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136-2021 工业循环冷却水生物法处理技术指南.pdf

DB50T 1136-2021 工业循环冷却水生物法处理技术指南.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534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50T 1136-2021 工业循环冷却水生物法处理技术指南.pdf简介:

DB50T 1136-2021 是中国的一项工业循环冷却水生物法处理技术指南,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工业生产中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生物处理。工业循环冷却水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但往往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和水垢,影响系统的效率和设备的寿命,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

该技术指南详细规定了生物法处理工业循环冷却水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微生物菌剂、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厌氧消化等生物处理技术。它强调了在处理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如水质、微生物的选择和培养、处理效率的监测与控制、以及环境保护等。

此外,该指南还涉及了生物处理过程中的运行管理、维护保养、效果评估和环境保护措施等内容,旨在提供一个科学、经济、环保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生物处理方案,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DB50T 1136-2021 是一项旨在提升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对于工业企业的循环水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50T 1136-2021 工业循环冷却水生物法处理技术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DB50/T1136202

1.2循环冷却水补充水

表1再生水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的水质指标

JC∕T 566-2008 吸声用穿孔纤维水泥板DB50/T11362021

4.2.3补水硬度、碱度超标时,宜采用石灰或树脂软化等方法预处理,预处理后的碳酸盐硬度(以CaC03 计)宜小于250mg/L。 4.2.4补水中细菌总数超标时,宜采用氧化性或非氧化性杀菌剂控制细菌含量,处理后细菌总数宜小 于10000CFU/mL、余氯含量应小于0.1mg/L

5.1补充至循环水系统协同处理的废水可生化性指标BOD,/COD.的比值不宜小于1/4。 5.2使用生物法处理循环水,下列废水不应进入循环水系统

5.1补充至循环水系统协同处理的废水可生化性指标BOD,/CODr的比值不宜

5.2使用生物法处理循环水,下列废水不应进入循环水系统: 含抗生素类的制药废水: 一矿物油或动物油含量大于20mg/L的油脂类废水; 含盐量大于10g/L的废水; 总硬度大于1000mg/L的废水。 5.3对于其他成分复杂的废水,是否适合补入循环水系统,需要对微生物制剂的适用性进行验证。验 证方法如下: 模拟现场运行工况,开展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 一 试验启动后加入微生物制剂,按照设计量补入待验证废水;开始小流量补入废水,对微生 物进行驯化,待微生物适应后逐渐加大废水补入量; 分析试验过程中的水质数据,结合换热管结垢、腐蚀等情况,判断此种废水是否适合于补 入循环水系统。

6.1.1微生物在循环水中着床生长的载体是为软性或半软性的生物填料,宜采用挂膜架装置,其比表

1.1微生物在循环水中着床生长的载体是为软性或半软性的生物填料,宜采用挂膜架装置,其 积宜不小于1000m/㎡。 1.2生物填料装填量可参考表2。

爱2生物填料填装比例

6.1.3当循环水工况满足以下条件时,宜适当调整生物填料填装比例: 旁滤量大于循环水水量的2%,宜减少生物填料比例10%~30%; 补水浊度高于5NTU且旁滤量不足循环水量的1%,宜增加生物填料比例20%~50%; 一循环水系统水容积小于循环水水量的1/3,宜增加生物填料比例20%~50%; 一补水为再生水且水中余氯含量大于0.1mg/L,宜增加生物填料比例20%~50%。 6.1.4生物填料宜采用挂膜架固定于循环水塔池内,布置方式参见附录A。填料装填位置及固定方式 宜符合下列规定: 为满足微生物着床要求,生物填料装填处水流速不宜大于0.1m/S; 生物植

DB50/T1136202

6.2.2当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安装污泥阻挡带: 循环水塔池底部坡度小于1%或无排污渠,无法有效排出池底淤泥; 循环水塔池出水口与池底的距离小于0.2m; 循环水系统未配备旁流水处理设施; 循环水浊度大于10NTU; 一检修周期大于1年。 6.2.3污泥阻挡带可由金属板材或砖混材料构成,90°垂直固定于循环水塔池底部

7 微生物制剂 7.1配制 7.1.1 微生物制剂配方宜经动态模拟试验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或根据水质和工况条件类似的工厂运 行经验确定。 7.1.2微生物制剂应选择高效、无毒害的环境友好型微生物,不应包含致病菌。 7.1.3 微生物制剂配方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时,宜配制成一种制剂,便于现场投加管理。 7.2贮存 S 7.2.1 微生物制剂宜在贮存间避光贮存,环境温度不应低于0℃、不宜高于35℃,可按无毒无害制 剂相关要求贮存;其它注意事项见产品说明书。 7.2.2贮存量宜根据微生物制剂的消耗量、供应情况和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2次~3次或30天

