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

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9.3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5074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简介:

"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 是中国《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一部分,由中国交通行业标准局发布。这部规范详细规定了公路隧道土建工程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结构选型、施工技术、材料选用、安全要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和指南。它适用于公路隧道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是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一册主要涵盖了隧道主体结构的设计,如隧道洞身、洞门、衬砌结构、通风、照明、排水、消防等基础设施的设计要求。它是确保公路隧道安全、经济、环保的重要技术文件。

JTG 3370.1-2018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一册 土建工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6.1.1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应按表6.1.1的规定分类

.1.1隧道结构上的荷

主要荷载:编号11、12、14为附加荷载:编号13、15

6.1.2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埋置深度、支护条件、施工方法、相邻 遂道间距等因素确定围岩压力,可按释放荷载或松散荷载计算。在施工和实地量测中发 现与实际不符时,应及时修正

6.1.3在隧道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房屋建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按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分别 进行组合,并按最不利组合进行设计

1计算明洞顶回填土压力,有落石危害需验算冲击力时,可只计洞顶实际填土重 力和落石冲击力的影响,不计塌方堆积土石重力。 2明洞上方与公路立交时,应考虑公路车辆荷载。公路车辆荷载计算应按现行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的有关规定执行。 3明洞上方与铁路立交时,应考虑列车活载。列车活载应按铁路标准活载的有关 规定计算

6.2.1隧道结构自重可按结构设计尺寸及材料标准重度计算,结构附加恒载应按实 际情况计算

荷载6.3可变荷载6.3.1明洞上公路车辆荷载及其所产生的冲击力、土压力应按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有关规定计算6.3.2明洞上立交铁路列车活载及其所产生的冲击力、土压力应按现行《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的有关规定计算。6.3.3变形受约束的结构,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6.3.4寒冷地区隧道冻胀力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围岩冬季含水率、冻结深度及排水条件等确定6.3. 5施工荷载应根据施工阶段1方施工条件确定。6.4偶然荷载6.4.1有落石危害需验算冲击力时通过现场调查或有关计算验证。6.4.2地震荷载应按本规范第16及附录K确定35

7.1.2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洞外相关工程及施工条件,结合环境保护、 营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7.1.3 应结合洞口地形、洞口防护和路基排水,设置排水系统。 7.1.4洞门结构应能防止洞口边仰坡的碎落、滚石、塌物等掉落路面。 7.1.5 易产生积雪的洞口,宜考虑防止积雪危害的措施。 7.1.6 洞口及洞门设计宜考虑便于检查和维护的条件 7.1.7洞口及洞门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7.2.1洞口位置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设于山体稳定、地质条件较好的位置。 2 隧道轴线宜与地形等高线呈大角度相交 3 跨沟或沿沟进洞时,应考虑水文情况,结合防护工程、防排水工程,综合分析 确定。 4 缓坡地段进洞时,应结合隧道进洞条件、洞外路堑设置条件、边仰坡防护、排 水、施工和占用耕地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7.2.2洞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减少洞口边坡及仰坡开挖,避免形成高 面的扰动。

2洞口边坡、仰坡根据情况采取放坡、喷锚、设置支挡结构物、接长明洞等措 进行防护,宜采用绿化护坡 3受暴雨、洪水、泥石流影响时,应设置防洪设施。 4 位于陡崖下的洞口,应清除危石,不宜切削山坡,宜接长明洞。 附近地面建筑及地下埋设物与洞口相互影响时,应采取防范措施

7.3.1洞门形式应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 7.3.2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

7.3.2洞门宜与隧道轴线正交

7.3.3端墙式洞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洞门端墙和翼墙应具有抵抗来自仰坡、边坡土压力的能力,应按挡土墙结构进 行设计。洞门墙墙身最小厚度不应小于0.5m,翼墙墙身厚度不应小于0.3m。 2洞顶仰坡与洞顶回填顶面的交线至洞门端墙墙背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5m;洞 顶排水沟沟底至拱顶衬砌外缘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0m;洞门端墙墙顶应高出墙背回 真面0.5m。 3洞门端墙应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沉降缝和泄水孔。 4 洞门端墙基础应置于稳固地基上,并埋入地面下一定深度。嵌人岩石地基的深 不应小于0.2m;埋入土质地基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基底埋置深度应大于靠墙设置 的各种沟、槽底的埋置深度。地基为冻胀土层时,基底高程应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不小 于0.25m。 5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时,应进行加固处理。 6洞门结构设计应满足抗震要求

7.3.4明洞式洞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洞口段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 洞口段衬砌应伸出原山坡坡面或设计回填坡面不小于500mm。 3 洞口段衬砌端面可呈直削、削竹、倒削竹或喇叭形 4 采用削竹式洞门时,削竹面仰斜坡率应陡于或等于原山坡坡率或设计回填坡面 坡率。 5设计回填坡面宜按自然山坡坡度回填。采用土石回填时,坡率不宜陡于1:1 表面宜植草覆盖。

