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687.4-2021 硫化橡胶 在屈挠试验中温升和耐疲劳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恒应力屈挠试验.pdf简介:
GB/T 1687.4-2021 是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硫化橡胶在屈挠试验中温升和耐疲劳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恒应力屈挠试验》。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硫化橡胶材料,具体来说是关于在进行屈挠试验时,如何测定橡胶在恒定应力下的温升和耐疲劳性能。
在恒应力屈挠试验中,橡胶样品会被放置在特定的设备中,经历重复的弯曲和放松过程,这种过程模拟了实际使用中的周期性应力。试验期间,会监测和记录橡胶样品的温度变化,因为温度变化可以影响橡胶的性能,如弹性、强度和耐久性。同时,也会通过测量橡胶在一定次数的弯曲循环后是否发生疲劳破坏,评估其耐疲劳性能。
这个标准对于橡胶制品的质量控制、材料性能评估以及产品设计和使用寿命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评估硫化橡胶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GB/T 1687.4-2021 硫化橡胶 在屈挠试验中温升和耐疲劳性能的测定 第4部分:恒应力屈挠试验.pdf部分内容预览:
在预加静态载荷的圆柱形试样上,施加 个恒定振幅的周期性动态载荷进行压缩,可测量试样的 直。通过发生破坏时的循环次数或试验时间给出试样的疲劳寿命。试样高度变化(端变)和动态特 作为时间的函数进行测量。试验结束后,测量试样的压缩永久变形
结构示意图见图1,恒应力屈挠试验机示例图见图
上、下两个压板夹持试样。下压板与对试样施加动/静态压缩形变的振荡器连接,上压板通过连接 轴将动/静态压缩力传递到载荷传感器。夹持试样的上、下压板应采用热导率不大于0.28W/(m·K) 的绝热材料制作。上压板中心有一细孔以插入用于测量试样中心温度的针形温度计。上、下压板结构 示例图见图3
振荡器应至少能够对试样施加2kN的动/静态压缩载荷,并能在振荡频率为50Hz时对试样施加 振幅为0.75kN的动态载荷。 推荐使用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控制振荡器, 最大冲程宜在20 mm~25mm范围内
位移传感器应能够检测到下压板0.01mm范围内的运动(压缩时试样的变形)JJF(纺织) 091-2020 织物防钻绒性能测试仪(滚箱法)校准规范.pdf,且在最大振荡频 应具有适合的响应时间
载荷传感器的最大量程应为2.0kN,增量为5N,且在最大振荡频率时,应具有适合的响应时间和 交高的固有频率
5.5恒温室和温度控制器
根据ISO23529规定,恒温室温度设定范围为40℃~100℃,控温精度士1℃。恒温室的温度测量 点应位于距离上、下压板边缘6mm9mm处,也可在两压板边缘的中间位置。插入恒温室的温度传 感器导线至少长100mm。 恒温室中应安装一个网格架,用于调节试样,其高度与下压板的高度相近。也可以使用其他恒温室 进行试样温度的调节
图1恒应力屈绕试验机原理与基本结构图
图2恒应力屈挠试验机示例图
针形温度检测器的尖端直径为1.0mm,精度为士0.5℃。 针形温度检测器结构示例图见图4
图3恒应力屈试验机上、下压板示例图
5.7温度检测器位置控制器
针形温度检测器示例图
在试验过程中,位移传感器将试样高度信息实时反馈给电脑控制器,位置控制器根据电脑控制器中 的反馈信息调整针形温度检测器位置。 注:试样高度是指在一个压缩振荡周期内,试样的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的平均值。通常,由于螨变作用,试样高度 会随试验时间的延长逐减小。 温度检测器位置控制器示例图见图5。
温度检测器位置控制器
