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X/T 30-2021 自动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简介:
"QX/T 30-2021 自动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 是一份关于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的专业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在设计和建设自动气象站,特别是在场室部分的雷电防护标准和措施,以确保气象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雷电引起的设备损坏和人身安全。它可能包括对建筑物、设备的接地系统、防雷设施、数据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以满足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这份规范可能是由中国气象部门或相关机构制定,用于指导气象站的建设与运营。
QX/T 30-2021 自动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防护总体要求 雷电防护等级划分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雷电防护 自动气象站工作室雷电防护 地网 电涌保护器(SPD)的选择和使用 10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与维护 附录A(规范性)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修正值 参考文献
本文件接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章规则》的 本文件代替QX30一2004《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与QX30一2004相比,除结构调 生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标准性质,由强制性标准更改为推荐性标准; 将防护原则更改为防护总体要求(见第4章,2004年版的第4章); 删除了雷电防护区的划分(见2004年版的第5章); 修改了雷电防护等级的划分(见第5章,2004年版的第6章); 修改了观测场接闪器的基本要求(见6.1、6.2、6.3,2004年版的7.1); 增加了雷电防护滚球半径取值(见表1); 修改了观测场风塔和风杆防直击雷的部分内容(见6.4、6.5,2004年版的7.2); 修改了风传感器数据传输线的部分内容(见6.7,2004年版的7.4); 修改了设备及金属物等电位连接的部分内容(见6.8、6.9,2004年版的7.5); 修改了观测场电源线和数据线的部分内容(见6.10、6.11,2004年版的7.6、7.7、7.8); 增加了海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雷电防护装置要求(见6.12); 修改了工作室线缆和等电位连接的部分内容(见7.2、7.3、7.4,2004年版的9.2、9.3); 修改了地网设计(见8.1、8.2,2004年版的8.1、8.2); 修改了地网接地体的部分内容(见8.3、8.4、8.5,2004年版的8.3、8.4、8.5); 修改了接地电阻的部分内容(见8.6,2004年版的8.6); 增加了使用降阻剂、复合接地体等材料的要求(见8.7); 增加了海洋自动气象站地网设置要求(见8.8、8.9); 修改了供电线路SPD参数的部分内容(见9.3、9.4,2004年版的10.3); 修改了使用直流电源供电设备的SPD的部分内容(见9.6,2004年版的10.4); 修改了进人工作室的电子系统线路部分内容(见9.7、9.8,2004年版的10.5、10.6、10.7): 增加了海洋自动气象站电涌保护器要求(见9.10); 修改了雷电防护装置维护与管理人员要求(见10.1,2004年版的11.1); 增加了自动站新(改、扩)建和设备变更的相关要求(见10.2); 服务平 增加了检测项目的内容(见10.3); 增加了日常检查内容(见10.4); 增加了雷电灾害上报的要求(见10.5); 一增加了资料存档的要求(见10.6)。 青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重庆市防雷中心、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来 支术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气象服务有限公司、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深圳市安特博区 有限公司、重庆华云气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覃彬全、林涛、许伟、高燚、邵维明、聂晶、许道、曾武、陈皎、何静、花卫东、廖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基础数据标准 JGJT204-2010》QX/T30—2021
动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自动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总体要求、等级划分,观测场与工作室的雷电防护,地网,电 涌保护器(SPD)的选择和使用及其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与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自动气象站场室的雷电防护。 本文件不适用于浮标式自动气象站的雷电防护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214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21698 复合接地体技术条件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QX/T10.2一2018电涌保护器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QX/T104接地隆阻剂
GB50057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动气象站automaticweatherstation;AWs 能自动进行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处理、存储和传输的仪器。 [来源GB/T33703—2017,3.2] 3.2 自动气象站场室observationfieldanddutyofficeforAWs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和工作室的总称。其中观测场为安装自动气象站的场地,工作室为放置自动气 象站观测数据处理、传输系统等设备的建筑物。 服 [来源:GB/T31162一2014,3.1,有修改
