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11/T 1796-2020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技术规程.pdf简介:
"DB11/T 1796-2020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技术规程.pdf" 是一份关于中国北京市地方标准的技术规程文件。该规程专注于文物建筑的三维信息采集,可能包括了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如三维扫描、无人机摄影、激光测距等)来对文物建筑进行详细、准确的数据采集和记录。它可能涵盖了数据采集的方法、设备选择、操作流程、数据处理和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文物保护、研究和管理提供科学、系统的技术指导。
这份规程可能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文物建筑遗产,确保在进行任何修复或者改动时,都能依据准确的三维信息进行决策,避免对历史遗迹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它体现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视,是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
DB11/T 1796-2020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三维信息采集threedimensionalinformationacquisition 采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及相应的处理技术对文物建筑的空间位置、几何尺寸、形态、色彩、纹理 信息的采集。
DB11/T 17962020
点云密度pointclouddensity 单位面积上点的平均数量。
框架卫生院施组及清单计价平面图、进度图DB11/T17962020
5.1.1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涉及总图测绘,坐标系宜采用2000国家天地坐标系或北京地方坐标系, 高程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北京地方高程系。采用北京地方空间基准,宜与国家空间基准建立联 系。 5.1.2采用自定义坐标系,宜与2000国家天地座标系或北京地方坐标系建立联系。采用自定义高程 基准,宜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北京地方高程系建立联系。 5.1.3无法与国家空间基准或北京地方空间基准建立联系,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满足需求的自定义坐 标系与高程基准。
时间基准应采用公元纪年、北京时间。
5.3.1根据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对象与适用性的不同,将采集作业的采集等级分为特等、一等、二
5.3.1根据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对象与适用性的不同,将采集作业的采集等级分为特等、一等、二 等、三等,由管理单位和技术团队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采集等级。 5.3.2采集适用性、采集对象及深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3.3宜根据采集等级与采集方式设置科学的仪器参数,兼顾经济性与采集效率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的作业流程应包括技术准备、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成果制作、质量 验验与成果归档等步骤。
调研分析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a) 收集资料,包括平面布局与建筑形制、礼制等级、建筑装饰和风格特征、构造及工艺技术特点 结构形式、载体的地形、地貌等: 进行现场踏勘,包括核对调研资料、查看周边环境及采集对象现状等; C)分析文物建筑的采集作业难点,包括场地现状、建筑梁架、屋顶等部位; d)分析周边环境的干扰条件,包括人、车、树、天气等; e)与管理单位或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确认作业条件
DB11/T 17962020
DB11/T 17962020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项目宜编写技术设计书,编写可参考CH/T1004,内容宜包括以下 a)项目概述、文物建筑及周边环境现状; b)已有的测绘资料情况、引用文件及作业依据; C)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d)采集等级、采集对象、采集深度、采集范围; e)主要技术指标、规格仪器和软件配置、作业人员配置; f)作业流程和进度安排; 9)文物保护措施、安全保障措施、质量控制措施; h)成果归档要求。
作业人员宜符合下列要求: a)作业人员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掌握专业设备的操作方法; b)作业人员学术背景宜涵盖建筑学、测绘学、数字化、文物保护等专业 c)外业作业,宜由3名~5名作业人员操作一台扫描设备; d)内业作业,作业人员数量宜与外业相匹配。
4.1应根据技术设计书,选择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4.2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三维扫描仪、全站仪、水准仪、GNSS接收设备、数码相机、便携式 人机、存储设备等。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仪器配置参见附录A。 4.3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各部件及附件外观良好且匹配齐全,各个部件连接紧密且稳定耐用; b)使用前进行校验或进行计量鉴定; C)相关设备的电源容量、存储空间、数据传输、软件等满足运行要求,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控制网的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文物建筑布局特点、周边地形、已知坐标点、采集精度等条件进行布设; b)根据测区范围的大小与复杂程度进行整体布设并分级控制; C)采用闭合控制网,进行平差处理,控制误差传递; d)控制点之间应相互通透,取得联系; e)应建立控制点与站位点、站位标靶点、特征点之间的联系:
文物建筑的室内布设加密控制点; 9)采集建筑群,根据文物建筑的分布情况进行加密布设。 h)总图测绘应符合CH/T6005和CH/Z3017的相关规定。
采用导线或GNSS的方法布设,应符合DB11/T407的规定。
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布设,应符合DB11/T407
DB11/T17962020
