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7/T 1-2020 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规范

DB3717/T 1-2020 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规范
标准编号:DB5108/T 14-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6.7K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4850
免费资源

DB5108/T 14-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717/T 1-2020 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规范简介:

DB3717/T 1-2020 是一个关于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的山东省地方标准。这个标准可能详细规定了黄河滩区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要求、功能布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黄河滩区的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保障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能考虑到黄河滩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生态保护需求。

"村台社区"通常是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社区,它可能包括住宅区、公共设施、社区活动中心等。这个标准可能涵盖了如何在滩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水患,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然而,具体的详细内容需要查阅标准原文才能得到准确的信息,因为标准文本会提供详细的实施规定和技术要求。

DB3717/T 1-2020 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菏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菏泽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菏泽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维超、胡国华、李锋、胡昊、路莹。

DB3717/T 1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菏泽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菏泽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维超、胡国华、李锋、胡昊、路莹。

JC∕T 2372-2016 集成电路用石英舟DB3717/T 12020

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的村台选址和设计 以及村台社区的房屋建筑设计、配套设施 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菏泽市区域内黄河滩区村台社区建设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广污染物排放标准 GB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3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68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JTG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SL310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DB37/T2792 体式三格化粪池 DB37/T2793 体式双瓮漏斗化粪池 DB37/T3082 精准扶贫扶贫车间 DB37/T3593.2乡村电力建设第2部分:通用技术标准 DB37/T5062农村一体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施 及验收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黄河滩区YellowRivershoal 黄河中下游河段大堤内堤脚至主河道口之间的区域。

DB3717/T12020

村台选址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行洪安全:不应阻碍黄河行洪,村台布局宜远离主河槽,布置在黄河治导线以外。村台总体布 局应按顺水流方向布置,并通过防洪评价。 地质条件:应避开崩塌、滑坡、泥石流、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不良地质条件,及存 在地质灾害隐惠的区域。 村落位置:根据待规划整合的自然村落现状位置、完整性,结合乡镇原有管理区域就近选址。 耕作半径不宜超过1.5km。 公共设施:应保证供水、供电、通信、交通、污染防治等基础设施配套,便于统筹、易于建设 避免重复施工。

5.1村台形状宜为长方形,边坡坡度不宜大于1:3,应做好边坡防护。 5.2台顶面积按9%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10年以后的人口量计算,人均村台面积为80m。村台各 边均应向外扩延3m。外延部分面积不计算在人均80m的范围内。 5.3村台顶高程按照不低于黄河花园口洪水流量12370m²/s流经当地相应设防水位加1.0m设计。 5.4村台地基应满足工程建设的承载能力、沉降要求。

6.1.1住宅套数和户型配比应结合摸底调研情况和人口发展确定。 6.1.2宜设置一户一院、联排式低层住宅,人均住房面积宜为不大于40m。 6.1.3住宅应设置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居住空间,并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 求。主要朝向的卧室、起居室(厅)、书房等居住空间大寒日满窗日照时间不应低于2h。 6.1.4屋顶宜有部分平面。 6.1.5建筑各部分总体布局宜紧凑,缩短管线长度。 6.1.6建筑风格宜简洁大方。不同社区宜采用色彩及风格的差异化设计,不宜使用过多的装饰构件和 高档的装饰材料。宜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6.1.1住宅套数和户型配比应结合摸底调研情况和人口发展确定。 6.1.2宜设置一户一院、联排式低层住宅,人均住房面积宜为不大于40m。 6.1.3住宅应设置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居住空间,并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 求。主要朝向的卧室、起居室(厅)、书房等居住空间大寒日满窗日照时间不应低于2h。 6.1.4屋顶宜有部分平面。 6.1.5建筑各部分总体布局宜紧凑,缩短管线长度。 6.1.6建筑风格宜简洁大方。不同社区宜采用色彩及风格的差异化设计,不宜使用过多的装饰构件利 高档的装饰材料。宜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007和GB50011的要求。 地基设计应考虑冲填土、地基液化或软弱粘土地基承载力变形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等因素,根 需要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式,满足建筑地基承载能力及抗震设防要求

