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5月).pdf

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5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9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311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5月).pdf简介:

《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是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21年5月发布的一份指导性文件。这份导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和规范浙江省小城镇的绿色建筑设计,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

导则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色建筑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关系。

2. 能源效率:提出建筑应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比如通过采用节能材料、绿色建筑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

3. 节水与水资源管理:强调节水设计,包括雨水收集、灰水再利用等,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4. 绿色材料与室内环境:提倡使用环保、可再生或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建筑材料,保障室内环境的健康。

5. 建筑形态与环境融合:鼓励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如采用开放式设计,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性能。

6. 生态系统保护:强调保护和利用周边的生态系统,如绿色屋顶、墙面、公园等,提升城市微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这份导则旨在推动浙江省小城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提高建筑的环境性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浙江省小城镇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5月).pdf部分内容预览:

4.1.1 选址安全性 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场地条件应安全可靠,选址避开地质危险地段和易 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远离危险源和散发污染源的威胁。

1.场地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安全可靠: (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地段: (2)应避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地陷、地裂、 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 段; (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 (4)场地内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场地内 部及附近应无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污染散发源 (5)场地内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土壤氢浓度应符合 规定。 2.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设计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自然灾害 威胁: 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防范和应对台风、洪涝等自 然灾害; 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应注重规避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段; 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应注意规避和防范河水泛滥、内涝等灾害 >>利用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昆明市人民防空地下室质量检测技术指南(试行).pdf,维持项目开发前后 水文平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自然水循环, 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详见“4.3.5低影响开发”

:场地选址和总平面设计时,应保证场地安全可靠: (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地段: (2)应避开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地陷、地裂 泥石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 段; (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 (4)场地内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场地内 部及附近应无水、气、声、固体废物、疾病等污染散发源 (5)场地内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土壤浓度应符合 规定

>>利用工程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段,维持项目开发前后的 水文平衡,创造生态化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来实现自然水循环,以 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详见“4.3.5低影响开发”

图:低影响开发策略示意图

图:低影响开发策略示意图

4.1.2 选址生态性 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通过工程防范和生物防范应对地质灾害: (1)加强场地的地质勘察,进行充分全面的实地勘查与监测工作。 (2)工程防范:排(截)水工程、支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 般迁和避让等。 (3)生物防治:与场地自然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种植护坡、植树 造林等方式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设计策略与措施 生态缓冲带

场地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 耕地。

1.场地选址应避开湿地、海滩、森林、河流水系等生态环境敏感区 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且不应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如确实需要在生 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建设,需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设 置生态缓冲带。

2.不同类型小城镇应在场地选择时中着重注意规避相应的生态敏感 区和生态脆弱区: 滨海岛屿类型小城镇:不应占用和破坏自然海岸线,不应破坏近岸 海域;不应在重点海湾、海洋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等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围填 海建设。 山地丘陵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维护区、水 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生态敏感区域; 平原水乡类型小城镇:选址应避开湿地、湖泊、水库、河流水系等 生态环境敏感区。 >邻近湿地、公园、林地、河流等生态敏感区的地块内设置一定范 围的禁建或限建区域作为缓冲带

4.1.3 场地评估 +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设计策略与 措施 1.自然资源和 生物资源评估

3.可再生能源 评估

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可再 生能源、基础设施是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调查和利用 评估。

>》应对场地内外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 估,并满足下列要求: (1)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对古树 名木采取保护措施; (2)应调查场地内地表水体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保护和利用湿 地、湖泊、河流等水系,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 (3)应调查场地内土壤条件和地质条件,宜保留和利用原有地形地 貌

>》应对场地和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进行调查与利用 评估,并满足下列要求: (1)应调查场地内外市政基础设施,尽量利用原有市政基础设施; (2)应调查场地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建筑宜结合场地周边居 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应对可资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 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并应对地下 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不得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 周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地下空间、地下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利用条件进行调查,评估太 阳能利用对场地内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4)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及周边风力资源进行调查,评估风能利 用对场地及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寻重要性★★★ 专业规建结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优先选用已开发场地,鼓励对废弃场地、城镇低效 用地的再利用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和城镇低效用地进行建设。其中,城镇低效用地 指不符合现行规划用途、利用粗放、布局散乱、设施落后、闲置废 弃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包括空闲 场地、废弃道路、废弃宗教用地、旧厂矿、旧城镇等。

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场地的 规划设计,避免大规模拆除。

>》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通过对加建、改建、扩 建等方法,实现再利用

既有建筑再利用示意图

4. 2. 1 生态廊道 有效延续 寻+控重要性★★★★★ 专业规建水暖电景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在场地规划中, 保持城镇生态郎道的 生和任续 性,并结合区域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利用城镇生态廊道

应结合上位规划,保持城镇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应严格控制城镇中重要水系(河、湖、塘、库等自然水体)、 滨海自然岸线、湿地与自然防洪区等生态廊道周边的建设活动; (2)对建设活动应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 >>结合小城镇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利用城镇生态廊道: (1)宜结合小城镇居民需求,充分利用城镇生态廊道的休憩娱乐功能 如设置社区湿地公园、社区运动公园、社区娱乐公园等。 (2)宜结合雨洪规划,充分利用城镇生态廊道的雨水调蓄、泄洪等 作用。

生态廊道与雨水调蓄利用的关系示意图

生态廊道与雨水调蓄利用的关系示意图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

场地规划与设计应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 有机共生关系,减少对场地和周围生态环境影响,

.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地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2.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 护措施。 3.浙江省小城镇生物种群丰富,建设时应注重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 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SF/T 0036-2019 公证信息安全技术规范

>>古树名木保护 宜结合古树名木进行景观设计,科学配置古树名木周边的植物;宜结 合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特征、树龄等,实施土壤改良、 补排水系统、喷雾保湿系统、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树木的生长。

场地生态保护与城镇风貌协调 Sit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own Features Coordinatior

对场地内受污染的水体、山体、土壤等进行生态修复。

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也貌、水体水系,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 户措施。 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棕地中的 壤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旧矿、旧工 等场地的再利用,需要注意土壤中煤矿渗出物、重金属污染物和 化学污染物的处理。 >通过景观设计策略对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净化,从生物系统角度 出发,重新构建水体各类生物需要的能量、营养和食物链结构,常 用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河道缓冲带、河 道底质改良、砾间接触氧化工程等

1.场地规划设计应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 地貌、水体水系《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 JGJT154-2007》,保护用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2.场地规划设计时,应保护场地内的植物资源,对古树名木采取保 护措施。 3.保护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发展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棕地中的 土壤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旧厂矿、旧工 一等场地的再利用,需要注意土壤中煤矿渗出物、重金属污染物和 化学污染物的处理

》通过景观设计策略对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净化,从生物系统角度 出发,重新构建水体各类生物需要的能量、营养和食物链结构,常 月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河道缓冲带、河 道底质改良、砾间接触氧化工程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