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T 2447-2018 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pdf简介:
"DB51/T 2447-2018 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这是一个由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规定的行业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在高海拔地区(通常指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区)进行光伏发电站的设计。这个规范详细规定了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的建设、运营、维护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光伏组件的选择、电力系统配置、环境适应性、设备防腐措施、施工安装技术、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它涵盖了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资源特点,旨在保证光伏发电站的高效运行,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标准对于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光伏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升光伏发电在这些区域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DB51/T 2447-2018 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高海拔地区 海拔高度高于2000m的地区。
高海拔地区 海拔高度高于2000m的地区
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 海拔高度为2000m及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并网光伏发电站和100kWp及以上的 独立光伏发电站。
《灯具 第2-10部分:特殊要求 儿童用可移式灯具 GB7000.4-2007》4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站址选择
DB51/T 24472018
数据。通过参考气象站的长期观测数据与现场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订正出光伏发电站所在地多年的各 月总辐射平均值。 5.6当光伏发电站站址区附近气象站没有可供利用的太阳辐射观测数据时,经论证后可采用再分析数 据作为太阳能资源研究的基础数据。 5.7应分析光伏发电站所在地降雨、积雪、雷暴、风速、沙尘等气候条件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及对光 伏发电站工程的影响。
6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系统
6.1.1大、中型地面光伏发电站的发电系统宜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系统方案,并结合自然地形分 成多个光伏发电子方阵。 6.1.2光伏发电系统中,若地势平坦,光伏发电子方阵的光伏组件串的电压、方阵朝向、安装倾角 致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逆变器型式,选用集中式或组串式逆变器。 3.1.3光伏发电系统申,若地势起伏较大,光伏发电子方阵的光伏组件串的电压、方阵朝向、安装倾 角不一致时,宜选用组串式逆变器;但接入同一个组串式逆变器MPPT回路的光伏组件串的电压、方阵 朝向、安装倾角宜保持一致。 6.1.4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容量应根据负载所需电能、蓄电池类型及容量、当地日照条件及连续 阴雨天数等来确定。 6.1.5对于使用在2000m及以上高海拔地区的电气产品,应考虑环境因素对变压器,逆变器和高低压 变配电设备容量,绝缘及最高运行电压的影响,采用降容使用或选用高原产品。
6.2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6.3.1光伏组件选择
光伏组件可分为晶体硅光伏组件、薄膜光伏组件和聚光光伏组件三种类型。应根据光伏组件的制造 水平和技术成熟度、技术特性,针对场址区域的气候特点、安装条件、使用条件和太阳辐照特征等条件: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光伏组件的形式、规格等参数。
6.3.2光伏组件衰减率
应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的规定。多晶硅光伏组件和单晶硅光伏组件衰减 率首年分别不高于2.5%和3%,后续每年不高于0.7%,25年内不高于20%;薄膜光伏组件衰减率首年不 高于5%,后续每年不高于0.4%,25年内不高于15%。
.3.3光伏组件背板材
宜遵循以下原则: 一宜采用耐低温配方; 宜首先选用对紫外线不敏感的材料,其次选用添加了紫外线吸收剂的材料; 宜采用对臭氧、氨气不敏感的材料
DB51/T 24472018
6.3.4.1应根据逆变器的制造水平、技术成熟度、技术性能,并结合装机规模、安装条件和设备运输 条件,确定逆变器的单台容量范围。 6.3.4.2通过对所选逆变器与组件的匹配、工程运行及后期维护等因素的分析,确定逆变器的形式及 主要技术参数。 6.3.4.3应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的规定。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 效率不得低于96%,不含变压器型的光伏逆变器中国加权效率不得低于98%(单相二级拓扑结构的光伏 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5%和96.8%),微型逆变器相关指标分别不低于94.3%和95.5%。 6.3.4.4逆变器应采取滤波措施使输出电流能满足并网要求,要求电流谐波总畸变率不应超过3%。 6.3.4.5并网逆变器应具有低电压穿越能力,应符合NB/T32004的规定。 6.3.4.6并网逆变器应具有防孤岛保护功能,应符合NB/T32004的规定。 6.3.4.7离网逆变器应符合GB/T20321.1的规定。 6.3.4.8高海拨地区,逆变器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能平稳运行
