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887-2021 青海高原绿色勘查规范.pdf

DB63/T 1887-2021 青海高原绿色勘查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5391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3/T 1887-2021 青海高原绿色勘查规范.pdf简介:

DB63/T 1887-2021 是青海高原地区的一项绿色勘查技术规范。"绿色勘查"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勘查活动方式,它强调在进行地质、矿产等自然资源勘查时,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勘查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这份规范具体涵盖了青海高原勘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勘查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废弃物管理和处置、生态保护、噪声与振动控制、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与恢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它旨在引导和规范勘查企业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遵循科学、环保、经济的原则,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促进勘查业的绿色发展。

由于这是一份技术规范,具体内容可能包括了详细的实施步骤、标准和参数,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为在青海高原进行勘查项目的单位提供了行动指南。

DB63/T 1887-2021 青海高原绿色勘查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文件规定了在青海高原地质勘查项目绿色勘查工作的总则、立项申报、设计编审、野外实施、环 境恢复治理、绿色勘查资料管理、绿色勘查工作总结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开展的所有地质勘查项目(不包含石油天然气勘查项目)

下列文件申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片 文件。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 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T33444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GB/T5005 钻井液材料规范 EJ275铀矿地质勘查安全生产规程 EJ/T995放射性矿产资源坑探规程 EI/T1052放射性矿产资源钻探规程

EJ/T1052放射性矿产资源钻探规程 地方 术语和定义 3.1 绿色勘查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高效、环保的方法、技术、设备等,在地质勘查各方面和全过 程中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地质勘查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勘查模式。 3.2 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 根据地貌景观和植被分布疏密程度划分的区域。 注:包括植被覆盖区、植被稀疏区和无植被区。

DB63/T18872021

植被分布比较稠密别墅全三维设计图,单位面积植被覆盖度大于或等于50%的区域 3.4 植被稀疏区 植被分布稀疏,单位面积植被覆盖度小于50%的区域。 3.5 无植被区 没有植被分布的区域。 3.6 环境敏感区 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 3.7 一基多孔 钻探技术方法之一,是钻机在原位通过调整开孔角度实施多个钻孔的方法。 3.8 一孔多支 钻探技术方法之一,是在一个主孔的不同深度通过造斜等手段实施的和主孔轴 或多个分枝孔。

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优化地质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采 用先进、适宜的工作手段、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受影响的生态 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实现地质工作与生态坏境保护协调发展

4.2.1 坚持在保护中勘查,在勘查中保护的原则。 4.2.2 4.2.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 4.2.4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4.2.5 坚持与地质勘查工作同设计、同实施、同检查、同验收的原则。 4.2.6 坚持谁勘查谁负责、谁施工谁恢复、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DB63/T18872021

4.3.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地质勘查工作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绿色勘查工作 贯穿于地质勘查活动各方面和全过程,最大限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2地质勘查工作实施前,应收集各方面资料并进行野外踏勘,根据工作区自然生态环境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勘查方案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3.3地质勘查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加强绿色勘查培训及宣传,严格执行既定的 绿色勘查方案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时消除环境影响隐患。 4.3.4地质勘查工作实施后,应对绿色勘查成效作出客观评价

5.1.1项目申报应遵循“生态坏境保护优先”理念,符合国家及省相关政策、规划要求。 5.1.2收集立项区及邻近的环境敏感区相关资料,了解立项区社会环境,并合理避让。 5.1.3应进行野外初步踏勘,了解立项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表植被、地表水体分布特征、通行道路等 基本情况,初步划分立项区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 5.1.4根据初步划分的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合理选择技术方法手段,初步拟定绿色勘查方案,并 在立项申请书中具体阐述。

5.2绿色勘查方案编制

5.2.1编制绿色勘查方案相关图件,应标注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及环境敏感区, 5.2.2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合理选择技术方法手段,设置工作量。 5.2.3根据选择的技术方法手段,明确拟采用的能达到绿色勘查需求的仪器设备及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要求。 5.2.4绿色勘查方案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参与立项论证综合评分。

6.1.1在编写设计前,对工作区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以往地质勘查工作的工程、道路恢复、治 理情况进行评述。 6.1.2编制绿色勘查专章,明确绿色勘查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及拟采用的绿色勘查方法、技术,制定 项目实施中绿色勘查工作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恢复治理方案,

6.2绿色勘查主要内容

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及环境敏感区分布情况;阐述以往地质工作中采用的绿色勘查手段及成效,分析 平述尚未恢复治理的各类工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插入工作区地形地貌景观照片和卫星影像图 寸、尚未恢复治理的各类工程照片, 5.2.2在“工作部署”章节中,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详细阐述采用的各类技术方法 手段及其具体位置、数量,明确拟采用的仪器设备及主要技术性能参数要求

