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220-2020 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DB33/T 1220-2020 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标准编号:DB33/T 1220-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5810
免费资源

DB33/T 1220-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3/T 1220-2020 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简介:

"DB33/T 1220-2020 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是一份技术规程,由中国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发布。这份规程详细规定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在设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操作规范和管理措施。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供水管网的运行状态、水质、流量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以提升供水效率,保障供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调度。该规程旨在指导和规范此类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以确保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符合安全、可靠、高效的标准。

DB33/T 1220-2020 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Contents1General provisions2Terms(2)3Basic requirements(4)4Data acquisition and storage(5)4.1General requirements(5)4. 2 Data acquisition(5)4.3Data storage(7)5Analysis and management(9)5. 1General requirements(9)5. 2Early warning managemen(9)5. 3 Leakage management(10)5.41 Pressure management(10)5. 5Water quality management(11)5. 6Network construction management(11)5. 7Operation management(12)5. 8 Emergency management(12)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securit(14)6. 1General requirements(14)6.2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14)6. 3 Security management(14)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17)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8)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9):2·

1.0.1为规范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应用,提 高应用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可靠、运行经济和管理方便,制定本 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浙江省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 统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分析与管理和运行维护与安全。 1.0.3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 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将城镇和农村的供水管网相联通,实现城镇和农村联网供 水,包括水厂出厂干管至城镇和农村用户进水管之间的公共供水 管道及其附属设备与设施,简称供水管网

通过部署在供水管网上的具有一定感知、计算、执行和通信 等能力的各种设备,获得供水管网的运行状态或对供水管网中的 设备进行调控,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 现人与物通信、物与物通信的网络

GB 16670-2006 柜式气体灭火装置2.0.3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网络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 据、管网数据、基础地形图数据和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 源,实现对供水管网各种设施和城乡基础地形数据管理的一种综 合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2.0.4供水管网SCADA系统

应用于供水管网的计算机远程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是对供 水管网中监测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本地或远程自动控制,并 为安全生产、调度、管理和故障诊断提供必要和完整数据的 系统。

2.0.5供水管网动态

system 基于供水设施的特性数据、属性数据及监测数据,实现供水 管网水力和水质的在线模拟,并应满足供水工程应用要求的 。

3.0.1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由数据采集与存储子系统、 分析与管理子系统和运行维护与安全子系统构成。 3.0.2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建设或升级改造应保证城纟 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0.3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应按照“总体规划、分步 实施”的原则,进行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建设。 3.0.4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应用时,应将城乡分散和独立 的管理模式整合为集约和联网的管理模式

4.1.1数据采集与存储子系统应具备对供水管网监测数据进行 收集、存储、处理、抽取和传播等功能,并应通过数据接口与其 他子系统连接。

他子系统连接。 4.1.2数据采集与存储子系统应包含供水管网SCADA系统所采 集的数据和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 4.1.3城镇和农村供水管网SCADA系统的整合应符合下列 规定:

4.1.2数据采集与存储子系统应包含供水管网SCADA系统所采

1实时监控范围应覆盖整个供水管网和管道附属设施、增 压泵站、清水池及水厂出水泵站等; 2实时监测供水管网的压力、水质和流量。 4.1.4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B/T18578的规定 4.1.5供水管网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应统筹考虑农村供水管网的 特征、运行状态和管理现状。 4.1.6供水管网信息数据管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 管网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LL207 的规定,

4.2.1数据采集应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应利用各类网络和技术实现终端及节点的自身定位和位 置信息的发送; 2应利用传感器节点、各类网络和技术获取供水管网系统

及设备的信息数据来进行互联互传: 3应实现现场级的分布式数据处理和设备协同控制: 4应具有扩展性,适应供水管网物联网终端及节点数量和 种类的增加。 4.2.2应对供水管网运行管理所需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包括下 列参数和运行状态: 1出厂水和供水管网各监测点处的压力、流量和水质: 2送水泵站、加压泵站和二级供水泵站的机泵开停、流量 和压力; 3 远控阀门的启闭度、流量和阀门前后的压力。 4.2.3 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宜设置在下列位置: 1 供水管网末稍、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点、供水条件最不利 点和低压区; 2 多水源供水管网的分界线附近: 3 人口密集区域和压力较易波动的集中大量用水区域; 4 大用户和有特定用水要求的用户; 5 农村集中供水接人点; 6 供水管网动态校核需部署的压力监测点。 4.2.4 供水管网流量监测点宜设置在下列位置: 出厂水、供水干管以及枝状供水管网上: 2小区人口、大用户和有特定用水要求的用户区域; 3 农村集中供水接入点: 4 供水管网动态校核需部署的流量监测点。 4.2.5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点应监测余氯和浊度等指标,监测点 宜设置在下列位置: 1 出厂水; 2 用水量小或水龄长的区域; 31 供水管网末梢; 4 多水源的供水分界线:

