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CJJ 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880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 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标准。这份规范主要针对城镇供热(即城市集中供暖)的管网设计,提供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它涵盖了供热管网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管道布置、系统控制、维护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供热管网的合理、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

该PDF文件是该规范的官方完整版本,清晰无水印,包含了所有的技术规定和示例,是供热管网设计和施工人员的重要参考文献。它适用于城镇集中供热系统的设计、改造和扩建工作,对于保障冬季供暖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CJJ 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7.1.2生活热水热负荷开式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 计算:

力网供、回水温度;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供热介质温度 应取采暖期开始(结束)时的热力网供水温度。 2当热力网采用集中量调节时,承担采暖、通风、空调热 负荷的热力网供热介质温度应取相应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 力网供、回水温度;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供热介质温度 应取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 3当热力网采用集中“质一量”调节时,应采用各种热负 荷在不同室外温度下的热力网流量曲线叠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 为设计流量。 7.1.5计算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时,当生 活热水换热器与其他系统换热器并联或两级混合连接时,仅应计 算并联换热器的热力网流量;当生活热水换热器与其他系统换热 器两级串联连接时,热力网设计流量取值应与两级混合连接时 相同。 7.1.6计算热水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时,生活热水设计热负 荷应取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计算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流量 时,生活热水设计热负荷应根据生活热水用户有无储水箱按本 规范第3.1.6条规定取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或生活热水最大热 负荷。 7.1.7蒸汽热力网的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的最大蒸汽流量之 和乘以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计流量 应考补偿管道热损失产生的凝结水的蒸汽量。 7.1.8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的设计流量乘以用

力网供、回水温度;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供热介质温度 应取采暖期开始(结束)时的热力网供水温度。 2当热力网采用集中量调节时,承担采暖、通风、空调热 负荷的热力网供热介质温度应取相应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 力网供、回水温度;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力网供热介质温度 应取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热力网供水温度。 3当热力网采用集中“质一量”调节时,应采用各种热负 荷在不同室外温度下的热力网流量曲线叠加得出的最大流量值作 为设计流量。

7.1.5计算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时,

舌热水换热器与其他系统换热器并联或两级混合连接时,仅应计 并联换热器的热力网流量;当生活热水换热器与其他系统换 两级串联连接时HG/T 20638-2017标准下载,热力网设计流量取值应与两级混合连接日 同。

荷应取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计算热水热力网支线设计 时,生活热水设计热负荷应根据生活热水用户有无储水箱 规范第3.1.6条规定取生活热水平均热负荷或生活热水量 负荷。

7.1.7蒸汽热力网的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的最大汽

和乘以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当供热介质为饱和蒸汽时,设 应考虑补偿管道热损失产生的凝结水的蒸汽量。

7.1.8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的设计流量

7.2.1 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

7.2.1 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确定供热系统的管径及热源循环水泵、中继泵的流量和 扬程;

的资用压头系统不超压、不汽化、不倒空; 3进行事故工况分析; 4必要时进行动态水力分析。 7.2.2水力计算应满足连续性方程和压力降方程。环网水力计 算应保证所有环线压力降的代数和为零。 7.2.3当热水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应按热源投产顺序 对每个热源满负荷运行的工况进行水力计算并绘制水压图。 7.2.4热水热力网应进行各种事故工况的水力计算,当供热量 保证率不满足本规范第5.0.9条的规定时,应加大不利段干线的 直径。 7.2.5对于常年运行的热水供热管网应进行非采暖期水力工况 分析。当有夏季制冷负荷时,还应分别进行供冷期和过渡期水力 工况分析。 7.2.6蒸汽管网水力计算时,应按设计流量进行设计计算,再 按最小流量进行校核计算,保证在任何可能的工况下满足最不利 用户的压力和温度要求。 7.2.7蒸汽供热管网应根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确定 的允许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 7.2.8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供热系统除进行静态水力分析外, 还宜进行动态水力分析: 1具有长距离输送干线; 2 供热范围内地形高差大; 3系统工作压力高; 4 系统工作温度高; 5系统可靠性要求高。 7.2.9动态水力分析应对循环泵或中继泵跳闸、输送干线主阀 门非正常关闭、热源换热器停止加热等非正常操作发生时的压力 舜变进行分析。