GB 5UU57 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动气象站automaticweatherstation;AWs 能自动进行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处理、存储和传输的仪器。 [来源GB/T33703—2017,3.2] 3.2 自动气象站场室observationfieldanddutyofficeforAWS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和工作室的总称。其中观测场为安装自动气象站的场地,工作室为放置自动气 象站观测数据处理、传输系统等设备的建筑物。 [来源:GB/T31162一2014.3.1.有修改
4.1应依据自动气象站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和雷电活动情况,结合自动气象站的性 能特点进行系统设计;采用接闪、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综合布线、电涌保护和共用接地等措施,进行 综合防护。 4.2安装的雷电防护装置不应影响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和气象要素的观测 4.3自动气象站场室雷由防护装置的设计施工应与自动气象站场空的建设或改造同步进行
4.4互相连接的雷电防护装置宜使用同一材质,材型规格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第5章的规定。
6自动气象站观测场雷电防护
目动气象站设备均应处于直击雷防护区内;接闪器保护范围按滚球法计算,具滚球半径应按
表1自动气象站场室雷电防护滚球半径取值
6.2一级防雷自动气象站场室,在N,大于8的地区,宜在其观测场外架设独立接闪杆;接闪杆距观测 场不应小于3m,宜选择在雷暴主导路径上风向,高度不应低于观测场内风杆(塔)顶部的接闪杆。 6.3高山自动气象站宜在其观测场外围设置水平或其他形式的接闪器,并设置独立地网,地网与自动 气象站地网间隔不宜小于3m,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Q 6.4当观测场采用风塔时,应在风塔操作台北侧的护栏设置接闪杆,其顶部高出操作台底部3m。接 闪杆宜利用塔体作引下线,塔体底部与观测场地网在外环位置不少于2处做可靠电气连接,具体做法见 图1。
注1:LPZO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并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注2:LPZO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本区内的雷击电磁场强度没 有衰减。 注3:绝缘支杆为耐1.2/50μs冲击电压100kV,可选用胶木(以木粉为填料的酚醛塑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 的绝缘性,耐热、耐腐蚀,常用作电绝缘材料),
图1风塔直击雷防护及线缆敷设
当观测场采用风杆时,应在距风杆顶端向下200mm~300mm处设置接闪杆,接闪杆长度不应 1.5m,其与风杆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0mm。接闪杆引下线应沿风杆外壁或拉线敷设固定,引下 用耐1.2/50μ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电缆,电缆芯线的多股铜线截面积不小于50mm。弓 人地点应设置不少于一根垂直接地体,并
图2带拉线风杆直击雷防护及线缆敷设
图3自立式风杆直击雷防护及线缆敷设
6.6当辐射传感器等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时,应在其北侧按照6.5的要求增设接闪杆,使其处于直 击雷防护区内。 6.7风传感器数据传输线应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经风塔中心金属桥架(管)或沿风杆内壁敷设。风塔 中心金属桥架(管)应首尾电气贯通,并在风塔顶、底及每隔3m与塔本体等电位连接。当传输线无法敷 设在风杆(塔)内时,应将传输线穿金属管敷设,金属管首尾应电气贯通,如要求一端接地时,应采取双层 屏蔽,外屏蔽层应两端接地。 6.8观测场内预计安装集成硬件控制器、主采集器、分采集器、传感器、电源箱等设备的位置,应就近自 观测场地网引出预留接地端子。安装设备时,设备金属外壳及其金属支撑架应与预留接地端子可靠电 气连接,连接部位应做防腐处理。 6.9金属围栏、金属支柱、混凝土柱内的钢筋等金属物应形成整体电气连接,并就近与接地装置做等电 位连接,连接点间隔不宜大于18m。 6.10集成硬件控制器与(分)采集器或传感器之间的电源线、数据线应选用带屏蔽层的线缆,并穿金属 桥架(管)沿观测场电缆沟敷设.金属桥架(管)应首屋电气贯通.进出电缆沟处就近接地
6.11观测场至工作室的数据传输线应选用光纤或带有金属屏蔽层的线缆,光纤的金属挡潮层两端要 接地,电源线应选用屏蔽电缆;传输线与电源线应分别穿金属桥架(管)沿电缆沟理地敷设,金属桥架 管)应首尾电气贯通,进出场、室时就近与地网连接,长度超过2Vβm(为土壤电阻率数值,单位为欧姆 米)时应增加其接地点。传输线、电源线沿电缆沟埋设时等电位连接见图4。
图4传输线埋设及线缆等电位连接示例
5.12对于设置在海岸、岛礁、海上平台等进行海洋气象观测的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装置应满足下列 要求: 接闪器和引下线采用耐腐蚀性材料,宜采取适当的镀、涂表面的防腐蚀措施,优选316不锈钢; 注:当材质为铁或钢时,镀、涂材料不宜选用锌,以避免加速雷电防护装置的腐蚀DBJT 45∕T 020-2020 省水船闸设计指南,条件允许时,可选用镀层为高耐腐 蚀的金属,如镀石墨烯的铁, 连接材料选用具有电偶腐蚀相容性、接触腐蚀相容性等相容的材料
7直动气象站工作室雷电防护
7.1一级防雷自动气象站工作室所在建筑物的雷电防护设计应符合GB50057一2010第二类防雷建筑 物的要求,二、三级防雷自动气象站工作室所在建筑物的雷电防护设计应符合GB50057一2010第三类 防雷建筑物的要求。 7.2工作室内线路应根据线路性质、来源分别穿金属桥架(管)布设,布设时不宜形成环路,数据线与其 他管线、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2、表3的规定
图5自动气象站工作室内设备等电位连接示
a)电子设备接地示例
BS 5480-1990给排水用玻璃纤维加强塑料(GRP)管、接头及配件规范b)电子设备接地部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