7.2.1微生物制剂宜在贮存间避光贮存,环境温度不应低于0℃、不宜高于35℃,可按无毒无害制

7.3.1微生物制剂每月加药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M一一系统运行每月加药量,CFU; V一一循环水系统水容积,m; g一一每立方循环水每月加药量,kg/m。首次投加宜取0.5kg/m,正常投加宜取0.1kg/m~0.2 kg/m; n一一有效活菌数,CFU/g。液体菌剂有效活菌数不宜小于2×108CFU/g。 7.3.2微生物制剂投加前,宜通过排污将循环水正常浓缩倍数降低0.5左右。微生物制剂投加后24h 为,不应排污 7.3.3微生物制剂宜在远离循环水塔池出水口的低流速位置多点投加。

次加药量宜占首月加药量的60%以上,以保证启动良好

DB50/T1136202

表3微生物制剂投加量及投加频次

注:以上为水剂的使用方式,粉剂的使用另行规

日工业循环水化学处理模式转换成生物处理模式,系统改造前应先进行黏泥剥离和杀菌灭藻处理, 下列规定: 一氧化性杀菌剂宜采用次氯酸钠、优氯净、有机氯等,控制循环水中余氯0.1mg/L~0.3 mg/L,保持时间不应低于4h; 非氧化性杀菌剂宜选用性能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菌剂,按其使用要求投加,非氧化性杀 菌剂具有剥离功能的,无需另行投加黏泥剥离剂; 黏泥剥离剂投加于循环水泵入口,浓度宜控制在10mg/L~50mg/L范围内,直至循环水 浊度不再上升为止。若黏泥剥离过程中产生明显泡沫,宜配合消泡剂使用。 菌和黏泥剥离后,需及时排污置换,直至循环水浊度小于10NTU、余氯小于0.1mg/L为止。

来用微生物制剂处理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水质指标应根据补水水质及换热设备的结构型式、 况条件、污垢热阻值、腐蚀速率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宜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循环冷却水水质指标

DB50/T1136202

循环冷却水水质指标(续》

2.1当循环水系统夏季蒸发量大时,宜连续排污控制循环水浓缩倍数;当循环水系统蒸发量小 采间断排污控制循环水浓缩倍数。S 2.2当置换水量大于循环水系统水容积的30%时,宜补加微生物制剂。 2.3当循环水浊度超标时,宜对照表5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

表5冲度超标主要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DB50/T11362021

9.2.4当循环水系统介质侧发生泄漏时,应及时查找并消除漏点。当泄露轻微时,根据泄露物的种类, 宜对照表6进行处理。当泄露严重时,应退出运行,停车检修。

表6泄露物种类及处理(轻微泄露)

9.2.5应正常投运旁滤、胶球清洗等辅助设备以保护换热器。配备排污阀的换热设备,宜

DB50/T1136202

图A.1生物填料布置示意图(圆形):适用于圆形集水池

A.2生物填料方形布置见图A.2

图A.2生物填料布置示意图(方形):适用于方形集水池

机械通风冷却塔池构造压

DB50/T1136202

图B.1机械通风冷却塔池构造示意图

DB50/T1136202

附录C (规范性) 生物填料内细菌总数的测定平血计数法

将生物填料从集水池取出,并将填料内的细菌全部洗脱下来,研磨均质、超声分散。测定细菌总数 计算单位体积生物填料内的细菌总数,

C.2.1无菌稀释水:将生理盐水用蒸汽压力灭菌锅于(121土1)℃灭菌15min~30min。 C.2.2氢氧化钠溶液:40g/L,分析纯。 C.2.3乙醇溶液:75%。 C.2.4培养基:LB培养基。 C.2.5玻璃培养皿或一次性灭菌塑料培养皿:直径90mm。 C.2.6脱脂棉签:医用,无菌

C.4.2生物膜采样、洗脱、研磨、分散

C.4.2.1测量生物填料的体积GBT 19286-2015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pdf,记为VB~c

1测量生物填料的体积,记为VB~c(m3)

DB50/T1136202

c.4.2.2用适量无菌水浸没生物填料,在漩涡混匀器中以3000rpm震荡10min。 0.4.2.3反复挤压生物填料,用脱脂棉签反复擦拭未脱落的生物膜,并用无菌水将棉签冲刷干净。 0.4.2.4收集所有的生物填料洗脱液。 C.4.2.5用玻璃组织研磨器研磨洗脱液中大块的生物膜。当洗脱液体积大于200mLTBT2711-2015标准下载,可先离心再研磨 C.4.2.6将研磨后的洗脱液用超声波清洗器以功率500W、频率50kHz超声震荡15min。 C.4.2.7量取洗脱液的体积,记为Ve(mL)。

C.4.3 培养与计数

按GB4789.2测定洗脱液中的细菌总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