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完整双页扫描、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全称是《地铁设计规范》。该规范于2013年发布,主要用于指导地铁工程的设计工作,包括地铁线路、车站、隧道、车辆基地、通信、信号、供电、给排水、环境与设备、防灾减灾等多个方面的设计要求和规定。它对地铁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环保性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确保地铁系统的高效、可靠和可持续运行。
该PDF文件是该规范的官方文本,通常包含详细的规定、图例、计算方法等内容,以供工程设计人员、审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由于是扫描版,可能会有双页格式,清晰度和无水印的要求则取决于原始文件的质量。请注意,这个文件可能需要特定的权限或购买才能获取。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完整双页扫描、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5.4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
5.4.1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 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除外)。 5.4.2强、弱电设备应分别布置在线路两侧,必须布置在同侧 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弱电干扰距离的规定。区间内的各种 管线布置宜保持顺直。 5.4.3单渡线区域的道岔转辙机,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交叉渡 线区域的道岔转辙机,其中一组宜布置在两线之间,另一组宜布 置在线路外侧,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站建设规范 QX/T329-2016》5.4.4区间隧道内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行车方间右侧宜布置弱电设备和管线,行车方向左侧宜 布置强电设备和管线。当区间隧道设有疏散平台时,平台宜设在 行车方向左侧,消防设备、排水管宜布置在行车方向右侧;不设 置疏散平台时,消防设备、排水管以及维修播座箱,宜布置在行 车方向左侧: 2疏散平台上方应保持不小于2000mm的疏散空间; 3射流风机宜布置在隧道侧墙上部; 4各种隔断门门框外应预埋套管,每侧套管埋设宽度不宜 大于500mm 5采用集中供冷方式时,区间隧道内的冷冻水管宜布置在 行车方向右侧; 6当接触网(轨)隔离开关安装在轨道区时,隧道建筑限 界必要时应予加宽,并应留出周边管线安装空间。
5.4.5高架区间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采用车辆侧门疏散模式时,双线高架区间宜在两线间 设置疏散平台。弱电和强电设备宜分开布置在两线之间和两线 外侧; 2信号机宜安装在两线外侧
5.4.6车站范围内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岛式车站的广告灯箱、信号机和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 对侧,强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板下的结构墙上; 2侧式车站的广告灯箱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信号机宜布置 在站台侧,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内电缆通道中,强电电缆宜布 置在站台板下的结构墙体外侧
6.1.1地铁线路应按其运营中的功能定位,分为正线(干线与 支线)、配线和车场线。配线应包括车辆基地出人线、联络线、 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 6.1.2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依据线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地位和客流特 征、功能定位等,确定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 2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当有条件 时,也可根据需要在两条正线之间或一条线路上干线与支线之 间,组织共线运行: 3支线在干线上的接轨点应设在车站,并应按进站方向设 置平行进路:接轨点不宜设在靠近客流大断面的车站:
4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 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5地铁线路应符合运营效益原则,线路走向应符合城市客流 走廊,应有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大型客流点的支撑; 6地铁选线应符合工程实施安全原则,宜规避不良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地段,并宜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宜保护文物和重 要建、构筑物,同时应保护地下资源; 7地铁线路与相近建筑物距离应符合城市环境、风景名胜 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地上线必要时应采取针对振动、噪声、景 观、隐私、日照的治理措施,并应满足城市环境相关的规定;地 下线应减少振动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6.1.3线路起、终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起、终点车站官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并宣预留
公交等城市交通接驳配套条件: 2线路起、终点不宜设在城区内客流大断面位置;也不宜设 在高峰客流断面小于全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1/4的位置; 3对穿越城市中心的超长线路,应分析运营的经济性,并 应结合对全线不同地段客流断面和分区OD的特征、列车在各区 间的满载率和拥挤度,以及建设时序的分析,合理确定线路运行 的起、终点或运行的分段点; 4每条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也可按每个交路运行不大于 1h为目标。当分期建设时,初期建设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5km 5支线与干线贯通共线运行时,其长度不宜过长。当支线 长度大于15km时,宜按既能贯通、又能独立折返运行设计,但 应核算正线对支线客流的承受能力,
