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122.1-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36/T 1122.1-2019 高速公路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施工期环境质量监测简介:
DB36/T 1122.1-2019 是湖北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高速公路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施工期环境质量监测》。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在高速公路建设施工期间,如何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管理,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这份标准覆盖的监测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气质量监测:对施工期间产生的尘埃、有害气体等进行监测,以符合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 2. 噪声监测:对施工现场的噪声强度进行监测,以防止噪声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3. 水质监测:对施工区的地下水、地表水进行定期监测,防止施工废水污染水源。 4. 土壤监测:监测施工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防止土壤污染。 5. 生态影响监测:对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如动植物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变化等。
6. 应急监测: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
施工方需要按照这份标准进行环境监测,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以保证施工活动的环境合规性。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
以上是大致的简介,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查阅标准原文。
DB36/T 1122.1-2019 高速公路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施工期环境质量监测部分内容预览:
C.6 敏感点的蒸发量
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取决于该地的水分收支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要看该地湿润系数K, 为K=P/E,式中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K大于等于1时,表明水分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属于 兄;K小于1时,反映水分收入不够支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或干旱。不同标段的敏感点上 发量大的等值线区间内,敏感点越应考虑定为大气监测点,反之则少设置
T∕CAMET 04009.1-2018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综合通信系统(LTE-M)设计、工程规范 第1部分:工程设计DB36/T1122.12019
天然生态条件对于空气污染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若敏感点生态条件较好,乔灌木生长茂盛,则可 定程度减弱粉尘污染,随着空气飘散,大气污染物对敏感点的影响也降低;反之,生态条件较差,植 皮较少,一马平川,则对空气污染无任何阻挡作用,导致空气污染物直接影响敏感点,需要重点进行监 测。生态条件分为三种:乔灌木丰富、乔灌木稀少和无乔灌木三种情况进行赋分。
敏感点的大小是对于大气监测点的选择十分重要。本规范根据居住房屋(有人居住的房屋)数 定敏感点大小。有一些敏感点如居民点为较大自然村或行政村所在村组,则居民点户数较多,居 达到50栋以上,可作为大敏感点认定,10~50户的可认定为中敏感点,小于10户的为小敏感点, 、中、小很好地区分不同敏感点的大小
敏感点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越近,大气监测点越应优先考虑设置,可分三种距离考虑,分别是小于 且等于50m,大于50m且小于150m,大于且等于150m
C.10敏感点的交通条件
沿线敏感点的交通条件有显著差异,环境监测车和监测人员能否或是否容易进出影响着大气监测点 的确定,交通条件便利的敏感点优先设监测点
C.11敏感点现场条件
敏感点现场能否找到较理想地安装仪器的平台和供电电源,农户是否愿意暂时管理仪器,酬金双方 能否接受,均影响着大气监测点位的确定
C. 12 敏感点的兼顾性
从监测工作上来说,如果能将大气监测点和噪声监测点重合监测,将大大减少监测工作量,前 点能同时反映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情况。所以若有敏感点存在兼顾性则可优先选择作为大气
C.13是否为推荐监测点
环评报吉书会提出大气监点 告上推荐的监测点作为大气监测 点来设置,但经研究和调查发现,环评单位所推荐的监测点常常依据不足,对定点缺乏充分论证,但提 出的点位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在赋分时给予一定的分值
DB36/T1122.12019
表C.1高速公路大气敏感点属性打分表
DB36/ T 1122. 1201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噪声(振动)监测点布点原则
噪声(振动)监测点布点原则采用专家打分法,具体为对各噪声(振动)敏感点影响因子进行属性 确定,对不同属性确定分值,再根据实际情况打分,以此筛选噪声(振动)监测点。打分法的单项最高 总分值为100分。
D.2敏感点的行政区域
敏感点的行政区域属性决定该区域对环境的要求标准。比如处于县城及集镇,需要重点进 对于村庄则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D.3敏感点与高速公路路面高差
由于架桥、填方和自然地形条件,往往高速公路路面与敏感点存在一定高差,根据实际情况,可分 为零高差(路面与敏感点高差在正负1m以内),负高差和高差三种情况来区别敏感点与高速公路路面高 差。根据噪声衰减原理,对三种高差情况赋分确定对敏感点的影响,负高差和高差情况的敏感点噪声都 存在一定的衰减,相对零高差敏感点应优先考虑设置为监测点。
