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T 1791-2015 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DB44/T 1791-2015 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范.pdf" 是一份关于中国广东省地方标准的技术规范文档。这份文档详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中主要生态因子的监测技术要求和方法,旨在指导和规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管理与保护工作。生态因子通常包括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多个方面,如温度、湿度、物种多样性、土壤肥力、水质、地形变化等。这份规范可能涉及到监测频率、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以及数据报告和使用的要求,以确保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状况有准确、全面的了解,以支持科学决策和生态保护行动。
DB44/T 1791-2015 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呆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内气象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其他因子的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与 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
DB44/T1791—2015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 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分为非生物性生态因子 和生物性生态因子两大类。非生物性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等;生 物性生态因子包括同种和异种的生物个体及其集合体。 3.2 气候因子climaticfactor 作用于生物群体的各种气象要素,包括热(温度、辐射、日照等)、水(降雨、湿度、蒸发等)、大气 (风速、风向)等;在植被不同高度层次中的气候因子,称为“群落梯度气候因子”或“小气候因子”。 3.3 辐射solarradiation 又称太阳辐射。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DB12/T 724.1-2017标准下载,其中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 的部分为直接辐射:光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分子、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其中一部分 返回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这部分为散射辐射;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为总辐 射。辐射还有净辐射、有效辐射、反射辐射和紫外辐射之分。 3.4 水文因子hydrologicalfactor 影响生物生态系统的水要素在水分循环过程中的总量和分量,包括总降水量、总径流量、穿透水、 地表径流、土壤渗透水、基流、地下水、茎流、蒸发散等。 3.5 总径流量runoff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产生的且流出到某一个生态系统之外的水量。 3.6 穿透水throughfall 大气降水通过植被冠层后垂直降落到地面的水。 3.7 基流basicflow 又称基本径流,指枯水季节河川、溪流的最小径流量。
大阳辐射。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其中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 直接辐射:光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分子、微尘、水汽等吸收、散射和反射,其中一部分 间,另一部分到达地面,这部分为散射辐射;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为总辐 有净辐射、有效辐射、反射辐射和紫外辐射之分。
DB44/T1791—2015
茎流stemflow 又称树干流,指大气降水通过森林植被冠层时,一部分沿树干流至地面和土壤中的水。 3.9 蒸发散evapotranspiration 通过林地蒸发和植被蒸腾到大气中的水,含蒸发量和蒸腾量两部分。 3.10 土壤因子soilfactor 能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 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和土壤污染物等。在本标准中,将能分解为土壤有机质 和矿物质的凋落物层监测归并到土壤因子中。
粗木质残余物CoarseWoodyDebris 指直径≥5cm的枯枝、倒木、枯立木、根桩等不易分解的大型植物残体,简称CWD。
4.2.1常规地面气象因子
采用标准地面气象站及其全自动记录仪器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直接下载,或通过无线传输至电脑 数据库中。少量不能自动记录的天气现象等观测指标需人工记录。标准地面气象站按照QX/T61和LY/T 1626规定进行建设:所需设备可参照LY/T1952执行
4.2.2垂直梯度气象因子
采用小气候观测塔配置不同植被(森林、灌术、草地、红树林等)高度垂直层次的气象仪器设备 进行监测。小气候监测塔按照LY/T1626规定进行建设;所需设备可参照LY/T1952进行配置。监测分 层及其设备配置按附录A表1规定热行。
监测指标和频度详见附录A表2,其中,常规天气现象记录于附录B表1,极端天气现象记录于 附录B表2。
DB44/T1791—2015