计算机控制单元应具备以下功能: a) 控制振荡器的运动,使施加在试样上的静态载荷始终与试验条件中的设定值一致; ) 控制振荡器的运动,使施加在试样上的动态载荷振幅始终与试验条件中的设定值一致: 记录并显示由针形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试样中心温度; d 记录、计算并显示由位移传感器检测到的试样蠕变; e 根据测定动态性能确定疲劳寿命时,通过传感器实时反馈的检测数据(见9.3.4),计算、记录并 显示试样的储能法向模量E"、损耗法向模量E"、损耗角正切(tano)。这些数值宜每隔1s计
测量试样高度和直径的测量工具应符合1SO23529要求。测量工具的圆形压足直径为10mm,可 施加22kPa±5kPa的压力
试验仪器应按附录B进行校准。
试样为圆柱形硫化橡胶,直径30.00mm土0.30mm,高度25.00mm土0.25mm, 试样制备的标准方法应为直接模压法。为了保证模压试样的均匀性,减少试样间的公差,确定硫化 莫具尺寸时建议考虑橡胶的收缩率, 注:模具直径为30.40mm±0.05mm,模腔高度为25.40mm±0.05mm,模具的上、下两面设置溢胶槽
恒应力屈挠试验通常选用表1或表2中规定的试验条件。 动态载荷振幅应小于静态载荷
表1温升值的测试条件
表2疲劳破坏的测试条件
通常情况下,测定温升的试验时间为25min,如果需要,可选择更长的测试时间。 为测定试样的疲劳破坏,试验时间应为试样内部出现初始破坏时的时间。如果试验持续25min后 仍未发生疲劳破坏,应在更加苛刻的条件下重新试验;如果很快出现破坏,应降低试验条件后重新试验。 注:测定疲劳破坏的方法和条件依据产品的类型和试验目的而定,因此,通常不指定测试条件。9.2中介绍了测定
试验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 测量试样高度。 b)为了将试样放到正确位置,要先将振荡器调为手动模式,将下压板移动到最低位置,然后将试 样放到下压板中心,向上移动下压板,直到试样表面与上压板接触(或近似接触)。此时,施加 到试样上的力不超过5N,且上压板与试样上表面的间隙小于0.5mm。当试验在较高的温度 下进行时,先将试样放到恒温室的网格架上调节至少30min。 ) 启动位置控制器,将针形温度检测器从试样上表面的中心,插人12.5mm的深度。之后,设置 位置控制器,使针形温度检测器自动控制在试样平均高度一半的深度。由于变,试件高度 会降低。 移动下压板并压缩试样,直到达到设定的静态载荷。此时,位置控制器开始移动针形温度检 测器,使其位于被压缩后试样高度二分之一的位置。 e 施加静态载荷5s~10s,当针形温度检测器显示温度稳定后,启动振荡器的自动模式,控制下 压板对试样施加预先设置的振幅和频率的一个动态载荷,此时试验开始计时。 f 试验过程中保持试验条件相对稳定,确保施加到试样的静态载荷平均值和动态载荷振幅的平 均值与试验前设置的数值一致。 g 通过计算机控制单元记录并显示试样的温度和端变。 为了根据动态特性确定疲劳寿命,载荷和位移传感器将规定时间间隔内的循环载荷和位移传 输到计算机控制单元,计算机控制单元计算并显示储能法向模量E、损耗法向模量E"和损耗 角正切tano。设定的时间间隔优选为1s。
为了确定疲劳寿命,需持续试验,直到发生破坏。 疲劳寿命可以用试样破坏或失效时的压缩循环次 数N或时间来表征。可通过在实时显示系统上观察到的动态特性的显著变化、不规则的温度曲线(温 度突然升高)或显著增加的变来识别试样破坏。试验结束后,在试样高度中间位置水平剖开试样,目 测确认并报告疲劳破坏的程度(如试样中心有细小气泡、裂纹或橡胶劣化)
由于很难观察到从试样内部中心开始的破坏,间接测定方法往往更实用。在恒应力屈挠测试中 在试验过程中监测参数的变化,可以实现样品初始破坏时的自动判定
9.2.2.2破坏的判定参数
由于以下参数在试验过程中是连续实时测量的,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任一参数的变化来判定样品的 破坏: 试样内部温度,; 蟠变,F;
储能法向模量,E; 损耗法向模量,E"; 损耗角正切,tano。 通常情况下,当试样的温度、变、储能法向模量发生显著变化时,疲劳破坏已经变得相当严重,但 这些参数仍然适用于检测样品的整个破坏过程。损耗法向模量或损耗角正切的变化更适合判定初始破 坏阶段。
