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Y/T 4153-2022 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导则.pdf简介:
NY/T 4153-2022《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导则》是由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制定并发布的关于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性文件。该导则的出台,旨在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管理策略和实践方法。
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与目标:对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概念进行明确,阐述保护的目标,如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以及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和种群。
2. 原则和政策: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如尊重自然、和谐共生、预防为主等,并强调与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协调一致。
3. 保护措施:提供在农田设计、种植、管理等环节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如生态农业实践、物种多样性种植、农田生态廊道建设、生物防治等。
4. 监测与评估:指导如何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以评估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5. 教育与培训:强调对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人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NY/T 4153-2022《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导则》是指导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
NY/T 4153-2022 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导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生态景观ecologicallandscape
NY/T4153—2022
NY/T4153—2022
并能提供正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或工程系统!
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NY/T 1220.5-2019 沼气工程技术规范 第5部分:质量评价,但尚具有一定自然属性的生境的统称。农田景观中半自然生 镶嵌在农田景观中的林地、植物篱、灌丛、坑塘、田和非硬化的沟渠等。 3.8 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 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栖息、移动或扩散的通道
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栖息、移动或扩散的通道
通过自然或改良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修复来有效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保护 详性和提高人类福证。
土壤生物工程soil bioengineering
采用存活的植物、根、茎(枝)及其他辅助材料,通过插抖、种植、掩理在边坡的不同位置,加固和 类边坡结构,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境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
生物应急通道biological emergencychar
在水网地区的水流干和断流情况下,为两栖动物及水生生物提供临时性避难和逃生而修筑 的避难所或通道
缓冲带bufferzone
吉农由、道路、水系、标地和村居民点 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条带状植被。
野花带wildflower strip
由多种乡土开花植物混播形成的植物条带,可在不同季节为不同传粉生物连续地提供花粉或花蜜。
优先保护耕地,加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将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纳人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农 田建设和农田生态环境管护中,恢复和重建田间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链,提升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 传粉、害虫生物控制、水质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保护农田景观中的自然要素及其格局,维系农田坑塘水系的自然形态,避免对农田景观过度人工化改 造;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在景观尺度上统筹考虑景观格局与生态 过程和功能的耦合关系,优化农田景观格局,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农田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
在GB/T30600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并根据平原、水网、丘陵等农由 景观地域差异,综合考虑农田景观集中连片程度、自然及半自然生境比例及质量、面源污染防控程度、耕地 质量保护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提升需求,优化农田景观格局,差异化开展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 复、生态景观营造
应充分吸收和利用农户对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及其景观特征的本土认知,深挖掘传统农田景观建
NY/T 41532022
设工程技法,并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工程技术的选择偏好,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建设和 管护
5.1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5.1.1应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权衡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利弊,制订长 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5.1.2应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农田生态工程等方法技术,推进生态景观型农用地整治,修复退化农田 系统,提升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
5.2.1应按照生态网络建设原理,加强农田景观与周围生物栖息地及其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优化农田 景观格局和生态网络,建设生态廊道 5.2.2识别并确定关键物种空间分布、迁移路线和巢域范围,通过营造防护林、植物篱等半自然生境,连 通河溪、沟渠等水系网络,恢复和重建农田景观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链
