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20039.13-2012 核空气和气体处理规范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第13部分:碘吸附器(Ⅲ型)

NB/T 20039.13-2012 核空气和气体处理规范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第13部分:碘吸附器(Ⅲ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M
标准类别:城建标准
资源ID:3641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20039.13-2012 核空气和气体处理规范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第13部分:碘吸附器(Ⅲ型)简介:

NB/T 20039.13-2012 是中国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一项标准,全称为“核空气和气体处理规范 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第13部分:碘吸附器(Ⅲ型)”。该标准主要规定了核设施中用于处理和净化含有碘蒸汽的空气的碘吸附器(Ⅲ型)的设计、制造、试验、检验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碘吸附器(Ⅲ型)是一种重要的核安全设备,主要用于吸附和去除核反应堆冷却剂蒸汽中的碘蒸汽,防止碘蒸汽的扩散,保护环境,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这种吸附器通常采用高效碘吸附剂,如碘化银、碘化钾等,这些吸附剂对碘蒸汽有很高的吸附能力和稳定性。

标准具体规定了碘吸附器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性能参数、试验方法、验收准则、运行维护等要求,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有效工作。同时,标准也强调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以满足核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的需求。

NB/T 20039.13-2012 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碘吸附器的设计、生产和使用,保证核设施的安全运行,降低放射性碘的环境释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NB/T 20039.13-2012 核空气和气体处理规范通风、空调与空气净化 第13部分:碘吸附器(Ⅲ型)部分内容预览:

应满足NB/T20039.15和业主的要求

9.2检查报告和其他文件

文件包中应提供的检查报告和其他文件包括: a) 净床面积的证明; b) 滞留时间的计算; c) 所有材料合格证明: d) 符合本部分和设备技术规范书的证明; e) 不符合项报告和解决结果; f) 鉴定报告(包括所使用吸附剂的类型); g) 运行和维修手册或程序; h) 支持现场试验、检查和修理的图纸包: i) 焊工资质评定文件。

每个吸附器都应有一个清晰的永久性标识JT∕T 834-2012 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仪,可采用铭牌或钢印形式。标识的形式应简单易行,且不 应破坏吸附器结构的完整性。标识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吸附器的下游侧。另外,还应准备一个铭牌,当完 成最终组装后,将其固定在净化机组的外表面。 铭牌至少应包含下列信息: a 吸附器名称、型号 b) 制造遵循的标准 c) 制造商 d) 设备序列号 e) 额定流量 f) 设计床深 g) 吸附床容积

每个吸附器都应提供一个可更换的标签,用于装料时记录下列信息

NB/T20039.132012

a) 吸附剂制造商名称; b 吸附剂类型和批次号; C) 吸附剂密度和装料质量; 吸附剂装料后,额定流量下的阻力: e)吸附床和试验样杯的制冷剂穿透试验结果; f)装料日期; g)装料人: 装料时,试验样杯也应有类似的标签。

吸附剂制造商名称; 吸附剂类型和批次号; 吸附剂密度和装料质量; 吸附剂装料后,额定流量下的阻力: e) 吸附床和试验样杯的制冷剂穿透试验结果; f) 装料日期; g)装料人; 装料时,试验样杯也应有类似的标签。

NB/T 20039.13—2012

INB/T 20039. 132012

游留时间T按下式进行计

一滞留时间,单位为秒(s); 一床深,单位为厘米(cm); A一进风侧或出风侧所有穿孔板总面积,取较小值,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 B所有穿孔板的挡板和言边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 0—吸附器总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厘米每小时(cm/h)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滞留时间计算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目视检查推荐项目

为了保证吸附器在核空气净化系统中的成功应用,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当吸附器组装 并安装到净化机组中后,要进行有效的修理或其他纠正行动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每个检查点的位置应 由业主与制造商共同确定。在多数情况下,所要求的检查项目要等到吸附器安装在空气净化系统中并投 入运行后才可能全部完成。下面推荐的项目应作为最低检查要求,需要时还应做适当的补充。

