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SL203-9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pdf简介:
"SL203-9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水利水电部于1997年发布的标准,全称为《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该规范是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工建筑物,如水库、电站、水闸、堤坝等进行抗震设计的指导性文件。
SL203-97规定了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抗震性能要求、结构选型、抗震措施和施工技术等内容。它考虑了我国的地质条件、地震活动特性以及水工建筑物的特殊性,旨在保证在地震发生时,水工建筑物能够抵抗地震影响,避免或减少其破坏,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该规范对于保障我国水工设施的抗震性能,防止因地震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震工程领域的进步,规范也可能会有所更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抗震设计需求。
SL203-9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高于相应的静态强度时,应取静态强度值 粘性土和紧密砂砾等非液化土在无动力试验资料时,宜采用静态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其
木利水电餐·综合设计
中对堆石、砂砾石等粗粒无粘性土,可采用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表达的非线性静态抗剪强 度指标。 5.1.5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动水压力可按本规范6.1.9和6.1.10的规定确定 5.1.6采用瑞典圆孤法进行抗霆稳定计算时,其结构系数应取1.25。采用简化毕肖普法 时,相应的结构系数应比采用瑞典圆孤法时的值提高5%~10%,
中对堆石、砂砾石等粗粒无粘性土,可采用对数函数或指数函数表达的非线性静态抗剪强 度指标。
5.2抗楼措施 5.2.1地震区修建土石项,宜来用直线的或向上游弯曲的坝轴线,不宜采用向下游弯曲的、 折线形的或S形的坝轴线。 5.2.2设计烈度为8、9度时,置选用堆石坝,防渗体不宜选用刚性心墙的型式。选用均 质坝时,应设置内部排水系统,降低浸润线。 5.2.3确定地衰区土石坝的安全超高时应包括地震蒲浪高度,可根据设计烈度和坝前水 深,取地震涌浪高度为0.5~1.5m。 对库区内可能因地震引起的大体积塌岸和滑坡面形成的涌浪,应进行专门研究。 设计烈度为8、9度时,安全超高应计入坝和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附加沉陷。 5.2.4设计烈度为8、9度时,宜加宽坝顶,采用上部缓、下部陡的断面。坝坡可采用大 快石压重,或土体内加筋。 5.2.5应加强土右坝防渗体,特别是在地展中容易发生裂缝的坝体部、坝与岸坡或混凝 等刚性建筑物的连接部位。 应在防渗体上、下游面设置反滤层和过渡层,且必须压实并适当加厚。 5.2.6应选用抗震性能和渗透稳定性较好且级配良好的土石料筑坝。均匀的中砂、细砂 粉砂及粉土不宜作为地震区的筑坝材料。 5.2.7对于粘性土的填筑密度以及堆石的压实功能和设计孔隙率,应按SDJ218一84及其 补充规定中的有关条文执行。设计烈度为8、9度时,宜采用其规定范围值的高限。 5.2.8对于无粘性土压实,要求浸润线以上材料的相对密度不低于0.75,浸润线以下材料 的相对密度则根据设计烈度大小,选用0.75~0.85;对于砂砾料,当大于5mm的粗料含 量小于50%时,应保证细料的相对密度满足上述对无粘性土压实的要求GB∕T 3350.2-1982 水泥物理检验仪器 胶砂振动台,并按此要求分别 提出不同含砾量的压实干密度作为填筑控制标推。 5.2.91、2级土石坝,不宜在项下埋设输水管。当必须在坝下埋管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 管或铸铁管,宜置于基岩槽内,其管顶与坝底齐平,管外回填混凝土;应做好管道连接 处的防渗和止水,管道的控制闸门应置于进水口或防渗体上游端