6.3.5.1箱体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能承受所安装元件及短路时所产生的动、热稳定冲击, 同时不因运输等情况而影响设备的性能,并便于运行维护。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的规定,室内 型不低于IP20,室外型不低于IP54。
6.3.5.1箱体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能承受所安装元件及短路时所产生的动、热稳定冲击, 司时不因运输等情况而影响设备的性能,并便于运行维护。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的规定,室内 型不低于IP20,室外型不低于IP54。 5.3.5.2箱体应充许从底部进入电缆,设有光伏阵列电线或电缆进线孔,并设有供汇流电缆进出柜体 的防水端子,并配有接地线和通讯线引接电缆孔。 3.3.5.3汇流箱应能在当地极端气温条件下正常工作, 6.3.5.4直流汇流箱熔断器安装底座应使用全密封的绝缘底座。 6.3.5.5智能直流汇流箱应监控支路电流、电压、防雷器失效状态检测、故障报警及故障支路定位等 言息,具有通讯功能,使用标准规约或开放协议。 5.3.5.6交流汇流箱内的断路器应按分级保护原则进行设计。交流断路器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设备自 身的技术特点和环境条件对交流断路器的影响。 6.3.5.7监控模块的供电模式为自供电时,应选择输入电压范围大于该系统逆变器工作电压范围的 OC/DC转换模块,以保证监控模块在阵列电压较低时能正常工作,同时监控模块与主电路之间应按主电 路的耐压值进行选择。 6.3.5.8监控模块使用外部电源供电时,应不会因外部电源正常波动导致停止工作,在汇流箱中外部 供电端口安装保护熔丝和适配的浪涌保护器,应使端口具有防浪涌能力。
6.3.6.1逆变器、升压变压器、开关柜等电气设备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按现行国家标准 GB/T20626.3进行相应的外绝缘修正。 6.3.6.2对于污移地区,逆变器、升压变压器、开关柜等电气设备需采取防腐、防凝露等措施并按现 行国家标准GB/T20626.3进行相应的外绝缘修正。
应综合考虑汇流箱及逆变器等诸多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光伏子方阵的容量。 2应根据选定的光伏组件和逆变器的型式和参数,结合场址区逐时太阳辐射量及风速、气温、 度等数据,进行光伏组件的串、并联设计。
DB51/T 24472018
6.4.3应综合考虑项目太阳辐射、逆变器特性、环境污染情况、地形、遮挡、环境温度及并网容量要 求等因素,确定最佳容量配比。 6.4.4应根据组串的排布和跟踪方式,结合场址区地形变化情况,确定光伏方阵的行、列间距。 6.4.5应根据光伏子方阵布置方案和光伏组串、并联方案以及选定的逆变器方案,确定汇流箱的位置、 型式、规格,确定汇流箱、逆变器的布置方案及接线方案。 6.4.6应根据子方阵布置方案和逆变器的布置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升压变压器配置方案、 接线、位置、容量、电压等级,确定光伏子方阵单元接线方案。 6.4.7应根据电站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针对性提出环境监测方案、组件清洗方案等必要 的辅助技术方案
6.5.1储能系统应符合GB50797的规定。 6.5.2储能系统应在高海拔环境强烈变化情况下保证稳定高效运行
6.6.1应根据工程代表年太阳辐射数据、光伏阵列运行方式及倾角、光伏组件特性,结合工程所在地 区的气候特征、控制系统特性及发电系统综合效率等因素,分析计算光伏发电工程第一年的理论发电量。 6.6.2应根据所选光伏组件的年衰减系数,计算出运行期25年内各年的理论发电量。 6.6.3应根据光伏组件表面污染修正系数、汇流箱及逆变器效率、交流并网效率、电缆损耗等因素 确定光伏发电系统综合效率
6.8.1光伏支架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25年。支架选材应保证其通用性,一般宜采用钢材,材质的 选用和支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7、JG/T490的相关规定,并应结合地形考虑支架布置方 案。 6.8.2应根据光伏发电站的使用年限和运行特点,结合工程实际选用材料、设计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 保证支架结构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符合抗震、抗风和防腐等要 求;在结构安全可靠、满足光伏组件安装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技术优化、经济合理、方便安装 拆除及防锈防腐等方面因素。 6.8.3支架设计应受力明确、传力清晰简洁,支架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构和构件的强度、稳 定性以及连接强度,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结构和构件的变形。 6.8.4支架基础应按照减少开挖、减轻对地表土的扰动、机械化作业便利的思路进行支架基础设计。 6.8.5支架基础应进行强度、变形、抗倾覆和抗滑移验算,并结合工程厂址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采取相应的措施。 6.8.6支架与基础连接设计,应以支架设计假定为基础,综合考虑现场施工条件,选用预埋螺栓《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 GB/T36077-2018》, 焊接、后锚固或其它连接方式,保证安装精确、快捷、稳固、美观。
7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站区布置
DB51/T24472018
光伏发电站站区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7
光伏发电站场外道路设计应与当地交通规划相结合,新建的场内道路宜采用泥结碎石路面 光伏发电站的站区布置应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优化布置方式,减小对原生态植被的破坏。
7.3.1光伏发电站若采用土地综合利用形式开发的,还应根据土地综合利用形式,确定光伏组件最小 距地高度和间距。 7.3.2光伏发电站宜优先采用钢质螺旋桩的基础型式,在地质条件不满足使用条件时,也可采用微孔 灌注桩或混凝土桩基的基础形式。
GB∕T 38784-2020 悬空地板、踏步、步道及栈道玻璃8高海拔地区光伏发电站电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