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简介:
DB32T 3913-2020《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是一份由江苏省地方标准管理机构批准并发布的标准。这份标准主要针对综合管廊(一种用于集中敷设多种公用设施管线的地下结构)中矩形顶管的施工技术、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DB"是"地方标准"的代号,表明这是一份江苏省的地方性技术规范,3913-2020代表标准的版本号和发布年份,即2020年发布的第3913号标准。内容涵盖了顶管的前期准备、施工方案制定、材料选用、施工过程控制、验收要求等多个环节,旨在确保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率,为该领域的施工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8.5.3注浆浆液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触变泥浆可用于粘性土、粉质土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cm/s的砂性土。渗透系数大于10~cm/s 时应另添加化学稳定剂: : 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cm/s的粗砂和砂砾层宜采用高分子化学泥浆: 5. 石蜡、废油脂等非亲水减阻剂可用于无地下水的硬土层: 沿海地质条件下宜使用抗盐膨润土。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 82-19998.5.4触变泥浆注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制浆装置容积应满足形成泥浆套的需要: . 注浆泵可选用液压泵、活塞泵或螺杆泵: 注浆管分为主管和支管两种,应根据顶管长度和注浆孔位置设置。主管道宜选用直径为 40~50mm的钢管,支管可选用25~30mm的橡胶管。管接头拆卸方便且在工作压力下无渗漏现象; 4.注浆孔的布置应按管道断面大小确定;相邻断面上的注浆孔可平行布置或交错布置;注浆孔宜 有排气功能,每个注浆孔宜安装球阀,在顶管机尾部和其他适当位置的注浆孔管道上应设置压力表; 宜根据地层条件设置一定数量的润滑站,其中第一个润滑站要尽可能地靠近顶管机布置; 每套中继间应单独设注浆孔,中继间的注浆应与中继间启动同步,在运行中连续注浆; 7.注浆前,应检查注浆装置水密性; 8. 注浆时注浆压力应逐步升至控制压力: . 当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8.5.5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时,应编制施工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2.泥浆制备和输送设备及其安装规定; 3. 注浆工艺、注浆系统及注浆孔的布置: 4..顶管始发的泥浆封闭措施; 5.顶管贯通后对润滑浆的置换方法。 8.5.6触变泥浆的配合比,应按照管道周围土层的类别、地下水条件、膨润土的性质和触变泥 浆的技术指标确定。 8.5.7注浆孔的实际注浆量,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宜大于理论注浆量的1.5~3.0倍,对于中粗 砂层宜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以上。 1.1.1注浆压力Ps可按公式8.5.8进行计算。在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和控制地面变形的实际监测数 据,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等工艺参数。为计算方便,在施工现场也可以取Ps=(2~3)H。
或存在卸力拱时:P=wH,+Yh
PA ≤ Ps ≤ PA + 30
管工作井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井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埋钢框,以便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管工作并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并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埋钢框,以便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 在软弱地层,洞口外缘宜设支撑点。 8.6.2为防止在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出现顶管机倾斜下沉,应采取以下措施: , 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缩短顶管机的悬空长度; 2. 始发、接收作业应迅速连续,不应停顿; 3.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 洞口凿除物应清楚干净,导轨上的管道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避免损坏洞口的止水装 置; 始发井为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砖墙或混凝土封门,然后拆除井壁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顶管机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注惰性浆液: 4. 在不稳定土层中始发时,封门拆除后应马上将顶管机切入土层,避免前方土体松动和塌; 5. 顶管及进入地层后应慢速推进,减小迎面土压力: . 应做好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顶管机倾斜下沉的防控措施: . 始发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防止水土流入坑内。 8.6.4顶管机接收和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钢板桩工作井,可拨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 当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为沉并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 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接收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 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防止封门在水压作业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利用顶管 机头直接磨穿顶进封门,确保顶管机安全接收。