6.2.2在“工作部署”章节中,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微景观区,详细阐述采用的各类技术方法 手段及其具体位置、数量,明确拟采用的仪器设备及主要技术性能参数要求。

DB63/T18872021

6.2.3植被覆盖区,优先选择地表地质调查、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方法手段,确因地质工作需求 可选择适量槽探、浅井、碉探、钻探等探矿工程。槽探可用浅钻代替;钻探宜采用“一基多孔、一孔多 支”的定向钻进技术。

T 可选择适量槽探、浅井、探、钻探等探矿工程。槽探可用浅钻代替;钻探宜采用“一基多孔、一孔多 支”的定向钻进技术。 5.2.4植被稀疏区、无植被区,根据地质工作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技术方法手段、设备。 5.2.5 “绿色勘查”专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结合工作区自然生态环境实际,识别并评价地质勘查项目 各类技术方法手段开展及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填写项目生态环境影响 因素识别与控制表(参见附录A); b)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恢复治理方案:根据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结果和以往地质工 作中尚未恢复治理的工程类别、数量(参见附录B),详细制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恢复 治理方案; 绿色勘查组织实施机构及保障措施:成立项目组绿色勘查组织实施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 保障措施; d 绿色勘查工作技术、质量监控措施; e 绿色勘查预期成效评估,

地质勘查项目设计书审查时,将绿色勘查方法手段、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恢复治理方案的可行 审查的重要内容。

7.1.1绿色勘查方案野外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审查批准的设计执行。 7.1.2地质勘查工作实施中,应将绿色勘查融入日常工作,建立台账,并保留绿色勘查形成的各类资 料。 7.1.3 各类工程施工结束后,应按设计中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及时恢复治理,力争与周边自然环境相 协调。 7.1.4应加强对绿色勘查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落实,确保绿 色勘查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7.1.5车辆穿行工作区时,有道路的,应在道路上行驶;没有道路的,应避开植被,且按同一路线行 驶,不得随意行驶。 7.1.6在植被覆盖区,剥离的植被层、表土和基岩碎石堆放时,应在其底部铺垫隔离材料

7.2.1野外地质勘查中,应充分利用现有公路、村道、牧道等,最大限度减少道路修筑工作量。确因 工作需要而无道路时,可进行道路修筑。 7.2.2道路修筑时,应根据地形条件、安全运输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规划最佳路线,应避开植被覆 盖区。 7.2.3调查评价、普查等工作阶段,在植被覆盖区优先采用人工搬运道路。人工搬运道路应以满足人 员及设备安全需要为原则,对沿途坡陡难行的区段间断修筑人行便道,减少地表开挖和影响范围。

GB 50720-2011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DB63/T1887202

7.2.4详查、勘探及部分工作程度高的普查阶段可修筑机械搬运道路。机械搬运道路修筑应根据通行 设备外观尺寸,严格控制路面修筑宽度

a)植被层单独存放,进行酒水养护。 表土采用有效措施维系土壤质量。 开挖出的基岩碎石不应随意散落。 7.2.6 植被稀疏区、无植被区道路修筑时,剥离的土壤应规范堆存。 7.2.7缓坡区段揭露的植被层、表土和基岩碎石应减少对已有植被的占压;陡坡区段杜绝顺坡随意堆 放,造成坡面植被的压损与破坏,或形成不稳定堆积物。 7.2.8勘查工程结束后,应根据原地貌景观类型,应按剥离时的倒序及时回填平整不再利用的临时道 路。植被覆盖区还应覆盖剥离植被层并养护恢复至于周边环境相协调,

7.3 驻地建设与管理

7.4.1宜采用轻型仪器设备施工 .4.2植被覆盖区的电法电极坑应控制开挖范围,地震检波器的理设和地震激发井的施工应最大限度 地减少对地表植被的影响。作业完成后应对电级坑和激发井进行回填并覆盖剥离植被层。 7.4.3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施工震动、噪声、放射性物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7.5.1地球化学野外采样时,应根据采样点的土壤发育程度和植被生长等具体情况DB22∕JT 145-201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在设计及相关规 范允许范围和满足地质目的基础上,合理选取对地表生态环境扰动小的采样方法和采样工具。 7.5.2在植被覆盖区,样品采集时,应优先使用洛阳铲,并对采样点植被预先揭层,采样结束后,应 及时回填并覆盖剥离植被层。 7.5.3在植被稀疏区,样品采集时,在设计及相关规范允许范围内,采样点应避开植被生长点,采样 结束后,及时回填采样坑。 7.5.4在无植被区,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回填平整采样坑

DB63/T1887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