6.1.1重力坝抗计算应包括坝体强度和整体抗滑稳定分析
1单力现抗计算应包括项体强度和整体抗稳定分析。
6.1.2重力项的动力分析应以同时计入弯曲和剪切变形的动、静材料力学法为基本分析方 法。对于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或结构复杂,或地基条件复杂的重力坝,宜补充作有 限元法动力分析, 6.1.3重力坝抗滑稳定分析应按抗剪断强度公式计算。 6.1.4坝基岩体内有软弱夹层、缓倾角结构面时,应核算坝体带动部分基岩的抗滑稳定性, 此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6.1.5重力坝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按本规范4.5.3的规定采用动力法或拟静力法。对于工 程抗囊设防类别为乙,丙类的设计烈度低于8度且坝高小于或等于70m的重力坝,可来用 拟静力法。 6.1.6采用动力法计算重力坝的地囊作用效应时,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特殊重要 的重力坝,宜按本规范4.5.8的规定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1.7采用动力法验算重力坝坝体强度和坝基面上抗滑稳定时,抗压和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应分别取2.00、0.85,抗滑稳定的结构系数应取0.60。 6.1.8采用拟静力法计算重力坝地震作用效应时,各质点水平向地囊性力代表值应根据
6.1.2重力坝的动力分析应以同时计入弯曲和剪切变形的动、静材料力学法为基本分析方 法。对于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甲类,或结构复杂,或地基条件复杂的董力坝,宜补充作有 限元法动力分析,
6.1.3重力坝抗滑稳定分析应按抗剪断强度公式计算。 6.1.4坝基岩体内有软弱夹层、缓倾角结构面时,应核算坝体带动部分基岩的抗滑稳定性 此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6.1.5重力坝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按本规范4.5.3的规定采用动力法或拟静力法。对于工 程抗囊设防类别为乙,丙类的设计烈度低于8度且项高小于或等于70m的重力坝,可来用 拟静力法。
6.1.5重力坝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按本规范4.5.3的规定采用动力法或拟静力法。对于工 程抗囊设防类别为乙,丙类的设计烈度低于8度且项高小于或等于70m的重力坝,可来用 拟静力法。
的重力坝,宜按本规范4.5.8的规定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1.7采用动力法验算重力坝坝体强度和坝基面上抗滑稳定时,抗压和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应分别取2.00、0.85,抗滑稳定的结构系数应取0.60。 6.1.8来用拟静力法计算重力坝地展作用效应时,各质点水平向地震惯性力代表值应根据
式中n一坝体计算质点总数; H—坝高,溢流坝的H应算至闸墩顶, h:、h;一一分别为质点i、i的高度; 产生地展惯性力的建筑物总重力作
1+4(h/H)4 α=1.4~ U8
H一一坝高,溢流坝的H应算至墩顶 hi、h;一一分别为质点i、的高度; GE一一产生地囊馈性力的建筑物总重力作用的标准值。 6.1.9采用拟静力法计算重力坝地作用效应时,水深五处的地震动水压力代表值应按下 式计算:
(h)=ab(h)pwH
式中p(h)——作用在直立迎水坝面水深h处的地霞动水压力代表值; (h)—水深处的地震动水压力分布系数,应按表6.1.9的规定取值: 一水体质量密度标准值;
表6.1.9重力坝地复动水压力分布系数元)
水利水电象·练合设讯
Ho一水深。 度坝面的总地震动水压力作用在水面以下0.54H。处,其代表值F。应
单位宽度坝面的总地展动水压力作用在水面以下0.54H。处,其代表值F。应按下式 计算:
5.1.10与水平面夹角为8的倾斜迎水坝面建筑工程木工安全教育培训PPT,按本规范6.1.9的规定计算的动水压力代表 值应乘以折减系数:
