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5896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简介: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是一份详细的文档,它主要介绍了在公路建设中如何使用机制砂(即通过机械设备破碎的岩石或矿石)作为高强度混凝土的主要原料。这份技术指南可能涵盖了以下内容:

1. 机制砂的性质和特性:包括其颗粒形状、级配、强度、耐磨性、化学稳定性等方面,以及与天然砂的比较。

2. 混凝土生产技术:如何根据机制砂的特性调整混凝土的配比,保证其强度和耐久性。

3. 工程应用:针对公路工程的具体要求,如何设计和施工使用机制砂混凝土的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

*. 质量控制:如何进行混凝土的质量检测,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过程监控和成品性能评价。

5. 环保与可持续性:可能讨论机制砂的环保优势,如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案例分析:可能包含一些成功应用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的公路工程实例,供参考和学习。

这份技术指南对于公路工程的设计者、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份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

公路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8.*耐久性能和体积稳定性检验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

JZ/ZN 202103

GB∕T 3139-1982 玻璃钢导热系数试验方法附录A (规范性) 机制砂片状颗粒试验方法

a)鼓风干燥箱:能够使温度控制在(105土5)℃; 条形筛:筛框内径均为300mm,筛孔尺寸分别为0.8mm×15mm、间距1.5mm,1.*mm×15mm、 间距1.*mm,3.2mm×20mm,间距2mm; C 方孔筛:孔径为1.18mm,2.3*mm,*.75mm,9.50mm的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筛框内径 为300mm); d 电动摇筛机: e)天平:量程不小于2000g,感量不大于1g; f)塘瓷盆,毛刷等。

A.3.1按《建设用砂》(GB/T1**8*)规定进行取样,并将机制砂烘干。 A.3.2取烘干后冷却至室温的机制砂500g,将机制砂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方孔套筛(附筛 底)上,方孔套筛置于摇筛机上,然后进行筛分,机制砂分为3个粒径区:1.18mm~2.3*mm,2.3*mm~*. 75mm,*.75mm~9.50mm。 A.3.3将粒径区1.18mm~2.3*mm,2.3*mm~*.75mm,*.75mm~9.50mm的机制砂分别放入宽为0.8mm,1. 5mm,3.2mm的条形筛上分别进行筛分,各档筛分时间不宜小于10min,称取各条形筛筛下颗粒质量,并 累加得到机制砂片状颗粒总质量G。

A.*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计算

A.*.1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按式(A.1)计算,精确至0.1%

A.*.1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按式(A.1)计算,精确至0.1%;

G S = ×100% 500

Fs一片状颗粒含量,%; G一粒径1.18mm~9.5mm试样所含片状颗粒总质量,g。 *.2机制砂片状颗粒含量取2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平均值的20%,应追加测定一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值。

B.1结构物及施工概述

JZ/ZN 202103

砂高标号混凝土配合比

B.1.1结构物名称:现浇箱梁。 B.1.2环境:一般环境。 B.1.3施工工艺: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集中拌和,自卸式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保护层厚 度20mm,最小钢筋间距10cm。 3.1.*运输距离:2000m。

B.2 混凝土目标性能确定

B.2.1拌合物性能:根据结构类型特点、运输和浇筑方式等综合确定。设计落度定为200mm220mm、 扩展度≥350mm、落度经时损失小于等于20mm/h,以确保入模落度。 B.2.2力学性能:根据设计文件进行确定。抗压强度为C55,抗压弹性模量为3.55×10"MPa。 3.2.3耐久性能: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最大胶凝材料用量符合表17的规定,耐久性符合 设计文件要求。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掺加20%粉煤灰和10%矿渣粉。 B.2.*体积稳定性:无(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进行确定)。

052.5普通硅酸盐水泥,检测结果见表B.1,符

表B.1水泥的检测结果

B.2粉煤灰的检测结果

JZ/ZN 202103

表B.3机制砂的检测结果

且集料:某碎石加工场生产的5mm10mm、10mm20mmII类粗集料,级配中值合成比例20:80, 见表B.*,符合本文件第5.3节规定。

表B.*粗集料的检测结果

B.5外加剂的检测结果

B. *. 1 设计与计算

B. *. 1.1配制强度

式中: fcu.o一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u.k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0一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根据公式B.1计算:fm.=55+1.**5×*=**.9MPa

