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pdf简介: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pdf 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文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该文件详细规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旨在推动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该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对象: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办公、商业、教育、医疗等各类建筑。
2. 评价指标:涵盖节能与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材料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全面衡量绿色建筑的环保性能。
3. 评价方法:采用评分制,将各项指标划分为不同等级,根据总分确定绿色建筑的星级,星级越高,绿色建筑的性能越好。
4. 评价流程:从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程的评价和监督。
5. 重要性:该细则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pdf是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各环节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pdf部分内容预览: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 分; 2)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 得1分; 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 2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1分。
4.11居住区的夏季平均迎风面积比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表4.1.1居住区的夏季平均迎风面积比限值
住区的夏季平均迎风面
室外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和基本设置需满足以下规定: 1)计算区域:建筑迎风截面堵塞比(面积/迎风面计算区域截面积)小于4%;以 目标建筑(高度H)为中心,半径5H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域。在来流方向,建筑前方距离计 算区域边界要大于2H2017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重点高分笔记(57页),建筑后方距离计算区域边界要大于6H。 2)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 3)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高度区1.5m或2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或以上;重点 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或更高的网格内; 4)入口边界条件:入口风速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参考国内外标准以及我国研究 成里,建议不同地貌情况下入口梯度风的指数。取值如下表。
大气边界层不同地貌的α值
(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场地内1.5m高处的风速分布。 (2)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冬季室外活动区的风速放大系数。 (3)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模拟得到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楼层迎风面与背风面(或 主要开窗面)表面的压力分布。 对于不同季节,如果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可参考《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或当地 气象局历史数据),宜分析两种主导风向下的情况
【具体评价方式】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若只有一排建筑,本条第1款第2项直接 得1分。对于半下沉室外空间,此条也需进行评价。 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风环境模拟计算报告。 运行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风环境模拟计算报告,并现场核查是否全部按照设计要求进 行施工。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实测验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关 累计: 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10%, 得1分;达到20%,得2分; 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2 分。
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其遮阴措施包括绿化遮阴、 构筑物遮阴、建筑日照投影遮阴。建筑日照投影遮阴面积按照夏至日8:00~16:00内有4h 处于建筑阴影区域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计算。乔木投影按照树冠计算。设计时按照20年或 以上的成活乔木计算其树冠,或参考园林设计中的推荐计算方法。对于首层架空构筑物,架 空空间如果是活动空间,可计算在内。 如果综合各种效果,通过室外热环境的模拟计算,可以证明室外平均热岛强度≤1.5℃ 也可以得分。 为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报告要求如下: 1)气象条件:模拟气象条件可参照《中国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气象数据集》选取,值 得注意的是,气象条件需涵盖太阳辐射强度和天空云量等参数以供太阳辐射模拟计算使用; 2)风环境模拟:建筑室外热岛模拟建立在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的基础上,求解建筑室 外各种热过程从而实现建筑室外热岛强度计算,因而,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直接影响热
岛强度计算结果。建筑室外热岛模拟需满足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的要求。包括计算区域,模 型再现区域,网格划分要求,入口边界条件,地面边界条件,计算规则与收敛性,差分格式, 瑞流等; 3)太阳辐射模拟:建筑室外热岛模拟中,建筑表面及下垫面太阳辐射模拟是重要模拟 环节,也是室外热岛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模拟需考虑太阳直射辐射,太阳散射辐 射,各表面间多次反射辐射和长波辐射等。实际应用中需采用适当的模拟软件,若所采用软 件中对多次反射部分的辐射计算或散射计算等因素未加以考虑,需对模拟结果进行修正,以 满足模拟计算精度要求; 4)下垫面及建筑表面参数设定:对于建筑各表面和下垫面,需对材料物性和反射率、 透率,蒸发率等参数进行设定,以准确计算太阳辐射和建筑表面及下垫面传热过程; 5)景观要素参数设定:建筑室外热环境中,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重 大,需要模拟中进行相关设定。对于植物,可根据多孔介质理论模拟植物对风环境的影响作 用,并根据植物热平衡计算,根据辐射计算结果和植物蒸发速率等数据,计算植物对热环境 的影响作用,从而完整体现植物对建筑室外微环境的影响。对于水体,分静止水面和喷泉, 应进行不同设定。工程应用中可对以上设定进行适当简化。 输出结果: 建筑室外热岛强度模拟,可得到建筑室外温度分布情况,从而给出建筑室外平均热岛强 度计算结果,以此辅助建筑景观设计。然而,为验证模拟准确性,同时应提供各表面的太阳 插酷塑计量蔬拟结更建翁麦面