5.3.1保持、维护和提升农田景观中河溪、坑塘、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和半自然生境,开展生态化沟路渠、防 护林、缓冲带等半自然生境建设,防止农田景观均质化、基础设施过度硬化。 5.3.2参照近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营造乔灌草搭配的防护林、河溪缓冲带和周 边林地等,提升半自然生境质量,增强农田景观对病虫害和杂草入侵等风险的抵抗能力,
5.4.按照“源头控制——过程阻控末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原理,开展农田养分综合管理、病 虫害综合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控制源头污染,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健康。 5.4.2通过农田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实施氮磷流失过程阻控、末端治理和受体保护等措施,减少面源污 染负荷,提高农田景观水质净化能力,促进农田景观生态系统健康
5.5增加种植作物多样性
5.5.1应适当保护具有较高半自然生境的农田景观及依赖其中的生物,发展生物友好型农业,营建良好 主态系统服务的农田景观, 5.5.2不宜大面积常年种植单一作物和单一品种。在不影响农业机械化耕种的基础上,应采用多品种、 多类型作物间作套种、带状种植、轮作等种植方式,构建时间和空间上多样化、异质性的作物种植格局
5.6农田生态景观管护
.6.1构建适宜的生态景观管护体系,定期管护河溪缓冲带、坑塘、植物篱等半自然生境,避
冲带、坑塘、植物离等半目然生境,避免在农 物关键繁殖期实施刘割、杂草控制、施用农药和化肥、翻耕等农作活动。 5.6.2维护排灌系统、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保证其安全持续运行, 5.6.3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合理管理搁荒耕地。
5.6.3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合理管理摆荒耕地。
不宜在大风天气喷酒农药,减少或禁止施用影响有益昆虫的农药;不宜在具有较高植物多样性的
6不同类型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61北方平原、河谷区农田景观
6.1.1在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的北方平原和河谷区农田景观T/CMEA 6-2020 节段预制装配综合管廊施工及验收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维护和保护原有田、田间植物岛 屿等半自然生境,并增加农田作物种植多样性。 6.1.2利用乡土植物,建设拟自然植物群落,恢复和营造农田防护林、河渠缓冲带和蜜源植物篱,开展生 态沟渠建设
NY/T4153—20226.1.3通过保护和营造良好生态系统服务景观,使大于30hm²集中连片的农田区域中半自然生境比例达到5%~8%,提升生态系统服务。6.2南方平原、河谷区农田景观6.2.1在田块较小、半自然生境比例较高的南方平原、河谷水网农田景观区,保护林地、河溪、沟渠、坑塘等半自然生境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多样性6.2.2建设河溪、沟渠、坑塘的自然驳岸和缓冲带,消减进人水体的氮磷,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6.2.3采用生态沟渠与湿地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模式,建设生物应急通道和生态廊道。6.2.4通过生态景观保护和营造,使大于30hm²的集中连片农田区域中非硬化沟渠、道路和林地、灌丛、田硬、坑塘等半自然生境比例达到5%~8%。6.3山地丘陵区河谷农田景观6.3.1在田块小、周围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比例高的山地丘陵区河谷农田景观区,应保护河溪、沟渠、林地和坑塘等半自然生境。6.3.2保护水道及其驳岸自然形态,恢复和提升河溪、沟渠、坑塘自然驳岸和缓冲带,消减进入水体的氮磷,构建河谷至山体生态廊道。6.3.3应改造农田周围次生林,在林间补充种植乡土蜜源植物,提升植物多样性、传粉生物多样性及其传粉生态服务功能。6.4山地丘陵区坡地农田景观6.4.1在山地丘陵区坡地农田景观区,应保护具有历史的、石砌的或多年生植物覆盖的田和护坡6.4.2开展顺应地势的土地整治,维持和营建等高耕作梯田,应建设具有控制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梯田和生态护坡6.4.3综合推进农田周围山地次生林、灌木林改造,增加植物多样性和蜜源植物种类比例,提升传粉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7农田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措施7.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7.1.1土地平整7.1.1.1土地平整应按照GB/T30600规定执行,7.1.1.2在满足规模化耕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保留原有沟渠、林地、田、古树和坑塘湿地等半自然生境。7.1.1.3不宜大面积过度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适宜规模化生产的田块大小,优化顺应地势的农由景观格局7.1.2田间道路7.1.2.1田间道路建设应按照GB/T30600的规定执行7.1.2.2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基础上,避免过度硬化田间道路,可采用泥结石路面、轮迹路面、石板路面、砂石路面、素土路面等,最大限度保持田间道路的渗透性,减少道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7.1.2.3田间道路建设宜结合绿化设计,可在道路旁建设1m~2m乔灌草带或草本植物为主的缓冲带或野花带。7.1.3排灌系统7.1.3.1排水与灌溉系统建设应按照GB50288、GB/T30600的规定执行,7.1.3.2保护现有运行良好的生态沟渠排灌系统,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建设与管护成本等,确定适宜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材料。7.1.3.3采用土壤生物工程降低排水沟渠硬化程度;可采用卡扣式多孔型、菱形框格式混凝土或石头干4
NY/T 41532022
砌方式等,开展生态型排水沟渠建设,防止过度硬化;可建设两栖动物及水生生物应急通道。 7.1.3.4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宜优先用于营建河溪、沟渠、坑塘等两侧1m~4m缓冲带,以防治水土流 失,消减氮磷等污染负荷,提高生物多样性
7.1.4.1农田防护林建设应按照GB50817、GB/T30600的规定执行。 7.1.4.2应保护有年代的农田防护林、灌丛、植物篱,维系农田景观格局特征,提升视觉美感度, 7.1.4.3在满足防护林基本功能要求基础上,尽可能利用乡土植物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特征营建乔灌草结 合的防护林带,逐步更新单一树种和单一龄级的防护林,提升林带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7.1.4.4提高防护林、植物篱、水道自然驳岸、农田边界带等生态廊道的连接度,促进农田景观生态网络 建设。
7.1.5.1梯田建设应按照GB/T16453的规定执行。 7.1.5.2应保护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农田田和农田景观格局。 7.1.5.3宜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新建梯田田。建设由乡土植物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覆盖形成的田, 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可为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传粉昆虫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底护所。 7.1.5.4不宜在天敌、传粉生物等繁殖期实施刘割、杂草控制、农药和化肥施用等措施。在农田生物非繁 殖期,可采用每间隔2m~3m的方式分年度、分批次开展田植物刘割等管护
7.2农田生态景观营造
JGJ 113-2015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7.2. 1河溪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