3层分散的内类、丁类建筑,但应提高一度抗震 措施并提高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4.1.7位于兰州市、天水市和嘉峪关市活动断裂避让

周查边坡岩性、高度、坡度等边坡条件及边坡边缘与建筑物的距 离,以考虑地形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的增大系数应按照《抗规》4.1.8条的规定取值。对于进行过地 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场地,其设计地震动参数已经按照本规程

3.2.5条规定的原则选取的,不再进行调整 4.1.9对于无地形影响的厚层黄土地区,如陇东的黄土塬、大河 谷的高级阶地、远离高塬边和坡边的地区,当黄土覆盖层的厚度大 于50m时,应将《抗规》定义的地震影响系数乘以表4.1.9给定的调 整系数:

3.2.5条规定的原则选取的,不再进行调整

表4.1.9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随土层厚度的调整系数

本条与4.1.8条中规定的对地形影响系数的调整不重复进行。 4.1.10当建筑场地存在边坡时,工程勘察应查明边坡形态、地层 分布、岩土类型和结构、地下水状况及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对与规 划建筑物相关的边坡地震稳定性进行判定,确定是否存在不稳定 边坡以及产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 4.1.11当建筑边坡有可能发生地震地质灾害时,应提出治理方 案,保证边坡的整体地震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灾害治理施工验收合 格后方可进行建筑物的施工。 4.1.12建筑边坡应进行稳定性评价,评价方法可采用《建筑边坡 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规定的方法,考虑一般工况、降雨工况和 地震工况,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分别取1.35、1.20和1.20。 4.1.13对于高度H=10m~50m的建筑土质边坡,除了满足相关规 范的要求以及边坡满足地震稳定要求或经加固后满足地震稳定要 求外,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高层建筑位于坡顶时,建筑物距坡顶边缘的距离不宜小 于20m;基础底板边缘距坡底边缘不宜小于基础底板以下坡高H1

本条与4.1.8条中规定的对地形影响系数的调整不重复进行。 4.1.10当建筑场地存在边坡时,工程勘察应查明边坡形态、地层 分布、岩土类型和结构、地下水状况及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对与规 划建筑物相关的边坡地震稳定性进行判定,确定是否存在不稳定 边坡以及产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

4.1.11当建筑边坡有可能发生地震地质灾害时,应提出治理方 案,保证边坡的整体地震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灾害治理施工验收合 格后方可进行建筑物的施工。

4.2.1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抗震要求: 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 3地基为软弱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工程性质差异显著、属 于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 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4建筑基础与土质边坡、软质岩石边坡及强风化岩石边坡的 边缘应留有足够距离,其值应根据考虑地震作用时稳定性计算结 果确定。

4.2.2饱和新黄土的液化判别

1饱和新黄土*,当黏粒(粒径<0.005mm的颗粒)含量白分率, 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2、15、18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其余可 按《抗规》4.3.3饱和粉土液化判别标准和方法进行初步判别。 注:新黄土指晚更新世(Q3)、全新世(Q4)黄土。 2当饱和新黄土经初步判别认为需要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 时,可按《抗规》4.3.4方法和要求进行JC∕T 2078-2011 石膏装饰条,但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 基准值(N。应参考表4.2.2取值

.2饱和新黄土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

3对判定为液化的饱和新黄土地基,可按《抗规》4.3.5方法和 要求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

4.2.3新黄土的震陷判别

1对新黄土(03、04),当孔隙比(e)≥0.95或相对密实度(m)≤ 0.8,且含水量(W)≥塑限含水量(Wp),或当剪切波速(Vs)≤200m/s 时,对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场地,可判别为震陷性黄土。 2新黄土地基的震陷等级,可参考表4.2.3划分

表4.2.3新黄土地基震陷等级划分

4.2.4在确定湿陷性黄土场地土层剪切波速时,宜采用饱和含水 量(《黄土规》规定的甲、乙类建筑)或塑限含水量(《黄土规》规定的 内、丁类建筑)状态下的剪切波速

地基抗震承载力计算时,对湿陷性黄及饱和新黄十GB 12514.2-2006 消防接口 第2部分内扣式消防接口型式和基本参数,地基 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取&a=1,土的类型宜按软弱土考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