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TM 00212-2020 无损检测 螺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成像检测与质量评定方法.pdf

T/CSTM 00212-2020 无损检测 螺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成像检测与质量评定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4773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STM 00212-2020 无损检测 螺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成像检测与质量评定方法.pdf简介:

T/CSTM 00212-2020 无损检测 螺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成像检测与质量评定方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检测数据对螺栓检测端面圆形投影的显示方式

超声柱面导波cylindricallyguidedwavetechnique(CGWT) 受圆柱面约束,沿圆棒长度方向传导的超声波。

螺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在钢杆中实际上是以导波的形式传播的,即超声柱面导波。在波导介质中传 播的超声导波信号包含传播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可用于细小缺陷的检测。螺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是对一 维环形线阵列超声探头的相位控制技术。将多个小尺寸的条形压电晶片按圆环排列,形成阵列探头。电 脑控制各个晶片的发射和接收相位延时,各个晶片的超声波信号频率相同,以一定的相位差相干叠加, 形成各种指向和聚焦特性的声束波阵面

检测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如下: a)检测人员应遵守被检设备现场的安全要求,根据检测地点的要求穿戴防护工作服和佩戴有关防 护设备; b)检测时,应确保被检设备处于停机状态,应避免设备突然开启引起的危险后果

7.1.1检测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7.1.2检测工艺规程除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外GB 50179-2015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还应规定表1和相关章节所列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 相关因素的变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7.1.3应根据检测工艺规程的内容以及被检工件的检测要求编制操作指导书,其内容除满足无损检测螺

1.1检测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1.2检测工艺规程除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规定表1和相关章节所列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 关因素的变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1.3应根据检测工艺规程的内容以及被检工件的检测要求编制操作指导书,其内容除满足无损检测螺 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成像检测与质量评定方法的要求外,至少还应包括: a)检测技术要求:检测技术(本标准)和检测波形等; b)检测对象:外径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100mm的碳钢及低合金钢制在役螺栓。在役双头螺柱, 六角头螺栓,带有内六角的螺柱其内六角尺寸小于螺杆直径的螺栓的检测。其它类型螺栓检测 方法参考本方法。检测对象的名称、规格、材质和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等。 检测设备器材:仪器型号、探头规格、耦合剂、试样种类,仪器和探头性能检测的项目、时机 和性能指标等。 d)检测工艺相关技术参数:扫查方向及扫查范围、缺陷定量方法、检测记录和评定要求、检测示 意图等。

表1超声检测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

T/CSTM 002122020

8.1.3探头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a)应采用周向线阵探头; b)当螺栓外径大于20mm时,探头的阵元数宜不小于**阵元。当小于等于20mm时,探头阵元 数宜不小于32阵元 c)频率应在2.0MHz~10MHz范围内; d)探头外径与螺栓公称外径相差不大于5mm。当螺栓端面有内六角孔时,探头内径大于端孔直 径; e)相控阵探头应符合JB/T11731相控阵通用技术条件; f)激发孔径范围内不宜存在失效晶片。若失效晶片不可避免,则在确保检测灵敏度满足要求的前 提下,在环阵任意1/*圆周范围内的失效晶片的数量不能超出激发晶片总数的15%,且不应存 在相邻的失效晶片。

累栓相控阵柱面超声波探头直径与被检测的螺栓

8.1.*仪器和探头的系统性能应满足如

a)作周向扫描时,应具有循环衔接的扫描法则,无论首尾或中间,相邻孔径相互覆盖至少二分之 一孔径长度。 b) 最大检测声程处,探测0.5mm人工切槽时其灵敏度余量应不小于10dB: c)仪器和探头的组合频率与公称频率误差应不大于10%; d)在基准灵敏度下,仪器和探头组合的始脉冲宽度,对于频率为5MHz的探头,宽度不大于8mm; e)仪器和探头的系统信噪比应大于*dB。

a)作周向扫描时,应具有循环衔接的扫描法则,无论首尾或中间,相邻孔径相互覆盖至少二分之 一孔径长度。 b) 最大检测声程处,探测0.5mm人工切槽时其灵敏度余量应不小于10dB; c)仪器和探头的组合频率与公称频率误差应不大于10%; d)在基准灵敏度下,仪器和探头组合的始脉冲宽度,对于频率为5MHz的探头,宽度不大于8mm; e)仪器和探头的系统信噪比应大于*dB。

8.1.5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测定仪器和探头的组

a)新购置的仪器和探头;

a)新购置的仪器和探头; b)仪器和探头在维修或更换主要部件后: c)检测人员认为有必要时。

T/CSTM002122020

采用相控阵超声周向扫描检测时,声束应能覆盖到螺栓的全部被检区域。

9.3.1宜采用透声性好,且不损伤检测表面的水基耦合剂。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耦合剂中应添加 防冻液。 9.3.2校准和检测应使用同一种耦合剂。

