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df简介: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是中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交通运输部发布,属于交通运输行业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农村地区小交通量公路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提供了技术规范。
该标准涵盖了农村公路的各种类型,包括等级划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排水设施、沿线环境等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了公路的设计原则、设计参数、工程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验收标准等,以确保农村公路在满足基本通行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性、耐用性和安全性。
JTG 2111-2019标准的发布,对于提升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pdf部分内容预览: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
3村镇路段宜选择盖板边沟、暗埋式边沟等形式。 4边沟砌筑宜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可采用浆砌卵石、浆砌片石、现浇混凝 土或混凝土预制块等方式。浅碟形土质边沟可选用砂砾、石渣、卵石等当地材料 加固。 5边沟纵坡应结合路线纵坡、地形、土质、出水口位置等情况选定,宜与 路线纵坡一致且不宜小于0.3%。 6汇水面积较大、纵向边沟连续长度超过500m的路段,应设置排水设施将 水引流到路基之外。
《城市雕塑工程技术规程 JGJ/T 399-2016》7.0.3截水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结合地形条件及汀水面积等设置。 2截水沟断面形式及尺寸应结合设置位置、排水量、地形及边坡情况确定 3冲刷严重段落应进行加固
7.0.4受地下水影响的路堑路段可设置盲沟、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
7.0.6桥面排水应符合本标准第8.0.1条的规定,涵洞排水应符合本标准第 3.0.12条的规定,隧道排水应符合本标准第9.0.5条的规定,并做好结构物和 路基的排水衔接,
8.0.1桥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位宜选择河道顺直、水流稳定、河床地质良好的河段。 2桥涵结构形式应根据公路功能、通行能力和防灾减灾等需要,按照因地 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合理选用。 3桥梁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的桥型。 4桥面应有完善的防排水系统, 5桥涵设置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通航等条件,合理确定桥梁规模、基 础形式及埋置深度,加强桥涵结构及桥头引道路基的防护,提高抗冲刷、抗水毁 能力。 6改扩建工程应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合理利用既有桥梁。 8.0.2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不应低于公路一II级,
8.0.1桥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8.0.3设置人行道的桥梁应计入人群荷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梁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3.0kN/m²;桥梁计 算跨径大于或等于150m时,人群荷载标准值为2.5kN/m²;桥梁计算跨径大于 50m、小于150m时,可由线性内插得到人群荷载标准值。 2非机动车、行人密集的桥梁,人群荷载标准值应为上述标准值的1.15倍。 8.0.4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0.5m、0.75m、1.0m、1.25m、1.50m、2.0m、 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 40m、50m。
桥面人行道和护栏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
村镇路段桥梁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宽度宜为1m,大于1m时, 按0.5m的级差增加。 2设置人行道的桥梁,可通过路缘石等分隔设施将人行道与行车道进行分 离,路侧应设置护栏。 3路缘石高度可取用0.25~0.35m。
8.0.6桥涵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下列规
1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按1/50。 2小桥设计洪水频率按1/25。 3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设计洪水频率应参考当地水文要素,结合村镇发 展规划、排洪、泄洪等情况综合确定,不宜低于1/15。 4漫水桥的设计洪水频率,应根据容许阻断交通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桥梁 结构形式,水文情况,引道条件和对上、下游农田、村镇的影响等因素确定
8.0.7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关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设置人行道的四级公路(ⅡI类)桥面净宽不应小于4.5m。 2路、桥不同宽度间应顺适过渡。 3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安全设施等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8.0.8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航或流放木筱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或流放木筱的要求。 2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的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 定。 3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8.0.9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6%;小桥处纵坡应随 路线纵坡设计,且不得大于9%。 2对于易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宜适当减小。 3位于村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梁,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
4桥头两端引道的线形应与桥梁的线形相匹配。 8.0.10容许有限度的中断交通时,可设置漫水桥或过水路面。
3.0.11桥涵改扩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桥涵拼接新建部分应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 2对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宽利用的原有桥涵,应进行检测评估并满足原设计 荷载标准要求,其极限承载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后应满足现行标准要求。对 于不满足荷载标准要求,但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技术和其他因素暂不加固时 应限载通行。 3桥梁加宽宜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形式和跨径