9.2.2.3破坏的判定标
自动测定疲劳破坏时,需要确定剖开试样直观状况的判定标准,例如,截面上出现的气泡数量及其 大小(直径)。依据破坏程度可分为几个破坏等级。应提前确定初始破坏的判定标准。 因为破坏的判定标准是由产品种类和试验目的决定的,所以不能统一规定
9.2.2.4初始破坏点的测定
如果要自动检测破坏,可以采用9.2.2.2中给出的任何一个参数(或两个或更多参数的组合),当数 直的变化量、随时间的变化速率或其他形式变化(以下简称为参数的变化)达到设定值时,认为检测到破 不,试验自动停止。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破坏的试验条件: a)制备疲劳寿命相差较大的几种样品(最好不少于5种),每种样品准备至少6个试样。如果要 利用损耗法向模量和损耗角正切的变化测定初始疲劳破坏,最好使用具有不同动态性能的 样品。 b)应选择与产品使用条件相同或类似的静态载荷和动态载荷振幅。对于加速试验,试验温度和 频率应高于使用条件, 进行第一次试验,试验时间应足够长,足以引起破坏,在该试验过程中,根据连续测量参数的变 化,估计发生初始破坏的时间。重复试验,试验时间与第一次试验确定的发生初始破坏的时间 一致。 d 第二次试验完成后,剖开试样,将破坏程度与预先制定的破坏等级进行比较。 e 如果自动测定的破坏程度不明显,或很严重时,延长或缩短试验时间,重复试验。 当通过重复步骤c)~步骤e)获得了期望的破坏等级时,详细记录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值。 g) 对所有制备的样品重复步骤c)~步骤f)。 h)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一个经验公式,并确定自动检测破坏的试验条件。 每次新试样的测试都需按照步骤c)~步骤f)进行。 如果按步骤c)进行了25min试验,试样没有发生破坏或者过早发生破坏,修改试验条件(见第8 章)重新试验。 在步骤中.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每个试验条件下至少测试2个试样
试验过程中持续测量试样内部温度以确定温升值。 温升按公式(1)计算:
式中: A0 试样的温升值,单位为摄氏度(℃); 25 试验25min后的试样温度《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16部分:表面电阻试验 GB/T 3048.16-2007》,单位为摄氏度(℃); 10
式中: A0 试样的温升值,单位为摄氏度(℃); 25 试验25min后的试样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10
一试验开始时的试样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注:0和 0。是试样中心部位的温度
分别测量加载动态载荷6s时和经过规定试验时间后试样的高度,以计算螨变。 蠕变按公式(2)计算:
开始循环加载6s时试样高度,单位为毫米(mm); Z1 试验结束后试样高度,单位为毫米(mm); 2 试样处于无载荷状态下的初始高度,单位为毫米(mm) 公式(2)也可用公式(3)来表示:
在公式(3)中,F(6)表示初始端变,由于仅从F,结果不能获得初始端变的信息,应使用F,和F(6)或 (.)和F(6)共同来表征蠕变性能。 应按照前面描述的方法测量试样初始高度h。,如果已确认试样的初始高度在25mm士0.2mm范 围内,试样的初始高度均可以按25mm计。 可将测试时间(以min为单位)添加到E的括号中
9.3.3压缩永久变形
试验结束后,将试样从设备上取下,在标准实验室温度下调节1h后《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T41-2014》,测量高度h。。 压缩永久变形按公式(4)计算:
S 压缩永久变形,以百分数表示,%; 试样处于无加载状态的初始高度,单位为毫米(mm); 试样处于无加载状态调节1h后的最终高度,单位为毫米(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