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DB32∕T 4070-2021.pdf

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DB32∕T 4070-2021.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6154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DB32∕T 4070-2021.pdf简介:

《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DB32/T 4070-2021)是一份地方性标准,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主要用于规范和指导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该标准涵盖了园林绿化工程中的规划设计、施工放样、地形改造、绿化种植、园林小品设置等各个环节的测量技术要求和方法。

DB32/T 4070-2021标准的内容可能包括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校验、测量误差控制等方面,旨在确保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也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

通过遵循该标准,园林绿化施工单位能够保证工程的准确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实现设计意图,提升园林景观效果,满足园林绿化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江苏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测量标准DB32∕T 4070-2021.pdf部分内容预览:

表11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困难情况下,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 a一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一测距长度,单位为千米(km)

3.18每日观测结束GB 50569-2010 钢铁企业热力设施设计规范,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打印 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6.3.19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测量的斜距,应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 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1)已知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计算水平距离:

2)观测垂直角计算水平距离:

现测垂直角计算水平距离

D 观测边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S一一经气象、加常数和乘常数修正后的斜距,单位为米(m); 仪器的发射中心与反光镜的反射中心之间的高差,单位为米(m); 垂直角观测值,单位为度(°); 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修正量,可按式(12)计算

式中: K一一大气折光系数; R 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6.3.20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13)计算:

6.3.20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式(13)计算:

D= S·cos(α+f)

式中: n—计算f时的相应测站数; N 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3.21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式(14)、(15)计算;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式(16 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式中: d一一各边往、返测的距离较差,单位为毫米(mm); n一一测距边数; P一一各边距离的先验权,其值为 ,の,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计算。 JD b)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式中: P——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c)网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mn平均测距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6.3.22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三级导线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 简化方法平差。当采用简化方法平差时,成果表中的方位角和边长应采用坐标反算值。 6.3.23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别按本标准6.3.20条和6.3.21条中的公式计算, 也可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 6.3.24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 出的平差成果,应包含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 6.3.25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位误差椭圆参数或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 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 6.3.26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内业计算中数学取位要求

6.4.1采用三角形网测量方法时,可布设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平面控制网。 6.4.2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6.4.3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观测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 作为三角形网中的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

表13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因园林绿化工程面积与其施工测量精度要求之间无明显关系,所以当表中其他指标均能达到时,控制网平均边 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放长时,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4.5作业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对收集到的相关控制资料和地形图(以1:1000~1:1 宜)应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图上进行网形设计和精度估算,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 度等级和观测方案。

6.4.6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 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等形式。 C 三角形网点位的选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3.4条a~c款的规定外,二等网视线距障碍物的距 离不宜小于2m。 d 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二、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他控制点可视 需要而定。 4.7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二等三角形网也可采用全组合观测法。 4.8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除满足本标准第6.4.2条外,其他要求按本标准第6.3.5条~6.3.12 执行。 4.9二等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除满足本标准第6.4.2条和表14外,其他技术要求参照本标准 6.3.13~6.3.15条及6.3.17条、6.3.18条执行。 4.10三等及以下等级的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除满足6.4.2条外,其他要求按标准第6.3.13 .18条执行。 4 11水平角观测结重后,其测角中谋差按式(17)计微

第6.3.13~6.3.15条及6.3.17条、6.3.18条执行。 6.4.10三等及以下等级的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除满足6.4.2条外,其他要求按标准第6.3.13 5.3.18条执行, 6.4.11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按式(17)计算

式中: m。——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W 一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三角形的个数。

一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表14二等三角形网边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注: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a一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一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D一测距长度,单位为千米(km)

4.13三角形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应计算网的各项条件闭合差。各项条件闭合差不应大于相应的 a)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2" Zcot"β

式中: W,——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mg——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β一一求距角。 b)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 W,——角—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β求距角。 b)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式中: W. 一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msm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StS2 c)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2J cot'β+

W,=2 cot?β+

: W 一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msms.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StS2 c)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一—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单位为秒("): mal、ma2——起始方位角中误差, 单位为秒(")。 n——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W,一一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单位为秒("); 单位为秒(")。 几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W, =2/mai +ma2 + nm

式中: W—固定角自由项的限值,单位为秒("); e)边一角条件的限值。 三角形中观测的一个角度与由观测边长根据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所得的角度限差,应按下 式进行检核

式中: W,——观测角与计算角的角值限值,单位为秒("); mp 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 D α、β 一三角形中观测角之外的另两个角; mg— 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f)边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αw=cotα,+cotβ

α, =cotα,± cotβ

式中: Wz一边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单位为秒("); αw——与极点相对的外围边两端的两底的余切函数之和; 两侧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和以及外侧的两辐射边的相邻底角的余切函数之差; i一一三角形编号。

5.4.14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角(或观测方向)和观测边均应视为观测值参与平差,角度和距离的先 验中误差,应按本标准第6.4.11条和第6.3.21条中的公式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求得的经验公式 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或方向)及边长的权,平差计算可参照本标准第6.3.24条、第 6.3.25条执行。

6.4.15三角形网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二等应符合表15的规定,其余各等级应符合本标准表12的规

0514农产品初加工活动(粮食烘干)产排污系数手册表15三角形网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要求

3.5.1采用建筑方格网测量方法时,可布设一、二级平面控制网。 6.5.2建筑方格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建筑方格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6.5.3建筑方格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DB32/T 3950-2020标准下载.3建筑方格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方格网的布置,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上各单项工程的布设情况,结合现场的地形情况拟定 b 应先在场区中部选定控制网的主轴线,并与工程基本轴线平行,然后再布置方格网。 C 应构成正方形或矩形格网。 d 当测区面积较大时,可分两级布设。首级可采用“十”字形、“口”字形或“由”字形,然后 再加密方格网。当测区面积不大时,宜布置成全面方格网。 e 为了便于设计和实用,方格网的边长宜为100m、50m或10m的整倍数。 相邻方格网点间应通视,桩点位置应避免受施工影响而能长期保存。 6.5.4方格网的测设方法,可采用布网法或轴线法。当采用布网法时,宜增测方格网的对角线;当采 用轴线法时,长轴线的定位点不应少于3个,点位偏离直线应在180°±5"以内,短轴线应根据长轴线定 向,其直角偏差应在90°±5"以内。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2.5"。 6.5.5方格网点应埋设顶面为标志板的标石,埋设应牢固可靠,标石埋设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6.5.6可根据需要按照不低于方格网布设的等级将主点与上一级控制点联测。联测方法可采用卫星定 位测量法、导线测量法或三角形网测量法。 6.5.7方格网的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7的规定。 6.5.8方格网的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仪器往返观测各1测回,并应进行气象和仪器加、乘常数改正, 6.5.9 观测数据经平差处理后,应将测量坐标与设计坐标进行比较,确定归化数据,并在标石标志板 上将点位归化至设计位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