式中: feu,o一混凝土试配强度(MPa); fcu,k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0一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根据公式B.1计算:f0=55+1.**5×*=**.9MPa。

B. *. 1. 2 水胶比

验或参考表15,初选水胶比为0.32,符合耐久

B, *. 1.3用水量

根据经验或参考表15,初定用水量为152kg/m(包括减水剂中的水和机制砂、粗集料中所含的

参考表15,初定用水量为152kg/m(包括减水剂中的水和机制砂、粗集料中所含的水)

B.*.1.*胶凝材料用量

Mwo Mbo = W/B

Mbo = w( ( B. 2 W/B

JZ/ZN 202103

根据经验或参考表15,初定砂率为*1%。

B. *. 1. * 集料用量

3. *. 1. * 集料用量

Bs × 100 Mso + mso

式中: m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m); mg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粗集料用量(kg/m): ms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细集料用量(kg/m); mx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用水量(kg/m): mp一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m),本次计算取2*20kg/m; β一砂率(%) 根据公式B.*和B.7计算:机制砂用量m.o=735kg/m:粗集料用量m.o=1058kg/m

m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m); mg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粗集料用量(kg/m); ms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细集料用量(kg/m); m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用水量(kg/m); mep一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m"),本次计算取2*20kg/m; β:一砂率(%)。 根据公式B.*和B.7计算:机制砂用量mao=735kg/m;粗集料用量mgo=1058kg/m。

B.*.1.7外加剂掺量

ma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减水剂用量(kg/m): mbo一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用量(kg/m") β。一减水剂掺量,根据厂家建议掺量,初选减水剂掺量为1.2%。 根据公式B.8计算:ma=*75×1.2%=5.70kg/m。

B. *. 1. 8 确定初步配合比

B. *. 2 试验室试配与调整

B.*.2.1拌合物性能试配,过程如下:

JZ/ZN 202103

a 经检测混凝土落度195mm、扩展度3*0mm,符合设计要求,拌合物黏稠,流速较慢,初步考虑 用水量偏小。 b) 调整用水量为155kg/m,重新进行计算、试配,经检测落度为210mm、扩展度*25mm,拌合 物各项性能较好。 C 在上个配合比的基础上,砂率分别增减2%,检测结果发现增加2%砂率效果最佳(可继续增加 砂率进行试配)。 d 在增加2%砂率的基础上,分别改变粗集料合成比例为15:85和25:75进行试配,发现粗集料 合成比例15:85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最佳。 根据上述试配过程结果,将用水量为155kg/m、砂率为*3%、粗集料合成比例为15:85的配合 比作为试拌配合比。

B.*.2.2拌合物性能检验

拌配合比基础上水胶比分别减少和增力 10.02,砂率分别减少和增加1%,用水量与基准配合比相 配合比分别编号为1、2和3。各拌制*0L混凝土,进行拌合物性能检测,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 *、表B.7和表B.8所示,拌合物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

表B.*编号1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能

表B.7编号2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能

JZ/ZN 202103

表B.8编号3的材料用量和拌合物性能

B.*.2.3硬化混凝士力学性能检验

三组配合比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如表B.9所示。

表 B.9 力学性能

B.*.2.*配合比调整

拌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故不做调整。 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B. *.2. 5 确定试验室配合比

试验室配合比结果见表B.10

试验室配合比结果见表B.10

建筑电气安装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9页)表 B. 10混凝士配合比

.*.3配合比现场验证

按第*.2.*条执行,符合要求。

B.*.*工艺性试验验证

按第*.2.7条执行,符合要求,

按第*.2.7条执行,符合要求。

B.*.5配合比设计报告

GB/T 3701*-2018 电力用户需求响应节约电力测量与验证技术要求按第*.2.8条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