9.3.2校准和检测应使用同一种耦合剂。

应每年对探头和仪器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探头应按JB/T11731的规定,仪器和探头的系统性能 3/T29302的规定进行测试,

10.2.1每次使用前或连续工作一周以上时,应对阵元有效性按照JB/T11731的规定进行测试。 0.2.2每次使用前,应在对比试块上调整灵敏度使相应刻槽信号达到50%满屏高度,并在检测过程中 及检测结束时进行复核。

10.3检测过程中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检测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a)校准后的探头、耦合剂发生改变 b)检测人员怀疑超声传播速度设置或扫查灵敏度设置有变化; c)连续工作*小时以上。

10.*检测结束时仪器和探头系统的复核

检测工作结束时,应对仪器和探头系统进行下列项目的复核,并记录复核结果: a)应对超声传播速度设置进行复核。如果超声传播速度设置超过10%,则超声传播速度设置应 重新调整,并对上一次复核以来所有的检测部位进行复检; b)应对扫查灵敏度进行复核; c)校准、复核和对仪器进行线性检测时,任何影响仪器线性的控制器(如抑制或滤波开关等)都 应放在“关”的位置或处于最低水平上。

将检测探头放置在对比试块相应检测端(如图5所示),探头中心线应与试块中心重合,手持探头 耦合稳定时,调整仪器扫描范围使底波出现在80%时基范围处,闸门起点位于5%时基范围,闸门终点 立于底波前,调节增益使周向B扫图像中试块1、试块2、试块3的刻槽信号清晰可见,且扫描图像中三 个刻槽的A扫描信号幅度最小者不低于满屏高的20%,记录仪器增益为检测基准灵敏度,适当调整闸门 起点使闸门内螺纹信号低于刻槽信号

2.1在被检螺栓检测面涂满耦合剂,将检测探头压合在检测面上,探头中心线应与螺栓中心重合 电子扫描的方式进行成像检测。 .2记录稳定的扫描数据。

13.2.1深度当量尺寸,应依据对比试块上的0.5mm刻槽信号幅度对比来确定。

13.2.2单个缺陷指示长度,采用以下方法来检

单个缺陷周向长度测量可以在检测过程中实时测量,也可在电脑分析软件上离线测量。具体测量方 法如下:首先移动光标找到缺陷的最高反射点,将A扫信号波幅调节至满屏80%高度;然后向左移动光 标,当A扫信号波幅降低至*0%时,光标对应点即为缺陷左端点,同样,向右移动光标,当A扫信号波 幅降低至*0%时,光标对应点即为缺陷右端点。左右端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该缺陷的指示长度。 13.2.3缺陷指示长度小于5mm时,按5mm计。 13.2.*在螺栓B扫描图像上,同距离相邻两缺陷的间距小于其中较小的缺陷长度时,应作为一条缺陷 处理,以两缺陷长度之和作为其指示长度(间距计入)。 13.2.5在合同无具体要求时,可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质量判定: a)螺栓检测时GB/T 37*55-2019标准下载,A扫描缺陷信号幅度大于等于0.5mm刻槽,或B扫描图像缺陷的深度大于等于 0.5mm刻槽,或缺陷长度大于10mm; b)检测人员判定缺陷性质为裂纹的。

应按照现场检测实际情况详细、客观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检测记录至少应包括以

a)记录编号; b)检测工艺卡名称及编号; 检测对象:项目名称、工件名称、编号、规格尺寸、材质、检测部位、检测时的表面状态、检 测时机; d 检测设备和器材:仪器名称、规格型号和编号;探头情况(类型、标称频率、晶片尺寸、角度、 编号等);试块型号;耦合剂; e) 检测工艺参数:检测范围、扫查位置(面、侧)、扫查方式、基准灵敏度、耦合补偿等: f) 检测结果:检测部位示意图;缺陷位置、尺寸、回波幅度等;缺陷的评定级别和检测结果评定 g)检测人员、记录人员签字; h)检测日期和地点。

检测报告参见附录A,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报告编号; b)工件名称、螺栓编号、材料种类、规格: c)探伤仪型号、探头、试块和检测灵敏度; d)超声检测区域应在报告上予以表明,如有因几何形状限制而检测不到的部位,也应加以说明; e)缺陷的类型、尺寸、位置和幅度; f)检验结果及检验标准名称; g)检验人员和责任人员签字及其技术资格; h)检测日期

检测文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检测原始记录应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并经记录人员和检测人员签字认可: b)检测原始记录的保存期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T/CSTM 002122020

T/CSTM 00212202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北大学、武汉大 学、国电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有限公司、大唐辽宁大唐国际新能源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方天电力公司、 润电能源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硕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光辉、王子成、池永斌、汪智敏、周友鹏、韩志雄、陈磊、桂琳琳、郑阳, 胡斌、张君娇、周进节、张俊、胡先龙、郝晓军、妻荣国、马君鹏、蔡红生、赵利民、房杏军、贺海建 香勇。

GB 55009-2021 燃气工程项目规范T/CSTM 00212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