B.2.1尺寸满足设计图纸要求。 B.2.2穿孔板无烧穿洞和裂缝。 B.2.3密封焊连续。 B.2.4穿孔板的不平度在公差范内。 B.2.5 5结构支撑满足设计要求。 B.3 吸附器组件 B.3.1 吸附器部件与顶部和底部储料部件密封焊接, B.3.2储料部件满足最小容量要求。 B.3.3最终的组件经过清洁且无阻塞。

B.4.1不允许造成吸附器部件旁通。

4.1不允许造成吸附器部件旁通。 .2设有恰当的满足密封要求的隔离阀。

B.5.1盖子配有合适的满足密封要求的密封垫

B.5.1盖子配有合适的满足密封要求的密封垫。 B.5.2关闭或夹紧系统应提供要求的夹紧力。 B.5.3为所有吸附器部件提供目视检查通道。

B.6.1满足第10章和其他的系统要求。

B.6.1满足第10章和其他的系统要求。

B.6.2吸附器安装到净化机组后,标签仍

NB/T20039.132012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穿孔板不平度检查程序

每块穿孔板都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不平度检查: a)在穿孔板上横放一个平尺,找出所有超过5%床深的凹点: b)仔细标出穿孔板上的低点和高点 c)用床深探针检查低点和高点处的床深,穿孔板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 注:床深探针为一根有足够刚性且能穿过穿孔板开孔的小圆杆,其长度应足以垂直穿过吸附床一侧的穿孔板而触及 到对面的穿孔板,从而进行床深测量。

每块穿孔板都应按下列步骤进行不平度检查: a)在穿孔板上横放一个平尺,找出所有超过5%床深的凹点: b)仔细标出穿孔板上的低点和高点: c)用床深探针检查低点和高点处的床深,穿孔板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 注;床深探针为一根有足够刚性且能穿过穿孔板开孔的小圆杆,其长度应足以垂直穿过吸附床一侧的穿孔板而触及 到对面的穿孔板,从而进行床深测量。

深的实际测量偏差超过设计偏差要求,则该组件不能

NB/T 20039.132012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性能鉴定试验程序

本程序描述了一种通过确认整个吸附床的功效来确定吸附器去除污染物有效性的法。在各方 情况下,能够达到本程序目的且其鉴定结果可接受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

本程序的目的是通过试验验证确保所设计的吸附床能够将气态污染物从流经它的气流中均习

活性炭对多种污染物具有吸附能力,不同污染物在活性炭中的滞留程度不同。选择一种操作安全且 吸附特性适宜的吸附质,可使吸附试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对于固定深度的吸附床,经过几个稳定运行阶段后,吸附质在吸附床中的浓度分布会遵循一个确定 的模式,下面将对其进行图解说明。

图D1吸附床中吸附质浓度分布曲线

图D.1中的曲线1表示在新床中当吸附过程开始不久后吸附质在吸附剂中的浓度分布。距吸附床 进风面下游侧不远处的吸附质浓度接近为零。理论上,在无限远的床深处才能达到零浓度,但是出于实 用的日的,当空气中吸附质浓度小于或等于入口空气中吸附质浓度C,的0.01%时可基本上认为零,从 15

