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0180-2017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简介:
Q/GDW 10180-2017《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是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制定的一份技术规范。这份规范主要针对66千伏(66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路设计,它为电力线路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标准和要求。
该规范内容涵盖了线路路径选择、线路结构设计、杆塔型式选择、导线和金具的选型、防雷和过电压保护、线路绝缘配合、接地设计、线路保护和自动化、线路施工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它不仅考虑了电力线路的电气性能,还考虑了环境影响、施工难度、运行维护便利性等因素。
遵守Q/GDW 10180-2017的技术规定,可以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同时也能减少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风险,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Q/GDW 10180-2017 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部分内容预览:
表2310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档距
a 可能发生滑坡或山洪冲刷的地点; b)容易被车辆碰撞的地点; C 可能变为河道的不稳定河流变迁地区; d)局部不良地质地点; e)地下管线的井孔附近和影响安全运行的地点。 4.4 线路中较长的耐张段,每10基应设置1基加强型直线杆塔。 4.5 当跨越其他架空线路时,跨越杆塔宜靠近被跨越线路设置。 14.6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间的距离,应按下 列原则确定: a 应根据最高气温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风速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 进行计算; 计算上述距离应计入导线架线后塑性伸长的影响和设计、施工的误差,但不应计入由于电流、 太阳辐射、覆冰不均匀等引起的弧垂增大; C 当架空电力线路与标准轨距铁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交叉,且架空电力线路的档距超过200m 时,最大弧垂应按导线温度为+70℃计算 14.7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24的规定,
GB/T 37212-2018 新风空调设备通用技术条件Q/GDW 101802017
表24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
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应符合表25的规定。 表25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间的最小距离
表25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间的最小距离
14.9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26的规定。 表26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表26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14.10线路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边导线与城市多层建筑或规划建筑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以及边 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27的规定。线路边导线与不在规划范围 内的城市建筑物间的水平距离,在无风偏情况下,不应小于表27所列数值的50%。
表27边导线与建筑物间的最小距离
14.11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28的规定。 表28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2导线与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的树木之间的最小距离,在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应符合表 定。
表29导线与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的树林之间的最小距离
Q/GDW10180——201714.133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或城市绿化灌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在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应符合表30的规定。表30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或城市绿化灌木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单位:米(m)线路电压3kV以下3 kV~10 kV35 kV~66kV距离1. 51. 53. 014.14导线与街道行道树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31的规定表31导线与街道行道树之间的最小距离单位:米(m)最小距离检验状况线路电压线路电压线路电压3kV以下3 kV~10kV35 kV~66kV最大计算弧垂情况下的垂直距离1. 01. 53. 0最大计算风偏情况下的水平距离1. 02. 03. 514.1510kV及以下采用绝缘导线的线路,除导线与地面的距离和重要交叉跨越距离之外,其他最小距离的规定,可结合地区运行经验确定。14.16。架空电力线路与铁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各种架空线路交叉或接近的要求,应符合表32的规定。19
Q/GDW101802017
5.1杆塔上应设置线路名称和杆塔号的标志。35kV和66kV架空电力线路的耐张型杆塔、分支杆塔、 免位杆塔前后各一基杆塔上,均应设置相位标志。 15.2新建架空电力线路,在难以通行的地段可修建人行巡线小道、便桥或采取其他措施。
Q/GDW 10180—2017
典型气象区见表A.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典型气象区
Q/GDW10180201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移等级 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移等级分类见表B.1;架空电力线路典型环境污湿特征与相应现场污移度评估 方法见表B.2
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移等级分类见表B.1;架空电力线路典型环境污湿特征与相应现场污移度 法见表B.2。
表B.1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移等级
Q/GDW 10180—2017
架空电力线路典型环境污湿特征与相应现场污和
注:计算瓷绝缘单位爬电距离的电压是最高电压 a大风和台风影响可能使距海岸50km以外的更远距离处测得很高的等值盐密值。 b在当前大气环境条件下,我国中东部地区电网不宜设“非常轻"污移区。 取决于沿海的地形和风力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 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见表C.1。
Q/GDW101802017
表C.1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
也下水位以下土的容重应考虑浮力的影响,计算上拔角
Q/GDW 101802017
Q/GDW 101802017
E.1高速公路一一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 辆以上,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王.2一级公路 一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包括摩托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 25000辆,为连接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 出入的公路。 E.3二级公路一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 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的公路。 .4三级公路一 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为 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 E.5四级公路一一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为 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
Q/GDW 101802017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Q/GDW 101802017
编制背景 30 编制主要原则 30 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30 主要工作过程 30 标准结构和内容 30 条文说明。 31
澜刷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条文说明JC∕T 2485-2018 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 大气环境暴露试验方法,
Q/GDW 101802017
本标准依据《关于下达2016年度第一批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 2015)1240号)文的要求编写。 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国家电网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技术和工程建设也 主不断加快,总结经验和实践成果,更好地为电网建设服务,对于加强电网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设计,统一标准,确保工程设计技术合理、安全可靠,为此编制本标准
3与其它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部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2016年2月,由国网经研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组成编写组,组织制定编写计划和编制大纲,协调完成 编写任务 2016年6月,国网经研院在北京主持了标准编制大纲审查会议。与会专家审议并通过了编制大纲 2016年12月,开展了初稿编制工作。 2017年1月,国网经研院在北京组织了初稿审查工作 2017年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开展意见收集和整理工作。 2017年3月,根据收集的意见编制完成征求意见稿。召集有关专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多次讨论 和修改。 2017年3月,由国网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征求意见稿审查会。组织有关单位的专家和参编单位专家 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编制单位的汇报,与会专家审查了征求意见稿DB41/T 1072-2015标准下载,形成审查意见。编写组根据审 查意见修改并形成送审稿。 2017年5月,公司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邀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和 参编单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审查了送审稿,形成审查意见。编写组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并形成报 批。 2017年6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Q/GDW 101802017
新增钢管杆应用的内容(见12.1.7); 一增加了防舞条款(见7.2.5); 一深化、细化了重要交叉跨越方案的设计要求(见7.1.5和7.1.6)。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11章,内容有:路径;气象条件;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绝缘配合、防 雷和接地;杆塔型式:杆塔荷载和材料;杆塔设计基本规定:杆塔结构;基础;杆塔定位、对地距离和 交叉跨越;附属设施和附录A、B、C、D、E;其中路径、气象条件、杆塔型式根据近年来设计和工程建 设实践补充部分内容,修订中参考了有关规程规范的最新修订版本,修改了35条,增加了6条,附录增 加了表B.2。 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四川电力 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电力设计院、辽宁省大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电业 高城电设计院、江西省南昌供电设计院、湖南送变电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江西省赣州宏远电力勘 测设计院、浙江省金华电力设计院。原标准主要起草人包括舒印彪、刘开俊、张莲瑛、韩丰、葛旭 波、张卫东、袁兆祥、张子引、肖智宏、黄连壮、鲍星辉、赵庆斌、廖公毅、高蔚、鲁烈、朱竞华、 星平、邱长根、楼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