及设备的信息数据来进行互联互传: 3应实现现场级的分布式数据处理和设备协同控制: 4应具有扩展性,适应供水管网物联网终端及节点数量和 种类的增加。 4.2.2应对供水管网运行管理所需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包括下 列参数和运行状态: 1出厂水和供水管网各监测点处的压力、流量和水质: 2送水泵站、加压泵站和二级供水泵站的机泵开停、流量 和压力; 3远控阀门的启闭度、流量和阀门前后的压力

4.2.3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宜设置在下列位置,

5农村集中供水接入点; 6人口密集区域、大用户、大学或其他对水质要求高的 区域。 4.2.6供水管网压力、流量和水质监测应采用在线监测设备和 实时数据传输技术,宜每5min~15min保存一次数据。 1.2.7在供水管网分界线处宜采用具有双向计量功能的流量 仪表。

4.3.1数据存储应具有供水管网物联网综合数据仓库,汇总存 储和管理所采集的数据,并可根据业务需求弹性扩展

1数据服务器应提供支持业务所需的存储量和运行环境, 具备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与分析能力:硬件性能应满足设备及用 户对响应速度的需求:应采用分布式架构; 2应配置防火墙、堡垒机及反向代理服务器,将数据主机 与外部隔离,并应对接入数据进行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认证: 3应具备岩机恢复机制,采用群集、元余及备份技术,在 发生硬件、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或网络故障时可快速恢复正 常运行; 4宜采用弹性网络宽带资源配置,并应满足设备的数据传 输及用户查询和操作的及时性要求。

1应具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可检索和扩展,数据接口 宜采用WebServices形式 2应具有数据备份和加密等功能 4.3.4 监测数据存储前应进行诊断,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历史记录分析当前所采集数据的正确性,并应对 缺省数据和异常数据进行补充与处理:

2应通过相邻监测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对缺省数据和异 常数据进行补充与处理

5.1.1分析与管理应基于供水管网的整体运行数据进行联调 联控。 5.1.2分析与管理子系统应包括预警管理、漏损管理、压力管 理、水质管理、管网建设管理、调度管理和应急管理等系统应用 功能。

和故障智能推理等智能分析与管理功能建立分析与管理知

5.1.4分析与管理子系统应根据城镇和农村的供水规模、流量

2017造价工程师《工程计价》真题及答案5.1.4分析与管理子系统应根据城镇和农村的供水规模

5.2.1供水区域内出现流量异常、压力异常、水质异常、泵站 故障或阀门故障等状况时,应进行智能报警。 5.2.2供水管网用水量与供水压力的报警限值应结合历史资料 进行合理预测,并应分时段和分级别设置,

5.2.3智能报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可疑数据监测功能,辨识不良数据,校核实时数 据准确性,并应对供水管网运行报警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存储: 2应建立分区流量、供水管网压力及水质异常信息的逻辑 和推理,并应基于和历史数据进行在线实时分析和推 理,提供准确的爆管区域定位和污染源区域报警信息: 3应具备呼叫中心的应用功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城镇供水服务》GB/T32063的规定

5.3.1漏损管理应根据供水管网物联网信息系统规模、流量和 压力分布、供水边界和行政区域等因素建立分级分区的漏损管理 体系。

损管理,并可采取差异化漏损管理方法。

1应在各级计量分区安装适宜的流量计量设备,形成完整 的水量计量传递体系; 2应对各级计量分区进行水平衡分析,评估区域漏损水平, 制订对应的漏损管理目标和方案; 3宜逐步建立独立计量区域,并应采用最小夜间流量法监 测独立计量区域漏损情况; 4应分析不同计量区域的漏失量特征和日变化规律,为制 订漏损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深圳]5层旅检区地下室模板施工方案(2016)5.3.4漏损管理宜采用下列方法

1宜结合分区计量和供水管网动态分析,确定大致漏 失区域; 2在漏失区域内,可采用数据驱动或驱动方法进一步 缩小漏失区域; 》3使用漏失定位设备对漏失区域进行探测,确定漏点位置; 4可采用远控阀门和智能水表等智能设备辅助漏失定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