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61-2019 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pdf

T∕CAGHP 061-2019 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1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5016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T∕CAGHP 061-2019 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pdf简介:

"T∕CAGHP 061-2019 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 是一份由相关行业标准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所)发布的技术规范。这份规范主要针对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施工过程,提供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它涵盖了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材料选用、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方面,旨在保证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果,防止或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试行"说明该规范还在不断完善和验证阶段,可能会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进行泥石流防治的施工单位和设计人员来说,这份规范是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参考标准,以确保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T∕CAGHP 061-2019 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JGJ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DL/T5129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 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JGJ/T180 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SL260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399水利水电工程土建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T/CAGHP006一2018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试行) T/CAGHP021一2018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试行) T/CAGHP020一2018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试行)

T/CAGHP061—2019 a) 工程概况。 b) 施工准备。 c) 施工总平面布置。 主要施工工艺方法。 e 施工监测。 f) 施工组织及资源配置。 施工设备及材料。 5.1.2施工人员生活区、主要材料堆放区及重要机具设备摆放区等施工重要场地应布置在不受崩 塌、滑坡、泥石流及山洪等灾害威胁的区域内,确实无法避让的应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5.1.3临时施工便道翻越已修建坝体时宜设置翻坝路,筑路材料宜就地取材,路面最大纵坡不宜大 于15%,宽度不宜小于3.5m,完工后宜拆除翻坝路。 5.1.4施工临时占地应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施工完成后应恢复土地原貌,因施工污染的土 镶要按相关要求进行处置。 5.1.5施工人员数量、专业配置以及施工机械数量和型号选择应满足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的 要求,施工交通线路设计在满足施工高峰期运输量需求的情况下,宜优化设计,避免重复改线、改建 导致不必要的松土弃渣、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误。根据设计要求需进行现场试验的项目,应按相关要 求进行,并向设计单位反馈试验成果

.2.1测量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编制测量放线图,制订测量放线方案。测量放线仪器应在校验合 格期内,精度满足要求。施工期间应定期复核测量基准点和工程控制点。 5.2.2应根据工程设计,依据测量基准点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每个工程区的测量控制点不应少于 3个,控制网与基准点设置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相关规定。 5.2.3施工轴线控制点应埋设标石,并定期检查维护。根据施工进度需要及时复核和恢复,轴线平 面位置允许误差在±30mm范围内。 5.2.4构筑物基底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高程测量,避免超挖或欠挖影响地基。实际基底标高与 设计标高允许误差在士50mm范围内

GB∕T 41401-2022 智能井盖5.3施工机械与材料准

5.3.1各类施工用机械、设备应及时检修和保养,重要施工环节宜备用至少一台(套)设备,确保正 常施工。施工机械操作应符合《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的相关规定。 5.3.2特种机械、设备应由取得相应上岗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操作。 5.3.3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及场地条件及时组织相应数量的材料进场,每一批次材料均应按相关规 范要求取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3.4材料进场后,应按种类、规格、批次分开储存与堆放,并应标识明晰。储存与堆放条件不应影 响材料品质。

6.1.2土石方开挖应严格按照设计坡比开挖,每开挖2m应对坡比和基底标高进行一次复核,土石 方施工宜采用方格网法或三维测量数值计算法对开挖量或填筑量进行测算。 6.1.3边坡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开挖土质临时边坡时,其坡比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开挖边坡高度, 并结合当地同类土体的稳定坡比确定,也可根据表1所列经验值确定开挖坡比。 6.1.4土石方开挖中遇大孤石或坚硬岩石需要采取爆破施工清除的,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6.1.5开挖中应详细记录土石比,若与勘察资料对比相差较大,应及时反馈给勘察单位、设计单位、 6.1.6按设计要求开挖或填筑边坡时如出现变形趋势或特征,应立即停止施工,及时采取相应防护 措施,避免产生危害,并立即报告监理单位、勘察单位及设计单位。 6.1.7十石方回填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夯实

