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22/JT 139-201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DB22/JT 139-201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是一个地方标准,由中国北京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局发布。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建筑基坑工程的监测技术,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监测报告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等方面。
"DB22/JT 139-2015"主要针对的是建筑工程中,尤其是大型或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期间的安全监测,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它涵盖了对基坑边坡稳定性、地面沉降、地下结构的变形、周边建筑物的位移等关键因素的监测要求,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个规程对于设计、施工、监理和监管单位在基坑工程中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是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的重要技术依据。
DB22/JT 139-2015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表6.2.1水平位移测量精度要求(mm)
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 为点位中误差的1/2; 2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 先按照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
6.2.2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行一次布网(有条
的可以与地方平面座标系统联测):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GNSS网、单 一导线或导线网、边角网和视准轴线等形式。当采用基准线控制时,轴线 上必须设置检核点。 6.2.3除一级水平位移监测网需经专门设计论证外,对于二~四级水平
DLT 5181-2017标准下载1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中未考虑基线边长误差
注:1C1、C2为导线类别系数。对于附和导线,C1=C2=1;对于单一导线,C1=1.2, C2=2。对于导线网,导线总长系指附和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 C1≤0.7, C2=1。 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考虑另行设计: 1)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中规定时; 2)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与表中规定相差较大时。 .4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法、投点法、 可线偏移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 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方向线偏移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 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
.3.1围护桩(墙)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管线和邻近建筑的竖向 立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6.3.1确定。
表6.3.1竖向位移测量精度要求(mm)
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 差中误差。
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
1竖向位移监测网中,各监测点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一次布设成 团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2竖向位移监测网共分四个等级,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3.3的规 定。
6.3.3竖向位移监测网水准测量限差(mm)
注:表中n为测站数。
3竖向位移监测网宜采用国家高程系统,与国家高程系统联测精 不应低于四级水准测量要求,
.3.4竖向位移监测网施测应符合下列要
表6.3.4竖向位移监测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注: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最短视线长度不宜小于3m,视线高度应不低于0.6m。
司一尺面的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 差的限差。 2竖向位移监测网应在基准点稳定后方可开始施测,稳定期不宜少 于15天。 3竖向位移监测网应取连续三次观测的平均值作为基准点高程值。 4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作竖向位移监测时,宜采用0.5”~1”级 的全站仪和特制牌,用中间设站、不量仪器高的前后视观测方法,并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的中相关规定
6.4.1裂缝监测内容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 必要时还包括深度。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 6.4.2 裂缝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摄影测量等方法进行。 1 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理埋标志,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 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 2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3裂缝深度量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6.4.3对于缝纹清晰的裂缝,现场设置量测基准线,观测时沿量测基准 线放置比照尺,与裂缝共同摄像后,在计算机中参照比照尺的比例计算; 应尽量采用畸变影响较小的图像中部观测。 6.4.4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 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 心。 6.4.5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
5.4.5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 于1mm
6.5.1建筑物倾斜监测一般需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 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 6.5.2根据观测对象、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的不同,可分别选用经纬仪 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吊垂球法、激光铅直仪法、水准测量以 及倾剑仪测记笙方注
6.5.3基础沉降差可按本规程6.3节有关规定测定,对已埋设在基础
的监测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所测定的沉降差,可换算求得倾斜度及倾 方向,
6.5.4建筑物倾斜监测精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
6.6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5.6.1围护墙体或坑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测斜仪测量, 在墙体或土体中预理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的水平位移,即侧 向变形
.6.3测斜管宜采用PVC工程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直径宜为 5mm~90mm,管内应有两组相互竖向的纵向导槽。 .6.4测斜管埋设可采用钻孔法;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排桩、SMW 二法桩等围护结构中宜采用绑扎法、钢抱箍法等。
1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 曹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应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 2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墙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土层的深度;当 以下部管端作为位移基准点时,应保证测斜管进入稳定土层2m~3m。 3埋设时测斜管应保持竖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
4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 6.6.6 测斜管埋设后应在基坑开挖至少2天前测定侧向变形初始值。 6.6.7 深层侧向变形测试时,应下列要求进行: 1测斜仪探头应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待稳定10~15分钟,探头接 近管内温度后再量测,自下而上以0.5m或1m为间隔,逐段测出需量测 方向上的位移。 2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 6.6.8深层水平位移计算时应确定基准点,基准点可设在测斜管的顶部或 底部。各量测段水平位移值按式(6.6.8)计算:
式中△X, 从管口下第n个量测段处水平位移值(mm) 1一 量测段长度(mm) αi一一从管口下第i个量测段处本次测试倾角值 αio一从管口下第i个量测段处初始值测试倾角值 Xo一实测管口水平位移(mm),当采用底部作为起算点时,Xo=0。 6.6.9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相对基准点时,每次监测均应测 定孔口坐标的变化。
6.7围护体系内力监测
6.7.1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 设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适用于对支撑、围护墙、立柱、围等的 力监测。
6.7.2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或
6.7.3 围护墙内力、立柱内力、围標内力宜在围护墙、立柱、围標钢筋
笼制作时【6层】5587.6平米混凝土框架结构商务中心(含计算书、建筑结构图),在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进行测定。围内力亦可在围内
设混凝土应变计进行测定。 6.7.4应变计或应力计导线应通过钢筋笼引至地面,每个导线应做好标 记,导线端部应做好防护措施。 6.7.5围护结构内力监测值应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对钢筋混凝土支撑 尚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裂缝开展的影响。 6.7.6应力计或应变计可采用电阻应变片、振弦式传感器,量程宜为设 计值的2倍,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精度不宜低于0.5%F·S。 6.7.7内力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取开挖前连续2天测 定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6.8.1 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 6.8.2 土压力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2倍 2 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3 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4 应选择匹配误差较小的土压力计。 6.8.3 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理埋入式或边界式(接触式)。理设时应符合 下列要求: 1受力面与所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2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 3采用钻孔法理埋设时,填充料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 围岩土体保持一致。 4连接电缆应按一定线路集中于导线箱内,并编制完整的埋设记录 6.8.4土压力计理设以后应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至少经过1 司时间的监测读数基本稳定后,取3次测定的稳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压力计 的初始读数。 6.8.5当采用振弦式土压力计时,土压力值可按式(6.8.5)计算,监测
6.8.5当采用振弦式土压力计时,土压力值可按式(6.8.5)计算,监 值精度为土1kPa
率计或应变计量测,适用于量测不同深度处土中的孔隙水压力。 6.9.2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 之和的2倍。 2 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3 稳定性强、坚固耐用、防水性能好,并具有抗震和抗冲击性能 6.9.3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 6.9.4 孔隙水压力计应在基坑降水前2~3周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 求: 1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 2检查核对孔隙水压力计的出厂率定数据,整理压力一频率(或压 力一电阻)曲线,并用回归方法计算各孔隙水压力计的标定系数,提供不 司压力的标定曲线。 3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6.9.5 采用钻孔法理设孔隙水压力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 钻孔直径宜为110mm~130mm,钻孔应圆直、干净;不宜使用泥 浆护壁成孔。 2观测段内应回填透水填料,并用干燥膨润土球封孔。 3当一孔内埋设多个孔隙水压力计时,其间隔不应小于1m,并采 取措施确保各元件间的封团隔离。
6.9.6孔隙水压力计理设后应量测孔隙水压力初始值,且宜逐日定
《标称电压1000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 第1部分:总则 GB/T 11024.1-2010》.11.1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应符合表 6.11.1 的要求。
6.12.1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要求(mn
5.11.2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 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 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