迎水坝面有折坡时,若水面以下直立部分的高度等于或大于水深H。的一半,可近似取 作直立坝面;否则应取水面点与坡脚点连线代替坡度。 6.1.11采用动力法时,可将式(6.1:11)计算的地震动水压力折算为与单位地熊加速度 相应的坝面附加质量:
pw(h) = anp.NHoh 8
(6. 1. 11)
6.1.12采用拟静力法验算重力坝坝体强度和坝基面上抗滑稳定时,抗压,抗 构系数应分别取4.10、2.40,抗滑稳定的结构系数应取2.70。
6.2、1重力坝的体形应简单,坝坡避免剧变,顶部折坡宜取弧形。坝顶不宜过于偏向上游。 宜减轻坝体上部重量、增大刚度,并提高上部混凝土等级或适当配筋。 6.2.2地基中的断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薄弱部位,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并适当提高 底部混凝土等级
宜减轻坝体上部重量,、增大刚度,并提高上部混凝土等级或适当配筋。 6.2.2地基中的断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薄弱部位,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并适当提高 底部混凝土等级。 6.2.3坝顶宜采用轻型、简单、整体性好的附属结构,应力求降低高度,不宜设置笨重的 桥梁和高耸的塔式结构。宜加强溢流坝段顶部交通桥的连接,并增加闸墩侧向刚度。 6.2.4重力坝坝体的断面沿坝轴线方向分布有突变,或纵向地形、地质条件突变的部位 应设置横缝,宜选用变形能力大的接缝止水型式及止水材料。
7.1.1拱坝抗震计算应包括坝体强度和拱座稳定分析。 7.1.2拱项强度分析方法应以静、动力拱梁分载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工程抗囊设防类 别为甲类,或结构复杂JGJ/T 308-2013标准下载,或地基条件复杂的拱坝,宜补充作有限元法动力分析。 7.1.3拱坝的地熊作用效应计算应按本规范4.5.3的规定采用动力法或拟静力法。对于工 程抗设防类别为乙、丙类的设计烈度低于8度且项高小于或等于70m的拱坝,可采用拟 静力法计算。 7.1.4采用动力法计算拱坝的地谨作用效应时,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于特殊重要
的拱坝,可按本规范4.5.8的规定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7.1.5拱座稳定分析应以刚体极限平衡法为主,按抗剪断强度公式计算。对于工程抗囊设 防类别为甲类的拱坝或其地质条件复杂的,可辅以有限元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7.1.6拱坝拱座(包括重力墩)稳定的抗计算可按以下客项规定进行: 1在确定可能滑动的岩块后,按坝体动、静力计算的最不利成果确定地震时拱端的最 大推力及方向。 2在确定可能滑动岩块本身的地囊惯性力代表值时,应按本规范式(4.5.9)计算,α 取1.0;当采用动力法时,地囊作用的效应折减系数取1.0,并假定岩块的地震惯性力代 表值和拱端推力最大值同时发生。 3根据可能滑动岩块凡何特性,选择不随时间改变的最不利滑动模式。 4不计地震时岩体内渗透压力变化的影响。 7.1.7采用动力法验算拱项坝体强度时,其结构系数应按本规范6.1.7的规定取值。用动 力法验算拱座岩体稳定时,岩体性能的分项系数取1.0,抗剪强度参数取静态均值,其相应 的结构系数应取1.40。 7.1.8采用拟静力法计算拱坝地震作用效应时,各层拱圈各质点水平向地震惯性力沿径向 作用,其代表值应根据本规范4.5.9的规定进行计算,其中动态分布系数坝顶取3.0,坝基 取1.0,且沿高程按线性内插,沿拱圈均匀分布。 7.1.9采用拟静力法计算拱坝地作用效应时,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动水压力代表值可按本 规范式(6.1.11)计算,并乘以本规范7.1.8规定的动态分布系数α;和地囊作用的效应折 减系数, 采用动力法时,可将水平向单位地囊加速度作用下的地霆动水压力折算为相应的项面 经尚附加质量考愿。 7.1.10采用拟静力法对拱坝坝体强度和拱座稳定进行抗展计算时,结构系数应按本规范 6.1.12的规定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