表1临时性开挖土质边坡坡比经验值

6.2.1砌体工程应符合《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的要求。 6.2.2砌体所用石料应无风化剥落和裂纹,表面新鲜、洁净;砌筑材料应按要求取样送检,检测合格 后方可使用。 6.2.3砌筑用毛石应呈块状,无细长扁薄和尖锥,其中部厚度不宜小于150mm;砌筑用料石的宽 度、厚度均不宜小于200mmJB∕T 7155-2007 轮式工程机械车轮技术条件,长度不宜大于厚度的4倍;严禁采用卵石砌筑。 6.2.4砂浆应严格按配合比配料拌制,当砂料或水泥采购地发生变化时应重新送检确定配合比。 6.2.5砌体工程基底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砌体施工。砌体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砂浆应饱满,叠础 面的粘灰面积应大于80%。 6.2.6砌筑时石料应分层错缝,台阶转折处不得做成垂直通缝。 6.2.7当地基条件与勘察设计图纸不符时,应反馈给设计单位据实调整沉降缝的施工位置。 6.2.8砌体顶面应根据设计图纸采用砂浆抹面,抹面砂浆标号应满足设计要求。 6.2.9宜采用标志板(杆)或皮数杆及板(杆)间架线的方法控制砌体结构尺寸,控制间距不宜大于 15m。 6.2.10采用钢筋笼块(片)石干砌砌体结构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b) 钢筋间距误差不应超过土20mm,单个钢筋笼外形尺寸误差不应超过土50mm。 ) 钢筋笼内块(片)石宜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紧密码砌,砌体顶面应选用形状适宜的 块(片)石找平。 d 钢筋笼应横向、纵向交错逐层施工,摆放应紧密,间隙不应大于20mm。 e) 砌体面需进行喷射混凝土封闭时,喷射混凝土施工应符合《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 程技术规范》(GB50086)的要求。 6.2.11 石砌体应按设计要求勾缝,设计未要求时宜勾平缝。勾缝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勾平缝时,应将灰缝嵌塞密实,缝面应与石面相平,并应把缝面压平溜光 b) 勾凸缝时,应先用砂浆将灰缝补平,待初凝后再抹第二层砂浆,压实后应将其拇成宽度为 40mm的凸缝。 C 勾凹缝时,应将灰缝嵌塞密实,缝面宜比石面深10mm,并把缝面压平溜光。

a) 预拌混凝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14902)的有关规定。 b 现场搅拌混凝土宜采用具有自动计量装置的设备集中搅拌。 c 不具备本条a)、b)条款规定的条件时,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 9142)的搅拌机进行搅拌,并应配备计量装置。 d 应严格按配合比配制,当骨料或水泥采购地发生变化时应重新送检确定配合比 6.3.4.混凝土最大供应能力应满足最大单体混凝土连续浇筑施工的需要。 6.3.5模板及支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工况进行设计,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并应保证 其整体稳固性。 6.3.6 模板应保证结构设计形状、尺寸及位置准确,并便于拆卸,模板接缝应严密,不得漏浆、错台。 6.3.73 接触混凝土的模板表面应平整,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硬度;模板脱模剂应涂刷均匀。 6.3.8模板安装后应检查预留洞口及预埋件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 6.3.9当混凝土的强度能保证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模板,宜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 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顺序,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 6.3.10为了节约工期和施工场地,减少成型钢筋形状误差,钢筋工程宜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 钢筋。 6.3.11 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钢筋混淆、锈蚀或损伤的措施。 6.3.12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作与安装,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垫块尺寸不应出 现负误差。 6.3.13当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时,应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程序。 6.3.14 混凝土浇筑应一次性分层连续浇筑,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 6.3.15混凝土振捣应能使模板内各个部位混凝土密实、均匀,不应漏振、欠振、过振。 6.3.1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班、每百立方米或每搅百盘取样应不少于一 组,不足百立方米时,每班取样不少于一组。 6.3.17混凝土人模温度不应低于5℃,且不应高于35℃。确因工期需要,工程越冬施工、高温施

T/CAGHP 0612019

拌制。 6.3.20 混凝土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当日最低温度低于 5℃时,不应采用洒水养护。 b) 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其他品种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根据其性能确定;掺入外加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 少于14d。 6.3.21毛石混凝土中毛石掺人量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作具体规定时毛石掺人量应小于25%, 毛石最大边长应小于所浇部位最小宽度的1/3。毛石与毛石不能直接接触形成堆砌,必须要填充混 凝土,间距应大于15cm。毛石应选用坚实、未风化、无裂缝洁净的石料,强度等级不低于MU20。 6.3.22新老混凝土间连接应采用后植筋加固技术,植筋间距、直径、锚固深度按设计要求施工,设 计无具体要求时可参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执行,植筋钻孔直径参照表2。

6.3.20混凝土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第11部分:腐蚀气体试验设备 GB/T5170.11-2017》表2钻孔直径与钢筋直径对应值关系表

6.4.1临时性导流工程施工方案应充分掌握沟道基本资料,详细调查访问同期沟道水文特征,在全 面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能使工程尽早发挥效益的导流方案。 6.4.2导流方案应妥善解决从初期导流到后期导流施工全过程中的挡水、泄水、蓄水问题。对各期 导流特点和相互关系应进行系统分析,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最大限度消除导流与施工的矛盾。 6.4.3导流工程应根据防治工程的特点,可选择明渠导流、隧洞导流、涵管导流、导流堤导流以及施 工过程中的坝体底孔导流、缺口导流或者不同泄水建筑物的组合导流。导流工程的规模应与调查访 问的同期最大流量相匹配, 6.4.4汛期施工的导流方案应充分考虑泥石流的危害性,采取合理的施工步骤和必要的防护措施 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危害。 6.4.5导流堤应就地取材,宜采用堆土面板坝、钢筋石笼或沙袋,土体压实度不小于0.94,高度根据 洪水位设计,顶面宽度、迎水面和背水面纵坡应满足堤体稳定性的要求,

6.5.4变形缝设置在结构两侧和顶面,缝面密封材料填塞宽度不宜小于20cm,填充应连续、密实 饱满、无气泡、无开裂、黏结牢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