b)遵循“从整体到细部”的原则; C)遵循“成果可追溯、可评估”的原则; d)数据采集前根据文物建筑的大小、形状、环境条件,编制采集方案。 2适用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a)三等采集作业适用于总图测绘、建筑普查、工程量估算、虚拟现实、宣传展示等基础性的深度 与精度要求的三维信息采集; b)二等采集作业适用于法式特征等研究性的深度与精度要求较高的三维信息采集; C)一等采集作业适用于文物建筑的复建、迁建、修、变形监测、跟踪记录等工程性的深度与精 度要求最高的三维信息采集; d)特等采集作业适用于有完整性及高精度需求的文物建筑数字化存档、数字化保护、科学研究、 文化传播等。 S 采集对象及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三等采集作业: 1)采集对象主要为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 2) 采集深度应反映出文物建筑的整体轮廓与控制性尺寸,包括:建筑的位置与通尺寸、柱网 最高点高程、各脊上皮高程、檐口高程、室内各步架举高、地面高程等。 b)二等采集作业: 1)采集对象主要为建筑本体、典型构件; 2)采集深度应反映出文物建筑典型构件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构造尺寸、色彩纹理等。 C)一等采集作业: 1)采集对象主要为建筑本体、建筑构件、建筑细部;
8.1.3采集对象及深度应符合下列要
DB11/T 179620202)采集深度应反映出文物建筑的吻兽、脊饰、彩画、雕刻、裂缝等构件或细部节点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构造尺寸、色彩纹理等现状信息;d)特等采集作业的采集对象及深度与一等采集作业相同,采集范围应全覆盖,包括:建筑本体、建筑构件、建筑细部,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附属建筑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信息采集。8.1.4采集等级与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等级与指标指标采集等级建筑采集构件采集细部采集通尺寸中误差色彩纹理尺寸中误差色彩纹理尺寸中误差色彩纹理特等≤20 mmP≤5 mmP≤2 mmP一等≤20 mmP≤5 mmP≤3 mmP典型构件≤5二等≤30 mmPPmm三等≤50 mmP注:“P”表示宜选择的项目,”表示不做指标要求。8.1.5根据采集成果制作特定比例尺的TDOM或DLG,图像分辨率不宜低于30ODPI。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得的单站点云质量指标不宜低于表2的要求。表2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的点云质量指标出图比例1:5001:2001:1001 :501 :201 :101 :51:1单站点间距40 mm16 mm8 mm4 mm1.6 mm0.8 mm0.4 mm0.08 mm8.2测记法采用测记法进行三维信息采集,应符合CH/T6005的规定。8.3三维扫描技术8.3.1地面三维激光扫描8.3.1.1采集对象为建筑时,宜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主要流程包括扫描仪精度检验、站位布设、标靶布设、数据采集、色彩纹理采集、数据处理。8.3.1.2扫描仪的精度应符合CH/Z3017的规定,采集等级与精度指标见表3。6
8.3.1.5标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球形标靶; b) 每一站位的标靶数量不少于4个,相邻两站的公共标靶数不少于3个; C) 用于拼接的标靶在有效测距范围内; d) 标靶与站位、控制点、特征点通视: e 标靶之间均匀布置、高低错落,避免主要标靶在同一直线上。 8.3.1.6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作业前进行仪器检查,符合6.4.3的规定; 6) 相两站的点云重叠度不小于30%: C 数据精确、完整,符合8.1.4的规定; d 绘制略图并记录站位、标靶、控制点、特征点等重要点位的信息; e 离场前进行数据核验,合格后方可离场, 8.3.1.7 色彩纹理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拍摄全景照片; b) 光线条件柔和均匀; C 纹理图像的像元大小参照CH/Z3017的规定; d 镜头正对目标面; e 无法正面拍摄全景时,先拍摄部分全景,再逐个正对拍摄,后期进行合成; f) 留存相关的高动态色彩的HDR文件以及JPG、RAW等原始格式文件。 8.3.1.8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数据处理的流程包括数据配准、降噪与抽稀、图像处理、纹理映射、质量检验 6)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与客观条件选择配准方式,存在天花或藻并,可采用特征点、控制点 他万式进行配准; C) 进行降噪与抽稀处理,不影响特征点的提取与识别,且处理后的点间距符合表3的规定;
GB 50614-2010 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DB11/T17962020
作纠正处理; e)采用人工方法进行纹理映射时,选用特征突出的点,完成后的图像应与点云无偏差 f)对生成的纹理映射进行数据检验
3.2移动三维激光扫描
8.3.2.1采集对象为建筑,可采用移动三维激光扫描。 8.3.2.2设计扫描路径GB∕T 50852-2013 建筑工程咨询分类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完整覆盖采集目标区域; b) 单次扫描路径总长度不超过2km,不重叠; c)多条扫描路径的数据重叠率不小于20%; d) 采用闭合路径设计进行平差处理; e) 采集目标的特征不明显,应引入控制坐标; f) 通过标靶纸、标靶球、标靶点等辅助设备提高采集精度。 8.3.2.3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标靶布设符合8.3.1.5的规定 b) 记录标靶位置及编号; 数据分级保存,记录项目名称,作业时间,线路编号等信 8.3.2.4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符合8.3.1.8的规定; b) 删除游离的噪声点; C) 过滤点云表面的噪声点; 数据重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点云过厚或过多,可进行抽稀 至符合要求为止
8.3.3近距离三维扫描
.3.1采集对象为构件或细部,宜采用近距离三维扫描。 3.2 色彩纹理采集应符合8.3.1.7的规定。 .3.3数据处理应符合8.3.1.8的规定。 3.4近距离三维扫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使用补光灯、弱光板等设备辅助采集; b 数据进行降噪处理; C) 数据拼接,应在对齐特征点后进行平差处理; d) 对数据中的孔洞进行曲率填充,不影响反映文物价值的现状信息: e)单张贴图分辨率应符合要求,无曝光、色彩偏差等问题; f)采集目标为碑刻、石刻、表面造型及图案时,符合WW/T0063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