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街道设计导则(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2019年1月)

佛山市街道设计导则(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2019年1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6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510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佛山市街道设计导则(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2019年1月)简介:

《佛山市街道设计导则》是由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于2019年1月发布的一份重要规划文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佛山市的街道规划设计工作,以提升城市街道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导则内容可能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街道功能定位:明确街道的公共服务、交通组织、商业活动等功能定位,以满足不同区域和街道的特殊需求。

2. 空间布局:包括街道的宽度、形状、绿化带、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交通设施等的布局设计,力求实现人车和谐,提升街道的可达性和舒适度。

3. 建筑界面:指导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设计,强调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

4. 照明与标识:优化街道照明设计,提升夜间环境品质;指导街道标识系统的设计,便于市民和游客识别方向。

5. 公共设施:规划街道上的公共设施,如座椅、垃圾箱、公共艺术装置等,提升街道的公共服务水平。

6. 可持续性: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推动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这份导则对于佛山市的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具体细节可能需要查阅最新的官方文件或咨询相关部门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佛山市街道设计导则(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2019年1月)部分内容预览:

交通型和景观型街道不宜设置路内停车带。以下路段和区域不应设置路内 停车带: 1)所有街道的人行横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主 道; 2)铁路道口、急转弯、桥梁、陡坡、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50米以内 的路段: 3)主干道与主干道或次干道的交叉口及距离上述地点20来以内的路段 4水

交通型和景观型街道不宜设置路内停车带。以下路段和区域不应设置路内 停车带: 1)所有街道的人行横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主 道; 2)铁路道口、急转弯、桥梁、陡坡、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50米以内 的路段: 3)主干道与主干道或次干道的交叉口及距离上述地点20来以内的路段

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0米的双向行驶街道或不小于8米的单向行驶街道可 以单侧停车。设置路内停车带后的机动车道剩余宽度应不小于4米,满足消防 通道的最小宽度要求。 停车带不宜双侧设置,可结合停车带形成水平线位偏移;若停车带紧邻非 机动车道,应设置0.5m的缓冲区。 每组停车带长度不宜超过30米时,且每组之间应留有不低于4米的间隔。

[江苏]9层办公生产楼施工组织设计(2018)2.2.10 与其他空间衔接

路内停车带的设置应做好变截面设计,避免影响慢行连续性。 当慢行空间充裕时,宜采用港湾式停车形式,但必须保障必要的慢行空间 宽度。 当直接在机动车道上设置路内停车带时,要完善标志标线,形成连续的机 动车道空间,并注意不影响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 在协调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停放需求时,优先保障非机动车停放

设置路内停车带的街道通常是道路等级较低、人流量较大的街道,有着更 高的人为体验需求。建议利用路内停车带所在街道一线空间,增加街道景观绿 化和休憩空间,提升街道空间品质和活力。

隔离设施是指在街道范围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以及逆向交通 之间,为规范通行空间设置的构造物, 车流量较大的街道应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硬质隔离。硬质隔离包括分 高带、隔离栏杆、护柱等,具备用地条件的可采用分隔带进行隔离,其它情况 宜选用较矮的栏杆,避免对视线和过街造成障碍。 隔离设施设置应与过街设施及沿路上下客需求相协调,

隔离设施是指在街道范围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以及逆向交通 之间,为规范通行空间设置的构造物, 车流量较大的街道应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硬质隔离。硬质隔离包括分 隔带、隔离栏杆、护柱等,具备用地条件的可采用分隔带进行隔离,其它情况 宜选用较矮的栏杆,避免对视线和过街造成障碍。 隔离设施设置应与过街设施及沿路上下客需求相协调,

综合考虑行业标准、功能要求和使用安全性,如果街道为双向四车道及以 上且机非共板的街道,应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隔离栏杆:其他机 非共板的街道宜在路口设置隔离栏杆,但要注意避免影响转弯和掉头车辆的行

过街设施是指连接街道两侧人行道的设施,包括平面和立体过街设施及相 关附属设施,如人行横道、过街安全岛、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 过街安全岛是指为行人过街提供驻足的岛状设施,

过街设施应满足平面优先、安全性、连续性、人性化和美观化的设计原则。 1)平面优先原则:生活型街道和支路的过街设施类型应优先选择平面过 街设施,不宜设置立体过街设施。 2)安全性原则:过街设施范围内的视线不能被街道设施、绿化或车辆所 影响,并应设醒目的过街标志;在急转弯处不应设置平面过街,对于交通功能 较强的街道,条件充许情况下,建议优先考虑立体过街。 3)连续性原则:人行横道、人行关天桥、地下通道的规划,应与城市其他 步行系统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连续的立体步行系统。 4)人性化原则:注重立体过街设施的人性化和舒适性,确保无障碍设计,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升降梯、遮蔽棚和供应冷气等。 5)美观化原则:过街设施特别是立体过街设施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周边建 筑及环境,进行高质量的造型和美观化的设计,使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根据街道类型、断面和宽度,过街形式可分为平面过街和立体过街。 平面过街可分为非信号管控过街和信号管控过街,信号管控过街包括一次 过街、二次直线过街和二次交错过街三种类型。 立体过街可分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

不同街道采用的过街形式列表

道。人行横道可采用与人行道相同的标高和铺装材料;可结合路内停车带设置 外拓式人行横道,缩短过街时间。 2)信号灯管控一次过街:适用于过街距离不超过16米的街道。可结合路 内停车带设置外拓式人行横道,缩短过街时间。 3)信号灯管控二次直线过街:适用于过街距离超过16米的街道、人流量 较多的商业型和生活型街道的主干道,以及部分车流人流较多的支路。