7.2.5对于常年运行的热水供热管网应进行非采暖期水力

分析。当有夏季制冷负荷时,还应分别进行供冷期和过渡期 工况分析。

7.2.6蒸汽管网水力计算时,应按设计流量进行设计计算

按最小流量进行校核计算,保证在任何可能的工况下满足最 用户的压力和温度要求。

2.7蒸汽供热管网应根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确定 允许压力降选择管道直径

7.2.7蒸汽供热管网应根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

7.2.8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供热系统除进行静杰水力分析外

还宜进行动态水力分析: 1具有长距离输送干线; 供热范围内地形高差大; 3 系统工作压力高; 系统工作温度高; 5 系统可靠性要求高。 7.2.9 动态水力分析应对循环泵或中继泵跳闻、输送干线主阀 门非正常关闭、热源换热器停止加热等非正常操作发生时的压力 瞬变进行分析。 7.2.10动态水力分析后,应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下列相应的主要

7.2.10动态水力分析后,应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下列相应的 安全保护措施:

1 设置氮气定压罐; 2 设置静压分区阀; 3 设置紧急泄水阀; 4 延长主阀关闭时间; 5.循环泵、中继泵与输送干线的分段阀连锁控制; 6 提高管道和设备的承压等级; 7 适当提高定压或静压水平; 8 增加事故补水能力。

.3.1供热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按表7.3.1选取。

7.3.1供热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按表7.3.1选

表 7.3. 1 供热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

对现有供热管道进行水力计算,当管道内壁存在腐蚀现象 时,宜采取经过测定的当量粗糙度值。 7.3.2确定热水热力网主于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 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主干线比摩阻可采 用30Pa/m~70Pa/m。 7.3.3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 供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支干线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 m,连接一个热力站的支线比摩阻可大于300Pa/m。 7.3.4蒸汽供热管道供热介质的最大允许设计流速应符合表 7. 3. 4 的规定,

DB12/T 609-2015标准下载7. 3. 4 的规定

表7.3.4蒸汽供热管道供热介质最大允许设计流速

7.3.5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管网起点压力应采用供 热系统技术经济计算确定的汽轮机最佳抽(排)汽压力。 7.3.6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在技术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热力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宜采用较高值。 7.3.7蒸汽热力网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取100Pa/m。 7.3.8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7.3.8 取值。

3.8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

7.4.2热水热力网的回水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超过直接连接用户系统的允许压力; 2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7.4.3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 力,静态压力应符合卡列规定: 1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kPa~50kPa 的富裕压力: 2与热力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应充满水; 3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允许压力。 7.4.4开式热水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时,回水压力不应低于直 接配水用户热水供应系统静水压力再加上50kPa。 7.4.5热水热力网最不利点的资用压头,应满足该点用户系统 听需作用压头的要求。 7.4.6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定 压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宜设在热源 处。当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全系统应仅有一个定压点起 作用,但可多点补水。 7.4.7热水热力网设计时,应在水力计算的基础上绘制各种主 要运行方案的主干线水压图。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还应绘制必 要的支干线水压图。 7.4.8对于多热源的热水热力网,应按热源投产顺序绘制每个 热源满负荷运行时的主干线水压图及事故工况水压图。 7.4.9中继泵站的位置及参数应根据热力网的水压图确定。 7.4.10蒸汽热力网,宜按设计凝结水量绘制凝结水管网的水 压图。

1.4.6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玉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宜设在热 处。当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全系统应仅有一个定压点 作用,但可多点补水,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8年版)--第七章 技术规范(交通运输部)1 各种运行工况的最高工作压力; 2 地形高差形成的静水压力; 3事故工况分析和动态水力分析要求的安全裕量。

1循环水泵的总流量不应小于管网总设计流量,当热水锅 炉出口至循环水泵的吸人口装有旁通管时,应计人流经旁通管的 流量; 2循环水泵的扬程不应小于设计流量条件下热源、供热管 线、最不利用户环路压力损失之和; 3循环水泵应具有工作点附近较平缓的“流量一扬程”特 性曲线,并联运行水泵的特性曲线宜相同; 4循环水泵的承压、耐温能力应与供热管网设计参数相 适应; 5应减少并联循环水泵的台数;设置3台或3台以下循环 水泵并联运行时,应设备用泵;当4台或4台以上泵并联运行 时,可不设备用泵; 6多热源联网运行或采用集中“质一量”调节的单热源供 热系统,热源的循环水泵应采用调速泵。 7.5.2热力网循环水泵可采用两级串联设置,第一级水泵应安 装在热网加热器前,第二级水泵应安装在热网加热器后。水泵扬 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级水泵的出口压力应保证在各种运行工况下不超过 热网加热器的承压能力; 2当补水定压点设置于两级水泵中间时,第一级水泵出口 压力应为供热系统的静压力值; 3第二级水泵的扬程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7.5.1条第2款 计算值扣除第一级泵的扬程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