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苏G19-2012机械连接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图集简介:
,我无法提供特定的图集简介,因为"苏G19-2012机械连接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图集"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方标准、技术规范或者施工指导图集,它可能由中国的某个地方标准委员会或者相关建筑机构发布,内容可能包括竹节桩的设计、制作、安装、检验等技术细节。
这种图集通常用于指导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可能包括桩的尺寸、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等。它对于进行此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如果你需要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你直接咨询相关的出版单位,或者在中国的建筑或工程资料查询平台进行查找。
苏G19-2012机械连接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图集部分内容预览:
图集号苏G19—2012 编制说明 页次2
图集号苏G19—2012 编制说明 页次3
5.2.4机械违接竹节桩拼接根据桩规格、型号及钢棒的根数,安装相同规格 与数量的插杆、卡片,材料宜采用40C1,其质量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 700的规定,
6构造 6.1机械连接竹节桩预应力织间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0mm。 6.2机械连接竹节桩的预应力钢筋应沿其圆周均匀置(E型除外),间距允许 偏差为±5mm各种规格机械连接竹节桩的配筋见本图集第9~16页。
DG∕TJ 08-2257-2018 城市道路掘路修复技术规程表7.1.3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N/m*)
混凝土强度等级 fek fe fik fe Ec C60 38. 50 27. 50 2. 85 2. 04 3. 60 × 10° C65 41. 50 29. 70 2. 93 2. 09 3. 65 × 10° C80 50. 20 35. 90 3. 11 2. 22 3. 8 × 10°
式中M机械连接竹节桩弯矩设计值
c—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 f一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吨—混凝土抗拉强度变异性调整系数,=0.7 7.3.3机械连接竹节桩桩身横向开裂剪力应按下式计算:
7.3.6按第7.3.1~7.3.5条中公式计算的各种规格机械连接竹节桩框身承载 力设计值见本图集第9~16页。 7.4机械连接竹节桩桩身的裂缝控制计算: 7.4.1机械连接竹节受弯时,裂缝控制等级取二级,并应按下式计算:
M.≤ (o+yJa)W.
式中M一拉力设计值; C考虑预应力钢筋墩头与端板连接处受力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而取 的折减系数,C=0.85。 7.3.5轴心受压的机械连接竹节桩,桩身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考虑机械连接竹节桩压曲影响时,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一轴压力设计值: f一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考虑沉桩工艺影响及混凝土残留预应力影响而取的综合折减系数 对于A型、B型、C型、D型和E型桩统一取0.7。 2身穿越可液化土或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的软弱土层的基桩,应 考虑压届影响,桩身轴心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受压稳定系数,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执行
当机械连接竹节桩处于一般环境或设计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时,应按下 计算
式计算: Na≤(o+f)A (7. 4. 22 ) 式中M2一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拉力值 7.4.3按第7.4.1、7.4.2条中公式计算的各规格机械连接竹节桩桩身承载力 与裂缝控制指标见本图集第9~16页。 7.5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其承载力设计要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时,桩基 的验算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8机械连接竹节桩的选用 8.1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建设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上部结构特点、荷载大 外及性质、施工条件、沉桩设备等因素,与生产厂家及施工单位经综合分析 后,选用相应类型的机械连接竹节框 对于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机械连接竹节桩、抗震设防区位于液化土层范 围内的机械连接竹节桩,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对本图集中机械 连接竹节桩采用的箍筋直径、螺距及箍筋加密区长度做相应调整,并向生产 家定制满足抗震构造指施和具体工程需要的机械违接竹节桩。 3.2用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IV类场地的机械连接竹节框基础工程,最上面一节 链宜选用C型、D型或E型机械连接竹节桩,且所选椎型的各项力学指标应满足 设计要求及有关规范的规定。 8.3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机械连接竹节桩基础工程 宜选用B型、C型,D型或E型,机械连接竹节桩最上面一节桩螺旋筋直径宜加 大或间距加密。 3.4当地下水或地基土对混凝土、钢筋和钢零部件有腐蚀作用时,应按相关 标准、规范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防膚措施,确保桩的耐久性
