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21-2021 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标准.pdf

DB13(J)T 8421-2021 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328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421-2021 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标准.pdf简介:

DB13/J 8421-2021 是一个地方标准,全称为《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抗震设计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中国河北省地质断裂带区域的城乡建筑抗震设计。地质断裂带是指地壳中由于构造作用形成的断层带,这些区域由于地壳运动活跃,存在地震风险,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包括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详细设计,以及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2. 地质断裂带的分类和识别: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特性,对地质断裂带进行了分类,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3. 抗震设计的详细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提出了具体的抗震设计参数和抗震构造措施。

4. 抗震性能检验和评估:规定了地震后建筑物的检查和评估方法,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后仍能保持安全使用。

5. 抗震教育和培训:强调了建筑行业人员的抗震知识培训,以提高抗震设计和施工的水平。

总的来说,DB13/J 8421-2021 是为了保障在地质断裂带区域的城乡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DB13(J)T 8421-2021 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3.0.1地质断裂带区域的城乡建筑工程建设,在规划、勘察、设计、 施工时应根据活动断层的探测成果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建设质量。 3.0.2地质断裂带区域的建筑工程建设前,应向有关主管部门查询 建设场地的活动断层探测或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资料。河北省地质 断裂带分布图见附录A。 3.0.3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工程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质断裂带资料进行规划,建筑场 址应远离活动断层; 2应结合地震灾害风险评估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 3.0.4地质断裂带区域的活动断层探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活动 断层探测》GB/T36072的规定。活动断层探测成果,除应提供隐伏 活动断层的土层覆盖厚度、断层面、断层面产状、断层迹线、强震 动等工程勘察设计参数和避让建议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2第四纪地层与地貌分析; 3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 4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5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评价; 6活动断层数据库与管理系统说明。 3.0.5对地质断裂带区域内的活动断层和建筑物应加强监测、预 警,并加大对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

3.0.6地质断裂带区域的既有建筑,宜结合实际需要开展抗震评估、 鉴定和处理工作。位于地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既有建筑,应采取 日常监测和防范控制等措施。

4.0.1地质断裂带区域建筑场地勘察应查明断层的位置和类型,分 析其活动性和地震效应,评价断层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并 提出处理方案。 4.0.2地质断裂带区域建筑场地勘察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向当地有关主管部门搜集活动断层探测或地震安全性评价 等资料; 2应搜集有关文献档案资料,包括卫星航空相片、区域地质构 造、强震震中分布、地应力和地形变、历史和近期地震等。 4.0.3地质断裂带区域场地勘察根据项目规模、场地复杂程度可分 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 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 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 GB550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的有关规定。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 4.0.4、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提出避让建议,并进行以下工作: 1应搜集资料、踏勘现场,进行适当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查明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置、规模和性质,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 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2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勘探工作,查明隐伏断层的位置、类型

和活动性; 3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DB33∕T 1191-2020 暴雨强度计算标准,应进行比选分析。 4.0.5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 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按表4.0.5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 不利和危险地段

表4.0.5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4.0.6场地勘察应对建筑场地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分 级应符合表4.0.6的规定,

4.0.6场地勘察应对建筑场地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场地稳定性分 级应符合表4.0.6的规定。

表4.0.6场地稳定性分级

4.0.7场地勘察应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场地适宜性性 分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的 有关规定。 4.0.8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 避让建议,并进行不列主要工作: 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 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 条件; 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 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 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4.0.9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和深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4.0.10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 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 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 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 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 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 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 沂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饱和软土、含水量在25%以上的黄土或黄土状土,应进行原 位测试确定承载力特征值; 5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 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6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 的埋藏物; 7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8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9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0明确断层的位置、隐伏活动断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析断 的活动性和地震效应,评价断层对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并 提出处理方案: 11对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查明其形成 条件,分析其可能的发展及影响,提出防治要求和方案建议。 4.0.11详细勘察工作除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间距应为12m~24m; 2对于建筑群,液化判别孔的数量不应少于6个;对于单体 建筑,液化判别孔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且每层土的标准贯入实测 数量不应少于6个;测试点间距应为1.0m~1.5m; 3甲类建筑或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应进行现场地基动力 寺性测试,测试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0269的规定。 4.0.12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时,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搜集必要的资料和踏勘现场《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 GB50495-2009》,查明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置、 现模和性质,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 水等工程地质条件,确定既有建筑是否满足避让距离的要求: 2勘察资料缺乏时,应按上述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补充勘察 工作,为加固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3存在可能由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且无相关评估资料时, 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评估和勘察工作。

5.1.1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应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应 根据建筑重要性、活动断层探测和场地工程勘察成果综合确定,除 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结 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等的有关规定。 5.1.2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 牛)确定。当按有关规定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场地,应按地 震影响较大的结果采用

5.1.1地质断装 几辰设计丛 根据建筑重要性、活动断层探测和场地工程勘察成果综合确定,除 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结 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等的有关规定。 5.1.2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 件)确定。当按有关规定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场地,应按地 震影响较大的结果采用。 5.1.3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抗震设防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及河北省相关要求确定其抗震设 防类别和抗震设防标准。 5.1.4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GB18306的地震动参数,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并应考虑局部地形效应的影 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应计入近场影响,活动断层 两侧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 增大系数。 5.1.5幼儿园、学校、医院应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并符合

中国装配式住宅行业市场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5.1.3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抗震设防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及河北省相关要求确定其抗震设 防类别和抗震设防标准。

5.1.4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 区划图》GB18306的地震动参数,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并应考虑局部地形效应的影 响。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应计入近场影响,活动断层 两侧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 增大系数。 5.1.5幼儿园、学校、医院应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并符合 下列要求:

1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分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 高至0.15g; 2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分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 高至0.20g; 3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分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 高至0.30g; 4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0g分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 高至0.40g 5.1.6建筑设计应加强抗震概念设计,增强结构整体性和刚度,体 型宜简单规则,对不规则的建筑应采取加强措施。不应采用特别不 规则、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5.1.7对重要建筑物和防灾减灾建筑宜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结合 场地内活动断层的探测成果,适当提高抗震设防目标。 5.1.8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的抗震措施不应低于抗震设防烈 度8度的要求。 5.1.9地质断裂带区域的甲类建筑应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监 测系统,乙类建筑宜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监测系统,并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