排灌与周围灌溉系统衔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涵洞宜根据当地材料采用经济适用、方便施工与养护的圆管涵、盖板涵、 波纹管涵、拱涵等结构型式,跨径不宜小于0.75m。 2涵洞进出口工程应完善,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 3排水不畅路段,应通过增设涵洞等排水设施进行疏导
表8.0.13桥涵设计使用年限(年)
9.0.1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9.0.1隧道设计应付合下列规定: 1 隧道应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进行设计。 2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Ⅱ类)隧道宜采用中、短隧道。 3隧道选址应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场地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 贡、气象、地震等进行勘察,取得必要的勘察基础资料,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 4当路基中心开挖深度大于30m时,宜进行明挖与隧道方案的技术、经济 和环保论证,择优选定。 5四级公路(II类)隧道宜采用双车道。条件受限时,可采用单车道,长 不应大于500m。 6四级公路(1类)隧道应采用双车道。双车道隧道设计应执行《公路工 技术标准》(JTGBO1)四级公路隧道的规定。 7单车道隧道洞口两端应设置错车道,其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有效长 度不宜小于15m。长度大于250m的单车道隧道,宜在隧道中部设置错车道1处 8单车道隧道可根据需要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宜设置在排水沟上。 9隧道洞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表面应刻槽、压槽、拉毛或凿毛。 10有条件时隧道可设置照明,并选择经济、合理的照明及供电方式。未设 置照明的隧道应设置视线诱导设施
9.0.2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本标准第3.5.1条的规定,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 何部件侵入。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宽度应符合表9.0.2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
表9.0.2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单位:m)
1建筑限界高度H应为4.5m。 2路面横坡宜采用1.5%。 3单车道隧道路面横坡应为单向坡,建筑限界底边线应与路面重合。
1两隧道口之间应保证通视T/CEC 176-2018标准下载,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 2纵坡不应小于0.3%,不宜大于3%,困难路段不宜大于4%,但短于100m 的隧道可不受此限制。 3隧道内的纵坡宜设置为单向坡
1应根据隧道进出口地形及地质条件,结合环境保护,合理选择洞结构 形式。 2隧道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埋深、断面形状、施工条件 等因素,洞口段可采用整体式或复合式衬砌,洞身段可采用喷锚衬砌或复合式衬 砌。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使用。 3I、II级围岩的单车道隧道,洞身段可不进行衬砌,但应喷射水泥砂浆 作为保护层,必要时辅以局部锚杆支护。洞口段10m应进行衬砌,并应设置洞门 4单车道隧道衬砌可采用直墙式或曲墙式,设置人行道时宜采用直墙式。 不设置人行道的单车道隧道衬砌内轮廓可参考附录B
9.0.5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 寸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
建与改扩建方案的比选。
9.0.7单车道隧道口应设直停车1 禁止洞内错车的警告标志。 9.0.8隧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隧道内水沟、电缆沟槽、盖板 可更换部件设计使用年限应为30年,
9.0.8隧道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隧道内水沟、电缆沟槽、盖板 等可更换部件设计使用年限应为30年
10.0.1路线交义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I类)与公路相交时,应根据地形条件、 皮交公路的技术等级、交叉设计原则,选择合理的交叉方式。 2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类)与铁路、管线交叉时,应执行现行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关于四级公路与铁路、管线交叉的规定 3有条件时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Ⅱ类)及机耕路等宜适当归并后 再与公路交叉。被交道上交叉口设置间距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皮交公路的技不等级、交义设计原则,选择合理的交义方式。 2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I类)与铁路、管线交叉时,应执行现行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关于四级公路与铁路、管线交叉的规定。 3有条件时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Ⅱ类)及机耕路等宜适当归并后 再与公路交叉。被交道上交叉口设置间距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10.0.2与高速公路相交叉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10.0.3与一级公路相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 10.0.4与二、三、四级公路相交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地形条件有利时,可 采用立体交叉。 10.0.5无铺装路面公路与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公路交叉时,距被交路边线 0m~20m范围内应铺装相应路面。 10.0.6平面交叉宜正交,当需要斜交时,交叉角宜大于45°。 10.0.7平面交叉范围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交叉口范围内的路线宜采用直线。当需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 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交叉口范围内的四级公路(I类)、四级公路(II类)纵坡不宜大于3%, 难路段不宜大王6%
10.0.2与高速公路相交叉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10.0.3 与一级公路相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 10.0.4与二、三、四级公路相交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地形条件有利时,可 采用立体交叉。 10.0.5无铺装路面公路与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公路交叉时TB/T 3399-2015标准下载,距被交路边线 0m~20m范围内应铺装相应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