N < (o.+h)A
8.5受拉(抗技)桩或主要承受水平有载的机械违接竹节桩基础工程,应根 据竹节桩所处环境,结合桩身轴心受拉承载力设计值(见本图集第9~16页), 选用B型、C型、D型或E型机械连接竹节桩,最上节桩全长臻旋筋间距宜采用 45mm(此节桩需增加标识),且所选桩型的各项力学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及有 关规范的规定,不得选用A型机械连接竹节桩。 8.6受拉(抗拨)机械连接竹节框与承台连接时,承台连接钢筋应通过螺母 与每根预应力钢棒直接连接,连接钢筋直径应满足受拉(抗拔)要求, 8.7淤泥质土挖土深度大于2m时,最上面一节柱应采用C型以上型号,螺旋角 全长间距宜采用45mm(此节框需增加标识), 8.8机械连接竹节桩用做摩擦型桩或端承摩擦椎且穿越硬土层较薄时,其长 经比不宜大于80:机械连接竹节桩用做端承型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需要穿越 定厚度较硬土时,其长径比不宜大于60(长径比计算取最大外径),或参照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执行。 8.9对于由多节机械连接竹节拼接的单根桩,设计人员可根据桩所承受的 整向力及水平力的大小,采用最上面一节桩的型号高于下节桩的配桩设计。 8.10桩尖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选用。本图集提供了开口形桩尖(用8 表示)、十学形桩尖(用b表示)两种常用桩尖,详见本图集第26、27页。限 本图集提供的常用桩尖外,也可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选用其他形式的尖,粉 砂层厚度大于2000mm且有硬夹层时,宜采用a型桩尖。
式中Nt2—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拉力值; 7.4.3按第7.4.1、7.4.2条中公式计算的各规格机械违接竹节桩桩身承载力 与裂缝控制指标见本图集第9~16页, 7.5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其承载力设计要求,用于抗震设防地区时,桩基 的验算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
9机械连接竹节桩的制作要求
编制说明 图集号苏G19—2012 页次7
图集号苏G19—2012 页次 7
编制说明 图集号苏G19—2012 页次8
外径700~650机械连接竹节桩剖面图
不径800~700机械连接竹节桩剖面图
外径1200~1050机械违接竹节桩剖面图
抗拔桩截桩桩顶与承台 图集号苏G19—2012 连接详图 页次37
注:1用于各种规格的连接件各部件的强度应大于相配套钢棒强度的1.3倍, 2采用的环氧树脂防腐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设计使用年限, 图集号苏G19—2012 抗拔连接件安装示意图 页次 38
注:1用于各种规格的连接件各部件的强度应大于相配套钢棒强度的1.3倍。 2采用的环氧树脂防质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设计使用年限
A.1机械连接竹节椎施工应符合《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的要求。 A.2吊装、运输与堆放: 1.2.1长度不大于16m的机械连接竹节桩吊装宜采用两支点法或两头钩吊法 两支点法的两吊点距离桩端宜为0.21L(L为桩段长度,L>16m时,应该增加 支点),绳索与桩身水平夹角不得小于45°,装卸时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押 碰撞、滚落。 A.2.2长度不大于16m的机械连接竹节桩运输过程中,支点位置宜距离桩端 0.21L(L为桩段长度,L>16m时,应该增加支点)处,并垫以模形垫防止 滚动,产防层与层之间因垫木与端的距离不等造成错位。 A.2.3机械连接竹节桩堆放场地应压实平整,并有排水措施。长度不大于15 的机械连接竹节桩堆放应按两支点法进行(长度大于16m时,应该增加支点) 最下层支点宜放在垫木上,且各支点应在同一水平面。堆放层数应根据机械 连接竹节桩强度、地面承载力、垫木及堆垛稳定性等综合分析确定,并符合 表A.2.3的规定。
A.1机械连接竹节椎施工应符合《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的要求。 A.2吊装、运输与堆放: A.2.1长度不大于16m的机械违接竹节桩吊装宜采用两支点法或两头钩吊法, 两支点法的两吊点距离桩端宜为0.21L(L为桩段长度,L>16m时,应该增加 支点),绳索与桩身水平夹角不得小于45°,装卸时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抑 碰撞、漆落。 A.2.2长度不大于16m的机械连接竹节桩运输过程中,支点位置宜距离桩端 0.21L(L为桩段长度,L>16m时,应该增加支点)处,并垫以模形垫木防止 滚动,产防层与层之间因垫木与端的距离不等造成错位。 A.2.3机械连接竹节桩堆放场地应压实平整,并有排水措施。长度不大于15 的机械连接竹节桩堆放应按两支点法进行(长度大于16m时,应该增加支点) 最下层支点宜放在垫木上,且各支点应在同一水平面。堆放层数应根据机械 连接竹节桩强度、地面承载力、垫木及堆垛稳定性等综合分析确定,并符合 表A.2.3的规定
精致的别墅设计图表A.2.3机械连接价节桩堆放层数
附录A机械连接竹节桩施工要求
附录A机械连接竹节桩施工要求
附录A机械连接竹节桩 图集号苏G19—2012 施工要求 页次39
A.7.1采用抱压式桩机时,夹具应避开桩身两侧合缝位置,夹具应抱在椎身 当出部位,产禁来具抱在桩身凹进部位,桩身允许抱压压桩力宜根据当地工程 设计经验确定(薄壁机械连接竹节桩除外) 1.7.2严禁抱板的固定螺母高出抱板面(应低于抱板面10mm)。 A.7.3沉桩过程中,应经常观测身的垂直度,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当桩尖进入较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等强行回扳的方法纠偏,
A.8顶压法沉桩: A.8.1应确保桩帽或送桩器与压框机导向杆与增强型桩在同一垂直轴线上 A.8.2压机在大平合上应设有导向装置,以确保沉桩时“三点一线”。 A.8.3因地面下沉造成“三点一线”不垂直时,需要采取调整措施后,方可 继续施工
A.9采用其他沉桩方法时GB∕T 16777-2008 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A机械连接竹节桩 图集号苏G19—2012 施工要求 页次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