6.1.4车站分布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分布应以规划线网的换乘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点为 基本站点,结合城市道路布局和客流集散点分布确定; 2车站间距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地区宜为1km;在城 市外围区宜为2km。超长线路的车站间距可适当加大; 3地铁车站站位选择,应结合车站出人口、风亭设置条件 确定,并应满足结构施工、用地规划、客流疏导、交通接驳和环 境要求。
6.1.5换票车站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换案站的规划与设计,应按各线独立运营为原则,宜采 用一点两线形式,并宜控制好换乘高差与距离;当采用一点三线 换乘形式时,宜控制层数,并宜按两个站台层设置;一个站点多 于三条线路时,其换乘形式应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 2换乘车站应结合换乘方式,拟定线位、线间距、线路坡 度和轨面高程;相交线路邻近一站一区间宜同步设计; 3当换乘站为两条线路采用同站台平行换乘方式时,车站 线路设计应以主要换乘客流方向实现同站台换乘为原则; 4当多条线路在中心城区共轨运行并实行换乘时,接轨
(换乘)站应满足各线运行能力和共轨运行总量需求,并应符合 6.1.2条第三款的规定,确定线路配线及站台布置
6.1.6线路数设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敷设方式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地理环境条件,因 地制宜选定。在城市中心区宜采用地下线;在中心城区以外地 段,宜采用高架线;有条件地段也可采用地面线: 2地下线路埋设深度,应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以及降道形式和施工方法确定:除道顶部微土厚度应满足地面续 化、地下管线布设和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等要求; 3高架线路应注重结构造型和控制规模、体量,并应注意 高度、跨度、宽度的比例协调,其结构外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高层民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有关规定,高架线应减小对地 面道路交通、周围环境和城市景观的影响; 4地面线应按全封闭设计,并应处理好与城市道路红线及 其道路断面的关系,地面线应具备防滤、防洪能力,并应果取防 侵入和防愉盗设施
6.2.1平面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Va = 3. 91 VR (km/h)
Va.s = 4. 08 /R (km/h)
3)在车站正线及折返线上,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为 0.3m/s²。当曲线超高为15mm时,最高速度限制应 按下式计算,且分别不应大于车站允许通过速度或道 盆侧向允许速度
Vaa = 2. 27 /R (km/h
(6. 2. 13]
4折返线、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除道岔 区外,可设在曲线上,并可不设缓和曲线,超高应为0mm~ 15mm。但在车挡前宜保持不少于20m的直线段:
5圆曲线最小长度,在正线、联络线及车辆基地出人线上,续表6.2.2A型车不宜小于25m,B型车不宜小于20m;在困难情况下,不75706560得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车场线不应小于3m;3580603040302520206新建线路不应采用复曲线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2019,在困难地段,应经技术经济600201201208570比较后采用。复曲线间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其长度不应小于550403520m,并应满足超高顺坡率不大于2%的要求。6.2.2缓和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路平面圆曲线与直线之间应设置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500曲线;2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列车通过速度,以及曲450线超高设置等因素,按表6.2.2的规定选用;表 6. 2. 2线路曲线超高一缓和曲线长度400RV10095807570656055504540351530252020205540300K3020241515101010300353025202010250260200120120注:R为曲线半径(m);V为设计速度(km/h);L为缓和曲线长度(m);为超高值(mm)。3缓和曲线长度内应完成直线至圆曲线的曲率变化,应包括轨距加宽过覆和超高速变:4当圆曲线较短和计算超高值较小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曲线超高应在贯曲线外的真线段内完成递变。206.2.3曲线间的夹直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201正线、联络线及车辆基地出人线上,两相邻曲线间,无超高的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按表6.2.3确定;3738
1车站宜布置在织断面的凸型部位上,可根据具体条件, 按节能坡理念,设计合理的进出站坡度和坡段长度; 2车站站台范围内的线路应设在一个坡道上,坡度宜采用 2%。当具有有效排水措施或与相邻建筑物合建时,可采用平坡; 3具有夜间停放车辆功能的配线,应布置在面向车挡或区 间的下坡道上,隧道内的坡度宜为2%,地面和高架桥上坡度不 拉大于1.5% 4道岔宜设在不大于5%的坡道上。在困难地段应采用无 昨道床,尖轨后端为固定接头的道岔,可设在不大于10%的坡 道上; 5车场内的库(棚)线宜设在平坡道上,库外停放车的线 路坡度不应大于1.5%,咽喉区道岔坡度不宜大于3.0%。。
6.3.3坡段与竖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线路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长度,并应满足相竖 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小于50m的要求; 2两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2%时,应设圆曲 线型的紧曲线连接,竖曲线的坐径不应小于表6.3.3的规定:
GB 12108-1989 镀锌电焊网表6.33聚曲线半径(m)
和区间联络通道位置结合,当排水管采用竖井引出方式时,地面 应具有竖井实施条件。 6.3.6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或超高顺坡段在有碑道床地段不得重 叠。在无砾道床地段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叠时,每条钢轨的超高 最大顺坡率不得大于1.5%
6.4.1联络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