植被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量。
集水区测流堰法或水量平衡场法。坡度10°以上且 明显封闭沟谷的山地应采用集水区测流堰的监 测方法;坡度10°以下的平缓地、或虽然坡度10°以上但无明显的封闭沟谷山地宜采用水量平衡场的监 则方法,两种监测方法可参照LY/T1952的相应规定执行。湿地类型生态系统不需要建设监测水量的集 水区测流堰或水量平衡场,仅需监测水质
集水区内或水平平衡场内外可配套森林水文分量的监测。各监测指标的频度及技术要求详见 3。
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背景值及其动态变化
选择监测区(或植被/植物群落样地)内或周边典型地段,从地面向下挖掘出宽度1m、深度1m 或以上的土壤垂直切面,由下至上分层次逐步获取土壤样品,一般用于土壤背景值调查并描述土壤物 理性质及土壤发育层次特征。每个监测区至少挖取3个部面。
6. 2. 2 土钻法
用土壤圆环采样器和土钻在同一钻孔由上至下分层逐步钻取不同土壤深度的原状土壤(环力) 样品,一般用于对土壤的多次监测,钻取深度1m或以上。每个监测区至少10钻以上;在植祖 益测样地中,宜在每个样方中点钻取1钻(或对角线取样法3钻、或五点取样法5钻)、每个样地 10钻以上。
6.2.3土壤分层与取样
土壤分为[0cm~10cm)、(10cm~30cm)、(30cm60cm)和(60cm~100cm)共4层(注:方括号 “[]”代表“包含”,圆括号“()”代表“不包含”)。在每一层次垂直方向的中间位置获取容积为 100cm²(林地)或200cm²(湿地)的原状土壤环刀样品,用于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同一层次由下至 上(剖面法)或由上至下(土钻法)均匀取等量的土壤样品混合,用于测定土壤化学性质,
6.2.4土壤样品制备
同一监测区内3个以上剖面样品或10钻以上土钻样品,根据统计学要求可单点分层分析,也可将 多点的同一层次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后,按照四分法或八分法再取样后分析。每份样品应经65°C烘 千至恒重,研磨并过2mm(即10目)筛后,保留总量为800g~1000g样品,其中400g500g用于 当次化学分析测定,其余为备份样品,保存于密闭并贴上标签的玻璃瓶中:不能过10目筛的为石砾,
6.2.5.1调落物现存量
DB44/T1791—2015
采用样方法调查。在选定的植被(如设置好的植被监测样地)地面随机设立5个~10个1mx1m 的样方,用钢卷尺测量地表凋落物厚度(调落物表面至土壤表面高度,均匀分布5个测点以上),用于 计算调落物平均厚度,之后收集全部未分解和半分解的调落叶、直径<5cm的枝干、花果和其他杂物(如 树皮、其他碎屑),在65°C下烘干至恒重并称量,计算单位面积上的凋落物现存量;保留烘干备样品 用。
6.2.5.2凋落物产量
采用样框法调查。在选定的植被中,随机设立10个30个1mx1m的尼龙网冤(网孔尺寸1mm, 即18目)样框(凸周用直径2cm的PVC管围成),样框凸角用直径3cm~4cm的PVC管作为支撑 脚埋到地表土壤中,收集落入样框内的新鲜叶、枝、花果和杂物(如树皮和其他植物碎屑),在65°C 下烘于至恒重并称量,计算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调落物产量:保留烘于样品备用。
6.2.5.3粗木质残余物
随机设立5个~10个10mx10m的样方,收集直径≥5cm的大枝或倒木,称量总鲜重,并分段取 段木样品测量鲜重和体积,在65°℃下烘干至恒重,求算总体积和总干重,计算单位面积上的粗木质残 余物现存量:保留烘干样品备用。
6.2.6凋落物分解速率
6.2.6.1调落物样品制备
在土壤表面收集未分解的新鲜 种群的按生物量比例混合叶或优势种群的叶),65°℃ 恒重备用:取出其中不少于500g研磨后用于测定养分含量,
用18目的尼龙网制作成长30cm、宽20cm、高度3cm10cm(依林地调落物层平均厚度而定)的 网罩,网罩框架用直径5mm(即5#或6#)铁丝制成,四角用长10cm~20cm的5#铁丝作为支撑脚插 入土壤中,网罩口朝向土壤表面并与土壤表面紧密接触,事先清理掉网罩内未分解和半分解的调落物, 并填满已知重量的制备调落物
6. 2. 6. 3网罩数量
网罩总量(N)的计算方法是:N=Mx5,M为预计的凋落物全部分解完所需的月数,5为每个月 测定的网罩数。N应多预备10%的量,在网罩防意外损坏后进行增补
每个月定期收集5个网罩内未分解和半分解的调落物,65°C烘干至恒重并称量,用于测量调落物 分解过程中的损失量。如有需要,可研磨制样并测定养分含量,计算养分损失率。
各监测指标的频度及技术要求详见附录A表4。
DB44/T1791—2015
量因子和土壤、水体、气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因子
7.1.1大气质量因子
气负离子和正离子浓度、大气颗粒物(PM10、I
7.1.2主要污染物因子
包括大气硫氧化物(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三氧化二硫S2O3GB 16915.5-2012标准下载,一氧化硫SO)、大气氮氧 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水体富营养化物质(氮N、磷P 本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有机污染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性指标)、重金属(水体和土 汞Hg、砷As、铬Cr、镉Cd、铅Pb、镍Ni)
各监测指标的频度及技术要求详见附录A表5。
监测数据分纸质数据(记录数据)和电子数据(仪器下载数据),纸质数据应及时输入数据库 居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存档应按照国家相关档案法规并参照LY/T1872规定执行,
DB44/T1791—201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主要生态因子监测要求
表A.1不同植被高度小气候因子监测设备分层配置标准
注1:当植被冠层高度在1.2m~1.5m时,设备安装高度可调整为离冠层高度上方约0.5m~0.8m处; 注2:当冠层高度在1.5m~2.0m时,设备安装可调整为1.2m~1.5m高度处,保证设备安装在冠层中。
DB13/T 1411-2017标准下载DB44/T1791—2015
表A.2气候因子监测指标和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