2.3.5其他距离要求

2.3.5其他距离要求

4)信号灯管控二次交错过街:适用于过街距离超过16来、行人流量较多、 过街安全岛宽度较窄的城市主、次干道。 5)人行天桥:适用于快速路、交通型街道的主干道、交通复杂的交叉口、 行人过街难以保障安全的路段。 6)地下通道:适用于快速路、交通型街道的主干道、行人过街难以保障 安全的路段。

根据行人过街需求设置过街设施,合理控制过街设施间距,使行人能够就 丘过街。快速路、主干道的过街设施平均间距不应大于400米,次干路、支路 的过街设施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0米

学校、医院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居住区、公交车站、轨 道站点等人流集中的地点周边应设置过街设施。

过街设施与其他设施出入口的距离要求

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车行道展宽和交通瓶颈的路段不应设置人行横道。 人行横道上下游9米范围内禁止路内停车带或公交车站,结合路内停车带 设置的外拓式人行横道除外。 人行横道应与人行道对齐,避免行人绕行,保障步行空间的连续畅通;人 行横道与人行道衔接处应保持通畅,避免在衔接处种植行道树及设置灯杆等设 施

人行横道宽度应与过街人流量和过街特征相适应,宜大于与其相连的人行 道,能够为街道过街人群交汇提供空间。 斜穿交通较多的路口,可设置全相位人行横道。

街道的非机动车道若具有独立路权,在交叉口宜设置非机动车专用斑马线 使非机动车具有独立的过街通道,减少非机动车与行人或机动车在交叉口的相 互干扰。

.5米:在骑行需求大的地区 ,非机动 车过街带宽度不应小于4.5米,保证非机动车双向通行不会互相干扰

车过街带宽度不应小于4.5米,保证非机动车双向通行不会互相干扰

过街安全岛:在过 街需求密集的路段,双向4车道即需设置过街安全岛;有条件的商业型和生活 型街道,宜在过街人流较大位置设置过街安全岛。 过街安全岛的设置不得影响机动车的正常通行

安全岛宽度不应小于2米,改建时宽度不应小于1.5米:安全岛驻留区长 度宜不小于相连的人行横道宽度;过街安全岛范围内,供行人通过及驻足空间 的地面标高应与路面标高一致。

2.3.13 设置位置

过街安全岛按照设置位置可以分为设置在路段、交叉口以及高架桥下三类。 路段设置安全岛应同步设置“前方行人过街”的警示标志;交叉口设置安 全岛应同步设置“右转车辆礼让行人”的警示标志。 高架桥下的过街安全岛应保障视觉通透性,路段上的安全岛宜避开桥墩设 置:交叉口安全岛可通过桥墩错位使得所有来车方向上人行安全岛位于墩前。

安全岛端部应设计成高出路面至少0.15米的岛状结构,其端部应设置反 光或发光设施,宜设置防撞设施。保护岛应通过合理的街道设计和交通组织 使安全岛的设置不影响机动车的行驶。

人行关桥通道、坡道净宽和净高应符合相应规范:无障碍设计要求详见“3.2 无障碍设计”的设计指引;其造型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人行天桥梯道、 坡道或自动扶梯、升降梯等设施出入口不应设在急转弯处,不应挤占人行道空间 确有困难,应保证人行道有1.5米的宽度。

地下通道的净宽和净高应符合相应规范;无障碍设计要求详见“3.2无障 碍设计”的设计指引;其出入口的造型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地下通道梯道、 坡道或自动扶梯、升降梯等设施出入口不应设在急转弯处,不应挤占人行道空间 确有困难,应保证人行道有1.5米的宽度

2.3.17 设置形式

根据轨道站点的位置,将过街设施分为路中衔接式、路侧衔接式、街口互 通式和补充延伸式四类。不同的类型形式适用于不同的过街需求情况GB 10676-1989 液压挖掘机司机操纵装置,同时服 务于不同的过街人群。 1)路中衔接式:用于轨道乘客进出和行人过街。 2)路侧衔接式:用于轨道乘客进出和行人过街。 3)街口互通式:用于轨道乘客进出、行人过街和商业服务。 4)补充延伸式:用于过街需求过大或衔接周边地块情况。

地块沿街的车行出入口位置应设置减速带等设施,减低机动车车速,保障 慢行交通安全。 地块沿街的车行出入口位置应保持人行道路面和铺装水平连续,并设置缓 坡;可采用特殊材质铺装或设置相应标识提示行人注意进出车辆,限制车辆速度。 机动车出入口处的人行道应沿机动车行驶轨迹外侧设置阻车桩,以保障行人安

交叉口应优先保障平面过街设施,同时应适应骑行特征

平面交叉口应充分考虑安全停车视距、相交道路等级、不同车辆转弯需求 等因素,合理设置路缘石转弯半径取值,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引导机动车减速 右转。针对生活型街道且无频繁右转弯需求等情形的交叉口,应采用较小的转 弯半径,提升行人过街安全度,增加街角公共空间

根据交叉口实际情况,小转弯半径建议值如下表所示

交叉口小转弯半径建议值

车流量较小、以慢行交通为主的街道交叉口人行横道处宜采用与人行道 或特殊材质的铺装,也可采用全铺装交叉口, 采用人行道铺装或特殊材质如粗糙的路面材料,可以引导机动车降速通行 是升步行的连续性和舒适性。但应通过材质或高差区分步行和混行区域,并通 过设置隔离设施避免机动车进入步行空间

致的标高,或将机动车道交口路路段抬高至人行道标高

交叉口缩窄适合用于以生活功能为主的交叉口,一般为支路相交路口CJJ∕T 110-2017 建筑与小区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可 结合地面路内停车带一起设置。交叉口路口缩窄可提供视觉上的区别和减少行 人过街距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