衬砌结构设计8.2喷锚衬砌8.2.1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厚度不应小于50mm。8.2.2喷射混凝土钢筋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不宜大于12mm。钢筋网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50~300mm。3钢筋网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d为钢筋直径)。4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当采用双层钢筋网时,两层钢筋网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宜小于80mm5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土厚度不应小于80mm双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50mm6钢筋网可配合错杆或临时短错杆使钢筋网宜与锚杆或其他固定装置连接牢固。8.2.3在围岩变形大自稳性差的膨胀性围岩地段可采用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下列规定:纤维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2钢纤维喷射混昆凝土中钢纤维3合成纤维喷射混凝土中纤维量应根据试验确定防水要求较高时,可采用强30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8.2.4锚杆支护设计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断面尺寸作用、施工条件等选择锚杆种类和参数,并符合下列规定:1用作永久支护的锚杆应为全长黏结型锚杆,端头铺固型锚杆作为永久支护时必2自稳时间短的围岩,宜采用全脂锚杆或早强水泥砂浆锚杆3软岩、变形较大的围岩地段,可采用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杆的预加力不应小于100kPa。预应力锚杆的锚固端必须锚固在稳定岩层内。4岩体破碎、成孔困难的围岩,宜采用自进式锚杆。5锚杆直径宜采用20~28mm。6锚杆露头应设垫板,垫板尺寸不应小于150mm(长)×150mm(宽)×8mm(厚)。8.2.5系统锚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锚杆宜沿隧道周边径向布置。当结构面或岩层层面明显时,锚杆宜与岩体主结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2018)构面或岩层层面成大角度布置。2锚杆宜按梅花形排列,如图8.2.5所示。横横锚杆锚杆钢架纵轴轴电线纵a)b)图8.2.5系统锚杆布置方式系统锚杆长度和间距应根据围岩条件、隧道宽度,通过计算或工程类比确定。4锚杆间距不宜大于锚杆长度的1/2且不宜大于1.5m,锚杆间距较小时,可采用长短锚杆交错布置5两车道隧道系统锚杆长度不宜小于2.0m,三车道隧道系统锚杆长度不宜小于2.5m。6土质围岩不设系统锚杆时,应采用其他支护方式加强。8.2.6局部不稳定的岩块宜设置局部锚杆,可采用全长黏结型锚杆、端头锚固型锚杆、预应力锚杆,锚固端应置于稳定岩体内,锚杆参数可通过工程类比或计算确定。8.2.7在围岩条件较差地段、洞口段、浅埋段或地面沉降有严格限制地段,可在喷射混凝土层内增设钢架。钢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架支护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隧道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荷载。2宜选用格栅钢架支护3钢架间距宜为0.5~1.2m。4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不应少于3榻。5.相邻钢架之间应设横向连接,采用钢筋作横向连接时,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间距不应大于1m,并在钢架内缘、外缘交错布置。6钢架应分节段制作,节段之间应采用钢板连接钢架与围岩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临空一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当采用喷错单层衬砌时,临空一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8钢架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开挖断面确定,受力变形后不得侵人设计净空或二次衬砌。40

8.2.8格栅钢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8.2.8格栅钢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筋应采用HRB400钢筋,腹筋可采用HRB400或HPB300钢筋 2主钢筋直径宜选用18~25mm,腹筋直径宜选用10~20mm。 3 截面尺寸通过T程类比或计算确定陕西省级文明施工工地观摩PPT(62页),截面高度可采用120~220mm。 4连接钢板平面宜与钢架轴线垂直,格栅钢架主钢筋与连接钢板焊接应增加U形 风筋帮煌

8.2.9型钢钢架节段两端的连接钢板平面应与钢架轴线垂1

8.2.10在设置超前支护的地段,应设钢架作为超前支护的尾端支点,钢架截面高度 下宜小于160mm。 8.2.11喷衬砌支护参数可通过工程类比或数值计算确定,并结合现场监控量测调 整。采用工程类比法时,可按本规范附录P中表P.0.3选用

8.3.1整体式衬砌截面可设计为等截面或变截面。设置仰拱时,仰拱厚度 边墙厚度。

8.3.2采用整体式衬砌出现

1存在明显偏压的地段; 2 净宽大于3m的横通道、通风道、避难洞室等与主隧道交叉的地段; 3 V级围岩地段; 4 单洞四车道隧道; 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区洞口段

8.3.3整体式衬砌采用钢筋混凝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TB 10068-2010标准下载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2结构厚度不宜小于300mm。 3受力主筋的间距不宜小于100mm

明洞衬砌与洞内衬砌交界处、不设明洞的洞口段衬砌,在距洞口5~12m的隧 首内应设沉降缝 2地质条件明显变化处、不同衬砌类型交界处,宜设置沉降缝 3在连续软弱围岩中,每30~100m宜设一道沉降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