DB3717/T 12020

6.2.3宜选用整体性能较好的基础形式,如钢筋混土条形基础等,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防止结构裂 缝。

6.3.1房屋结构应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应符合GB50068的要求。 6.3.2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应符合GB50223和GB50011的要求。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圈梁等构造措 施,加强房屋结构拉结,减轻屋盖重量等,提高房屋抗震性能。也可参照JGJ161采取建筑抗震设防措 施。

6.3.1房屋结构应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应符合GB50068的要求。

5.4.1宜采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

7.2.1应符合DB37/T3593.2的要求。 7.2.2宜采用电能表集装箱,一户一表率和智能电表覆盖率应达到100%

7.2.1应符合DB37/T3593.2的要求。

7.2.1应符合DB37/T3593.2的要求

7.3.1宜采用集中清洁供暖

7.4.1村台外围道路及建筑物周边道路宜构成消防环路,宽度不应低于4m,满足消防通道要求。周边 应设有消防扑救场地,消防扑救场地的主出入口不宜少于2个;如设置一个时,宽度不应小于7m,内应 留有足够的回车场地。 7.4.2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二级。应预留消防疏散通道,疏散距离不超过22m。 7.4.3公共场所应设置应急照明,疏散通道、楼梯间及主要出入口等场所应设置疏散照明和安全出口 标志灯,持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应急照明在疏散走道地面水平照度不应低于1.0Lx,在楼梯间地 面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0Lx。出口指示灯应安装在出口门上0.2m位置。

7.4.1村台外围道路及建筑物周边道路宜构成消防环路,宽度不应低于4m,满足消防通道 应设有消防扑救场地,消防扑救场地的主出入口不宜少于2个;如设置一个时,宽度不应小 留有足够的回车场地。

7.5. 1社区内道路

DB3717/T12020

7.5.1.1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等路面结构。 7.5.1.2主干道路宽度不宜低于14m,路面宽度不宜低于8m;围村路路面宽度为6m~7m;其余路面 宽度不宜低于4.5m。

7.5.2.1撤退道路应纳入现有公路路网规划,不低于2条。 7.5.2.2撤退道路宜采用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路线应符合JTGD20的要求,路肩宽度不宜1 路面宽度不宜低于6m,路基设计应符合JTGD30的要求。 7.5.2.3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应符合JTGD50和JTGD40的

7.5.3.1宜采用太阳能路灯并合理确定路灯间距。 7.5.3.2标志和标线应符合GB5768的要求。 7.5.3.3 安全设施应符合JTGD81的要求。 7.5.3.4撤退道路沿途村台应设置城乡客运站点。 7.5.3.5应设置村内主于道的弱电管道。

7.5.3.1宜采用太阳能路灯并合理确定路灯间距,

钢结构造价控制全流程(5页)7.6.1综合性公共设施和场所

.6.1.1 综合性服分中心积不 见全、图 书室、社区中心等功能区。 7.6.1.2文体广场总面积不宜低于1000m。文体广场可建有数字电影标准化放映场地、阅报栏、健身 络径、灯光、有源音箱、善行义举“四德”榜、数字科普显示屏等配套设施设备。应在主广场设置乡村 剧场或戏楼、舞台等文化配套设施。文体广场可分2~3处设置,合并计算面积。

.6.2.1办学规模幼儿园不宜超过12个班/校,小学和初中不宜超过36个班/校。 .6.2.2学校布点应考虑人员集中程度、村台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小学入学半径不宜超过2km,中 学入学半径不宜超过3km。 .6.2.3学校教学功能、卫生、节能环保、消防、防雷等设施应完善,应有体育场地、校门和围墙、 交门口减速标线、警示标志、校内道路、公用厕所等配套设施,

学入学半径不宜超过3km

应设置至少1处标准化卫生室。

应设置至少1处标准化卫生室

7.8.1社区入口处应悬挂村台名称标识牌,村台内街道、各项服务设施处应悬挂名称标识。 7.8.2电力、供水、供气等安全隐患较大的场所应悬挂相应的标识。 7.8.3标识牌悬挂应便于观察、识别,设置应规范,信息应准确。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技术规范 CECS 269:2010》宜设置至少1处符合DB37/T3082要求的扶贫车

DB3717/T 1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