D.4敏感点的生态条件
天然生态条件对于噪声(振动)传播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若敏感点生态条件较好,植被生长茂盛 交多,植被郁闭度较高,则可使噪声得到明显衰减,有时候降噪效果明显超过声屏障,达到十几 十分贝。根据植被的生长情况,将生态条件分为三种:乔灌木丰富、乔灌木稀少和无乔灌木三种 进行赋分。
敦感点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越近,噪声监测点越应优先考虑设置,可分三种距离考虑,分别是小 于50m,大于50m且小于150m,大于且等于150m。
DB36/T 1122. 12019
江西省山丘地形较多,大多高速公路者 建设涉及许多隧道。有些居民点处在山与山之间, 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难以进入监测。所以沿线敏感点的交通条件有显著差异,环境监测车和监测人员能 否或是否容易进出影响着噪声监测点的确定,交通条件便利的敏感点享有优先设点条件。
从监测工作上来说,如果能将大气监测点和噪声监测点重合监测,将大大减少监测工作量,前提是 该监测点能同时反映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情况。所以若有敏感点存在兼顾性则可优先选择作为环境监 测敏感点。
D.9是否为推荐的监测点
环评报告书会提出推荐噪声监测点位,原则上应当毫无保留地将环评报告上推荐的监测点作为 测点来设置,但经研究和调查发现,环评单位所推荐的监测点依据不足,对监测点缺乏充分论证 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在赋分时给予一定的分值。
DB36/ T 1122. 12019
三.1监测报告编制目的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报告编制
关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对超标及其他影响严重的,应及时指出问题,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尽 量降低施工对环境造成影响。并以季度及年度监测报告的形式,报送给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单位环境管 理工作的依据。
E.2监测报告编制内容
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监测的目的以及实施计划,监测工作开展的依据,监测点位具体情况, 附上照片说明;水、气、声和生态环境等四个要素的具体监测结果及分析,对照是否超标,就超标的原 因做出分析,提出防治的具体措施;结合季度和年度监测情况,形成监测报告提交给建设单位,并提出 下一期监测计划
E.3监测报告编制目录
主要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 程规模、投资概算和工期安排等内容;监测工 监测点位设置,监测时各个点位施工进展情况等,
E. 3. 1.1工程概况
E.3.1.2施工期环境监测
E.3.2环境监测概况
主要包括坏境监测参考的具体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参考的技术文件和执行的评价标准等内 E.3.2.1法律律法规及规章 E.3.2.2技术规范及标准 E.3.2.3技术文件
主要包括坏境监测参考的具体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参考的技术文件和执行的评价标准等内容 2.1法律律法规及规章
E.3.2.3技术文件
E.3.2.4评价标准
E.3.3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E.3.3.1监测人员技术要求
E.3.3.2监测仪器管理与定期检定
E.3.3.3监测分析方法的选用 E.3.3.4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 E.3.3.5样品的采集与贮存 E.3.3.6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E.3.3.7实验分析质量控制
E.3.4水环境监测结果及分析
DB36/T 1122. 12019
主要包括水质采样现场情况,附照片,具体水样的实验分析方法、设备和结果及具体评价等内容。 E.3.4.1监测项目 E.3.4.2监测方法 E.3.4.3监测时间与频次 E.3.4.4监测仪器 E.3.4.5监测点位设置与现场状况 E.3.4.6检测结果与分析评价
E.3.4.7评价结论
E.3.5环境空气监测结果及分析
主要包括环境空气样品采样现场情况,附照片,具体空气样品的实验分析方法、设备和结果及 价等内容。
E.3. 5. 1监测项目
E.3.5.2监测方法 E.3.5.3监测时间与频次 E.3.5.4监测仪器 E.3.5.5监测点位设置与现场状况 E.3.5.6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E.3.5.2监测方法 E.3.5.3监测时间与频次 E.3.5.4监测仪器 E.3.5.5监测点位设置与现场状况 E.3.5.6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3.5.6监测结果及分析
E.3.5.7评价结论
E.3.6声环境监测结果及分析
主要包括噪声环境监测情况。现场一般分昼间和夜间监测两次,每次20分钟,附照片,记录监 及气象参数,参照评价标准,评价超标情况,分析原因。
E. 3. 6. 1监测项目
E.3.6.2监测方法
DB36/T1122.1—2019 E.3.6.3监测时间与频次 E.3.6.4监测仪器 E.3.6.5监测点位设置及现场
E.3.6.6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DBJ61∕T 191-2021 装配式预应力鱼腹梁组合钢支撑技术规程E.3.6.7评价结论
E.3.7生态环境监测
该章节不是每一期报告的必要内容,根据实际监测情况编制,主要通过技术规范提出的四个具体 分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破坏情况
E.3.8总体结论及建议
对本次报告涉及监测的水、气、声和生态环境等环境因素,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导致结果超标的原 因,提出减缓影响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JGJ 138-2016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E.3.7.1总体结论
E.3.7.1总体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