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0/T 17-2018 成都市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简介:
DB510/T 17-2018《成都市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是由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成都市范围内的微型企业,也就是小型企业,提供了一套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本要求。
该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微型企业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它涵盖了安全管理、风险控制、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具体包括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维护、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等。
通过实施该标准,微型企业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同时,也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DB510/T 17-2018 成都市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 为本、安全发展”理念,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职业病危害防治
水平,改善现场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意识、操作技术和防范技能,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 升安全生产绩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企业应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动态循环模式,依据本标准的规定, 自身特点,自主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 生产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绩效
4.3.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采用企业自评和评审单位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定。 4.3.2成都市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定内容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第12章的规定。 4.3.3成都市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定具体指标要求见附录A。 4.3.4本评分表共计100分DB12/T 861-2019标准下载,各要素分值为别为目标职责(8分)、制度化管理(6分)、教育培训(10 分)、现场管理(52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惠排查治理(12分)、应急管理(6分)、事故管理(2 分)、持续改进(4分)。 标准化得分(百分制)=标准化工作评定得分÷(100一不参与考评内容分数之和)×100。最后得 分采用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数。 4.3.5本标准中累计扣分的,均为直到该考评内容分数扣完为止,不出现负分。 4.3.6标注“★”符号的条款为必须整改项。 4.3.7 微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工商登记核准范围; 申请评审之日的前1年内,无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或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生产安全事故 或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不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惠; 评审得分在60分(含)以上
5. 2. 1人员配备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职责,定期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 考核。
“安全生产”含职业卫生,下同
5.3.1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并建立使用台账。 5.3.2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为从业人员缴纳相关保险费用。
企业应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确立本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治理念及行为准则,并教育、引导 全体从业人员贯彻执行。
企业应定期识别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时更新,建立清单,并传 业人员。
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生产工艺、 作业任务特点以及岗位作业安全风险与职业病防护要求,编制齐 的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发放到相关岗位员工,并严格执行
1.1 安全教育培训制
7.1.2教育培训档案
企业应如实记录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和从业人员个 育培训档案。
.2.1.1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1.2从事特种作业、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专门安全作业培训,考核合格,取 得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接受复审。
7.2.1.1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7. 2. 3 其他人员
企业应对进入企业承包商、供应商的从业 高校实习生,外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对进入企业检查、参观、学习等外来人员进行安全告知, 并保存记录
8.1.1设备设施建设
合GB50187的规定,建筑设计防火和建年 应分别符合GB50016和GB50140的规定,
8.1.2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2.1企业应对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设备设施管理台账,保证其安全运行。 2.2特种设备应按规定取得使用登记证;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对特种 其安全附件、强检计量器具等进行检测
8.1.3设备设施检维修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检维修管理制度,制定综合检维修计划,加强日常检维修和定期检维修管理
8.1.4设备设施拆除、报废
企业应建立设备设施报废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的报废应办理审批手续,报废设备设施拆除前应制 并在现场设置明显的报废设备设施标志
8.2.1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
8.2.1.1生产现场应实行定置管理,保持作业环境整洁。作业区域地面平整,坑、壕、池应设置盖板 或护栏。 8.2.1.2企业应对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断路作业、破土作业、吊装 作业、盲板抽堵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作业许可审批手续。 8.2.1.3非经允许,禁止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应划出非岗位操作人员行走的安全路线。
2.1企业应监督、指导从业人员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2.2企业应为从业人员配备与岗位安全风险相适应的、符合GB/T11651规定的个体防护装备与 并监督、指导从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正确佩戴、使用、维护、保养和检查个体防护装备与用品
8.2.2.1企业应监督、指导从业人员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指挥、 违草作 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 8.2.2.2企业应为从业人员配备与岗位安全风险相适应的、符合GB/T11651规定的个体防护装备与用
3.2.3.2企业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护条件的承包商、供应商等相 关方。企业应与承包商、供应商等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8.3.1职业病危害电报
8.3.2职业健康体检
企业应律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特殊情况应急后和离岗 时的职业病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从业人员并存档
8.3.3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
企业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面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3年至少进行1 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风险特点,在有较大危险因素和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价 场所,设置明显的、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企业应定期对警示标志 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
9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
安全风险辨识范围应覆盖本单位所有活动及区域,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 和将来三种时态。
9. 1. 2 安全风险评估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采取适宜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 人员或委托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对本单位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9.1.3安全风险控制
企业应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生产经营状况 确定相应的安全风险等级,对其进行分级分类管 理,实施安全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重大风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制定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进行重点监控。
9. 3. 1隐患排查
全业应制定排查方案,编制各种安全检查表,定期开展隐惠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惠,按照隐 极进行记录,建立隐惠信息档案, 开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9. 3. 2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 对隐惠及时进行治理
9. 3. 3隐患报送
企业应运用隐患自查、自改、自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隐惠排查、报告、治理、销账等过程 进行电子化管理和统计分析,并按照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定期或实时报送隐惠排查治 理情况。
10.1.1企业应制定符合GB/T29639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针对安全风险较大的重点场所(设 施)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并编制重点岗位、人员应急处置卡,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 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10.1.2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将应急预案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应急救援队伍、周边企业等有关 应急协作单位;企业应定期评估应急预案《地震情况下的电梯要求 GB/T 31095-2014》,及时根据评估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10.2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特点,按照规定设置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建 立管理台账,安排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企业应按照AQ/T9007的规定定期开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做到一线从业人员参与应急演练全 覆盖DG∕TJ 08-2313-2020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并按照AQ/T9009的规定对演练进行总结,根据演练发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 准备工作。
发生事故后,企业应根据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事故情况 先期处置。
企业应建立事故报告程序,明确事故内外部报告的责任人、时限、内容等,并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 报告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