而认为具有一定床深吸附器的吸附能力是有效的。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吸附质在吸附剂中的浓度分布用曲线2表示。 这里,吸附床的分析方法基于以下原理: a)吸附床内吸附质的浓度分布是床深的函数,即吸附质浓度分布曲线按线性方式在吸附床内推 移; b 可以将随气流通过吸附床的吸附质中断,然后取样,这样,浓度分布不受干扰: c 从吸附床中取得的样品可以沿进风面到出风面切成薄层: d) 样品的每个薄层均能进行饱和度试验,从而得出薄层内含有的吸附质浓度相对于饱和浓度的百 分数(W,的百分数); e)W,的百分数与样品薄层初始位置(床深)的相对关系表达为吸附质浓度分布曲线。 由于吸附过程在持续进行,吸附质浓度分布曲线最终将停止延伸,并达到一个稳定状态。曲线3 表示当吸附质在进风面刚达到饱和时的浓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到,此时吸附床的大部分基本上没有吸附 质。曲线4表示当100%的饱和区域Ls在床内推移一段距离时的情况。沿气流方向的曲线长度Lz代表 个完整的浓度分布曲线(0到100%),Lz称为吸附物质传递区(MTZ)。在净化机组运行过程中(全 运行时间),床内MTZ上游侧Ls区域内的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基本相同,吸附质在Ls区域内的浓度 与吸附容量W,相同(处于饱和状态)。如果吸附过程继续进行,MTZ最终会穿透吸附床的下游侧,如 曲线5下部末端所示。Lz长度保持不变,而Ls长度在不断增加。 吸附物质传递区(MTZ)可用公式D.1和吸附床设计的一些经验数据进行计停。

NB/T 20039.132012

下面以床深为101.6mm的吸附床的鉴定方法为例进行计算说明,采用的入口湿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70%,出口湿空气的最低相对湿度为50%,在此相对湿度条件下,吸附了足够水分的活性炭将用米进行 化学分析。Lz长度估计为50.8mm,意味着吸附床的米饱和区域的长度为50.8mm。分析用的样品将在吸 附器出口伽取得

图D.2为通用的试验装置。

D. 4. 3 实验程序

图D.2通用的试验装置

D.4.3.1采用GB/T12496.4的试验方法预先确定吸附剂的水分含带 D.4.3.2 按装料程序给吸附床装料。 D.4.3.3 按图D.2组装试验装置。 D.4.3.4开启风机,利用标定过的节流孔板将气流量调整至设定(额定)值。 D.4.3.5以一定比率向主气流中注入蒸气或水汽,使主气流的相对湿度达到70%土5%。

D.4.4上游气流相对湿度测量

使吸附床上游的取样气流经过标定过的相对湿度或露点探头,以确定上游气流的相对度为 5%

D. 4. 5下游气流相对湿度测量

对吸附床下游气流的相对湿度(或相应的露点温度)进行定期取样监测,, 透气流出现。

D 4. 6吸附剂取样

NB/T2003913—2012

当相对湿度为50%的穿透气流出现后,停止向吸附床通入湿气流。打开吸附器盖板,用颗粒取样器 对吸附剂取样。取样时一定要小心,不应扰乱吸附剂,取样位置以出口穿孔板为参照。 应在每个床的高度方向三等分和宽度方向三等分九个相等区域内分别进行取样。样品取出后,应放 置在密封容器内。

D. 4. 7 水分含量

GB/T12496.4的试验方法确定每个吸附剂样品的水4

确保吸附器的装料方式能够满足制造商的设计

NB/T20039.13—2012

《扩径型钢芯铝绞线 NB/T42062-2015》E. 4. 1. 1 概述

E. 4. 1. 2 吸附床容积

F.4. 1.3吸附剂质量

将吸附剂装填到吸附器中,记录裂现至设计整所便用的吸附剂的质革

E.4.1.4粒度分布

吸附器装料结束后,应从每个吸附床断面的至少 按照GB/T12496.2确定每个样品的粒度分布。样品的数放应足以给出一个有统计意义的粒度分布。样品 的提取方法应由制造商确定,该方法能提供提供偏差为土5%的试验结果。

吸附床的装填密度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Cp一装填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²); W一测得的吸附剂装填质量(扣除水分含量DBJ50∕T-066-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照GB/T12496.4测得),单位为千克(kg); L一吸附剂粉木或扬尘损耗,单位为千克(kg): Vs一测得的吸附剂装填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