【具体评价方式】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查阅室外景观总平图、乔木种植平面图、构筑物设计详图(需含构筑物投影面 积值)、户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比例计算书;屋面做法详图及道路铺装详图;屋面、道路表 面建材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统计表。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核实各项设计措施的实施情况,审核建筑屋面、道 路表面建材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测试报告。
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 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3分; 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 (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3分; 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
为便于建筑使用者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在项目选址与场地规划中应重视建筑及场地与公 共交通站点的有机联系,合理设置出入口并设置便捷的步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如直接 通过架设天桥将建筑与公交站点相通,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将建筑室内空间与轨道交通站场 连通,设计专用的步行通道减少行人绕行、便捷地与城市道路的步行系统相连等。 交通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步行出行的平均速度为3km/h~5km/h,500m大约步行5min~
10min,是居民步行的可承受距离;800m大约步行8min~16min,是居民对轨道交通的可承 受距离。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场地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图(应标出场地到达公交站点 的步行线路、场地出入口到达公交站点的距离,包括建筑与公共交通站场连通的专用通道、 连接口等内容)。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应查阅竣工图、现场照片,并现场核查。
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评价分值为3分。
【条文说明扩展】 建筑场地内部的无障碍设计以及场地与外部人行系统的连接是目前无障碍设施建设的 薄弱环节。建筑作为城市的有机单元,其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无障碍系统,并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 【具体评价方式】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图、总图的竖向及景观设计文件。重点审查建筑的主要出入口 是否满足无障碍要求,场地内的人行系统以及与外部城市道路的连接是否满足无障碍要求。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应查阅峻工图、现场照片,并现场核查。场地内盲道的 设置可不作为审查重点,
【条文说明扩展】 建筑场地内部的无障碍设计以及场地与外部人行系统的连接是目前无障碍设施建设的 薄弱环节。建筑作为城市的有机单元,其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无障碍系统飞行区安全哨巡场业务外包项目,并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得3分: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3)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绿色建筑鼓励使用自行车等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设计安全 方便、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习惯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机动车停车除符合所 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外,还应统筹规划、合理设置、科学管理,并对人行、活动不产生 干扰且不占用人行及活动空间。鼓励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鼓励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延长车位占用时间,提高停车场所使用率。建设项目在 设计阶段就应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机动车停车场所,不挤占人行、活动空间。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图(注明自行车库/棚位置、地面停车场位置),自行车库/棚
及附属设施施工图,停车场(库)施工图,错时停车管理制度文件、地面交通流线分析图等。 自行车库(棚)的设置数量,应满足或高于规划条件中的要求,设置在地面的需设置遮阳篷。 机动车停车的数量和位置应满足规划条件的要求。 如规划条件中未要求设置自行车库/棚,且没有设置自行车停车库(棚)的,本条第1 款不得分。但对于不适宜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情况(例如山地城市),应提供专项说 明材料;经论证,确不适宜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本条第1款可不参评。 运行评价查阅峻工图,自行车停车设施、机动车停车设施现场照片及错时停车管理记录, 并现场核香。
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识
1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陕09J11 附属建筑 09系列建筑图集,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 1)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3)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4 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 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 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 服务功能: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