管工作并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并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理钢框,以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9. 在软弱地层,洞口外缘宜设支撑点。 8.6.2为防止在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出现顶管机倾斜下沉,应采取以下措施: 1.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缩短顶管机的悬空长度; 2.始发、接收作业应迅速连续,不应停顿 3.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凿除物应清楚干净,导轨上的管道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避免损坏洞口的止水装 置; 2. 始发井为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砖墙或混凝土封门,然后拆除井壁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顶管机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注惰性浆液: 4. 在不稳定土层中始发时,封门拆除后应马上将顶管机切入土层,避免前方土体松动和塌: 5.顶管及进入地层后应慢速推进,减小迎面土压力: 6.应做好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顶管机倾斜下沉的防控措施; 7.始发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防止水土流入坑内。 8.6.4顶管机接收和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钢板桩工作井,可拔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当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为沉井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圭 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接收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 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防止封门在水压作业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利用顶管 机头直接磨穿顶进封门,确保顶管机安全接收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8.6.5顶管机拆解与吊出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机到达接收并进行后,应按依次为力盘、前壳体上分体、前壳体下分体、动力系统、中后 壳体、螺旋输送机及其他部件的顺序进行拆解和吊出; 2.每块拆解完成后立即装车,采用大型液压平板拖车转运,运输前对运输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运 输过程中,确保每个部件固定可靠,并做充分的防护措施。
8.7.1顶进前的管节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进前应对成品管道、钢套环、橡胶密封及衬垫材料进行检测和验收并符合相关要求: 2. 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疵点,焊接处应平整; 3. 钢筋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应设置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保证均匀传力: 4.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内,并涂抹对橡胶无腐蚀作用的润滑剂,承插 时外力必须均匀,承插后橡胶圈不应产生移位和翻转。 8.7.2顶进工艺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始顶进速度宜控制在5mm10mm/min范围; 2.正常顶进时,顶进速度宜在10mm20mm/min范围 3.出土量宜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5%~105%; 4.工作面压力值、刀盘扭矩等参数应根据顶管机机型合理确定, 8.7.3当采用中继间时,应对中继间进行编组控制,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 前推移,当一组中继间伸出时,其它中继间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间依次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 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项进作业。 8.7.4施工参数的记录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顶管始发前应测定顶管机头的轴线和标高,并将测量数据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2.顶进施工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应连续、真实、完整; 3.原始记录和测量分析资料应完整存档。
2.水准仪配合吊钢尺,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均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并上和并 下水准点的高差应小于3mm; 3.三角高程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8.8.6在安装测量装置时,所用的测量仪器应和工作并的并底和并壁分开。 8.8.7管道顶进过程中,控制顶管机前进方法和姿态,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8.8.8顶管机进入接收并前应提前对其位置和姿态进行测量并与进口位置进行复核,需要时应 #进行调整。 8.8.9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部分管节不均匀沉降,宜将前3~5节管体与顶管机 一体。 8.8.10应严格控制管道线形,其相邻管间转角不得大于该管材的允许转角, 8.8.11顶管施工的测量与纠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始发前必须认真测定顶管机头的轴线和标高,并将测量数据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2.施工过程中应对管道水平轴线和高程、顶管机姿态等进行测量,并及时对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 复核,发生偏差时应及时纠正; 3.顶进施工过程中,每次测量前应对井内的测量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核,发生工作井位移、沉降, 变形时应及时对基准点进行调整; 4.顶管机进入接收井前30m应增加测量,每顶进300m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 5. 纠偏量较大或频繁纠偏时应增加测量次数; 6.每节管道顶进结束后,必须进行复测,绘制管道顶进轨迹图(含管道高程、方向、顶进力曲线 等),并检查复核: 7.顶进距离大于300m时,宜采用计算机辅助导线法(自动测量导向系统)进行测量;在管道内 增设中间测站进行常规人工测量时,宜采用少设测站的长导线法,每次测量均应对中间测站进行复 核; 8.顶管过程中应绘制顶管机水平与高程轨迹图、顶进力变化曲线图、管节编号图,随时掌握顶进 方向和趋势;
9.纠偏应在管道推进和刀盘旋转的过程中进
11.纠偏时开挖面土体应保持稳定;采用挖土纠偏方式时,超挖量应符合地层变形控制和施工设计 要求。
8.9土体改良与渣土外运
8.9.1顶管机在顶遇不良地层时,应进行土体改良。 8.9.2管内弃土的运输宜采用泵送为主,矿车轨道运输为辅的方法。 8.9.3外运前的渣土应存放在施工场地内专用的渣土池中JC∕T 970.3-2018 陶瓷瓷质砖抛光技术装备 第3部分:刮平定厚机,禁止随意排放渣土中的渗水。 8.9.4废弃渣土应集中运至指定的渣土处理中心处理;废弃泥浆应外运至相关管理部门指定存 放地点。
8.10.4流降或变形监测可按表8.104设置报警值
8.10.4沉降或变形监测可按表8.10.4设置报警值
表8.10.4报警参考值
【宜春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2003年)注:可将以上警戒值的80%作为预警值。
.10.5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